快捷搜索:  文创  青岛  2022  建筑  2023  /峰会/  文化产业  /佟涛/

探索乡村艺术化发展之路

 
     《文化产业导刊》2020第4期

     《探索乡村艺术化发展之路》

       作者:董进智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探索乡村艺术化发展之路。这是 一个带规律性、方向性的问题。
  
       对很多人来说,这个问题还比较陌生,但是,它正在走进人们的视野。《乡村振兴》杂志今年第八期的“关注” 正是“用艺术点亮乡村”,《人民日报》也开辟了“乡村振兴,艺术为何”专栏就在前不久,首届四川乡村艺术节又成功举办......如果你打开百度,输入“艺术乡村建设”“艺术振兴乡村” 这样的与乡村艺术化相关的关键词 一定会弹出许多相关案例来。这个现 象值得我们研究。
  
       乡村艺术化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讨论。我是一名“三农”工作者曾经连续七年投入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工作思考过一些前瞻性的问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讲: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这就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也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三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而且激发了各界人士的热情,来自高等院校、艺术研究院、规划设计院的画家、诗人、音乐家、雕塑师、 设计师们纷纷走进乡村,投身乡村振兴伟大事业,一个遍及大江南北的艺术乡村建设热潮,正在蓬勃兴起。
  
       2018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副教 授丛志强带领团队,对浙江省宁海县葛家村进行艺术改造和提升,葛家村因此而“网红”。大约3月个月之后, 又有30支高校艺术团队进驻宁海县30个村庄,与村民一起,因地制宜进行整体艺术设计和改造提升。宁海县则启动艺术家驻村、艺术提升品位、 设计改变生活三大行动,计划3年内建成一批艺术特色镇、艺术特色村、 艺术特色风景线······
  
       与此同时,2018年7月,一群不同专业的艺术家,满怀激情,顶着烈日走进浙江省松阳县,启动百名艺术家入驻松阳乡村计划。艺术家们将与地方合作,开展书画艺术创作、艺术 品展览交易、文化沙龙、艺术策展、 艺术交流、教育培训、文创设计等活动, 力争把松阳县打造成为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艺术家集合地,以艺术推动乡村振兴。
  
       这些事例让我们看到,艺术乡村建设呈现出一些新的亮点、特点和趋势。
  
       比如:绘画、舞蹈等众多艺术门类协同,融合发展;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同台共舞,相得益彰;艺术融入乡村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 正在激活乡村沉睡的资源;注重彰显乡村的生态、文化等独特价值, 越来越记得住乡愁;由点到群,一 些地方形成了星罗棋布的艺术乡村群落;当地村民开始入场,逐步担当艺术乡村建设的主角。
  
       这些新的亮点、特点和趋势,集中到一点,表明艺术乡村建设正在走上乡村艺术化发展之路。
  
       乡村艺术化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概念,还缺少明确的界定。我国著名美学家高建平强调,乡村艺术化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任务,是乡民在追求经济发展,生态宜居的过程中,对自己环境的美化。这几句话点到了关键。
  
       作为一名实际工作者,我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碰到乡村艺术化问题的,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才开始着手这个问题的研究。虽然还不能说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但是,也有了一点初步的认识。
  
       在我看来,乡村艺术化是指在全面振兴乡村的过程中,唤醒农民的主体意识、调动农民的内在情感、激发农民的创造性,让他们作为主体,同艺术家、企业家、市民等各界人士一起,重新认识乡村的存在价值,重新发现乡村的内在之美,因村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展绘画、诗歌、摄影、手工艺等丰富多彩、雅俗共赏的艺术创造和
艺术体验,把乡村的人居环境和日常生活艺术化,建设诗情画意、各美其美的美丽乡村,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探索乡村艺术化发展之路

       这里,请大家注意最后这句十分重要的话,就是“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这是习近平总书记 2017 年 12 月 28 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来的。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大画家黄公望晚年的代表作,里面有山有水有村庄。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艺术家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绘出了他心中的“美丽乡村”。

      “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我理解,就是要把艺术与乡村融合起来,为乡村插上艺术的翅膀,建设诗情画意、各美其美的美丽乡村,让美丽乡村成为现代化强国的标志、成为美丽中国的底色。这正是乡村艺术化。

       当艺术涵盖了乡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方面,并且成为乡村发展的动因的时候,乡村就基本艺术化了。村艺术化的目的,在于
增加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同时满足市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还要为建设美丽中国增光添彩。

       这样的乡村艺术化,带着乡愁,烙上农耕记忆,体现着农家情趣,充满着乡土气息,承载着乡村价值,展示着乡村内在之美,寄托着人们的田园梦想。

       就目前的认识而言,我们可以用四句话来描述乡村艺术化,这就是:自然山水,艺术田园,农耕体验,诗意栖居。

       天蓝地绿、山青水碧、风清气爽、鸢飞鱼跃、蛙鸣鸟叫,表现出山水林田湖草内在的和谐,是自然之美。自然山水是乡村艺术化的天然底色。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践行“两山”理论,关闭矿山,调整产业结构,修复了生态环境,让人回归自然、天人合一。走进余村,你会陶醉于青山绿水和鸟语花香间。
  
       田园也有意味,其景色随区域、季节而变幻,并在日月照耀下,与山川、村落交相辉映,成为乡村独特的风景线。艺术田园是乡村艺术化的鲜明特色。在云南省红河谷,哈尼人经过成百上千年的辛勤耕耘,开垦出了满山遍野的层层梯田。鸟瞰红河谷,哈尼梯田精美又壮观,你会情不自禁地说,那才是“真正的大地艺术”。农业生产中,人们与鲜活的动植物生命过程打交道,可以变农业劳动为农事体验,从中分享农耕之美,品味人生乐趣。农耕体验是乡村艺术化的文化标识。四川省雅安市蒙顶山是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当地传承千年茶文化,形成了完整茶产业链,游客可以体验、分享着农耕之美。来到蒙顶山下,采茶、炒茶、品茗、听故事,其乐无穷。
 
    有了自然山水、艺术田园、农耕体验,再加上优美的人居环境和丰富多彩、特色鲜明、雅俗共赏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乡村便成为人们的诗意栖居之地。诗意栖居是乡村艺术化的综合体现。四川省丹巴县中路藏寨 ,经过历史的演变,形成今天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成为“中国景观村落”。置身中路藏寨,那里雄壮的雕楼、多彩的民居、欢乐的歌舞、浓郁的风情,还有满天的星星,让您如临仙境、流连忘返。

      从新时代我国农村的巨大变化和发达国家乡村的演变轨迹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日益强烈的需要来看,乡村艺术化应该是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不错,人们仍然关注着乡村“空心化”现象,甚至认为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探索乡村艺术化发展之路
 

      但是,用发展的眼光看,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其乡村必然要经历一场痛苦的蜕变和重生,由衰落走向复兴。这样的演变过程,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证实。如今,发达国家的乡村呈现出一派兴旺的景象,英国传统村落、德国施雷勃田园、荷兰羊角村、日本合掌村还被誉为“童话世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让我们看到,未来我国的乡村,将是充满希望的田野、干事创业的广阔天地。正在启动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又让我们对高品质生活宜地有了梦幻般的期待。网红李子柒视频和“丁真的世界”,则让人们更加向往带着乡愁的诗意乡村。这正是乡村艺术化的土壤和条件。

      历史发展规律、现实生活条件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让人们深深地感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应当顺应乡村发展潮流,回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积极探索乡村艺术化发展的新路子。


 
探索乡村艺术化发展之路


      探索乡村艺术化发展之路,必须以发展为前提。

      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一定带来艺术的繁荣,艺术的繁荣也可能发生在经济发展停滞、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

      但是,作为艺术与乡村融合的乡村艺术化却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只有当人们越过温饱、进入小康、向农业农村现代化跨越的时候,乡村艺术化才会逐步形成发展浪潮。因此,乡村艺术化发展,必须首先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这“五个振兴”上下功夫,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探索乡村艺术化发展之路

 
         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要求,“十四五”期间的乡村振兴将集中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能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三件大事。在做好这三件大事的同时,应当分类指导,积极有序地探索乡村艺术化发展之路。

         当然,乡村艺术化发展也不是机械地对应于乡村发展的某个阶段。事实上,一些贫困村在脱贫过程中就走上了乡村艺术化发展的路子,并且因艺术而获得了发展的新动能,这正是人们所说的“艺术点亮乡村”。相反,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经济发展较快的村,村民的文化艺术需求却不见增长。这倒值得反思。

         探索乡村艺术化发展之路,需要重新认识艺术。

         所谓艺术,是指十八世纪在欧洲确立起来的概念和体系,包括绘画、雕塑、舞蹈、诗歌、音乐等。它从远古走来,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深刻演变,越来越丰富多彩。如果只是用画廊、歌剧院、博物馆、收藏家的眼光看艺术,显然艺术是乡村玩不起来的“洋玩意儿”,乡村艺术化便无从谈起,只能是艺术家们下乡搞点创作、展示之类的活动。

         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从建设美丽乡村、增加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来看,它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日常生活中。或许,只要农民群众带着情感、用心做事、沉浸其中,以至于忘了我是谁、在做什么、为了什么,达到了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讲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的“高峰体验”,就有了审美的、艺术的体验,就能把每一件事做成艺术。
 
         正如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所说:“聪明的技工投入到他的工作中,尽力将他的手工作品做好,并从中感到乐趣,对他的材料和工具具有真正的感情,这就是一种艺术的投入。”这可能也是一些近现代理论家、艺术家们说艺术是游戏、艺术是生活、艺术即经验、艺术即直觉的原因吧?

        这样的艺术,重在创作主体的投入和体验。别人是不是把它看着艺术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参与者实实在在从中获得乐趣,进而获得心灵的净化。

        探索乡村艺术化发展之路,需要重新审视乡村。

        从我们汉字的辞源上看,“艺”最早指的正是“种植”,这说明艺术与乡村有着天然的联系,说明艺术最初正是源于乡村。
   
        问题是,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把城乡对立起来,认为城市才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乡村则是愚昧落后的代名词。显然,这里必须打破传统工业化、城市化中形成的思维定式,重新认识乡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我们意识到,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人们由此看到,乡村有着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方面的独特价值和山水、田园、农耕、院落等多样化的内在之美。


 
探索乡村艺术化发展之路


        我国著名美学家高建平特别强调了乡村的田园生态之美、传统故事之美、有机生长之美和家园情感之美。乡村艺术化发展就是要彰显乡村价值,展示乡村内在之美,让乡村更有韵味。

        所以,一些地方把旧轮胎、废电视机、破自行车等废旧物品搬到乡下去,为乡村植入“艺术”,打造景区景点,是值得注意的。

         探索乡村艺术化发展之路,需要彰显个性魅力。

         过去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往往一个地打造出来了,其他地方便会蜂涌而至,去考察学习,甚至把别人的做法原模原样的搬回去。有的地方还抄到了国外,搞起所谓的“欧洲风情小镇”。

         应该说,借鉴是有益的,但复制却是乡村艺术化的大忌。不管你复制谁,复制得怎样,一时引起了多大的轰动,都是不可取的,应当反对。我们必须看到,不同的地方,其自然条件、历史演变、经济基础、文化底蕴、社会生活是各不同的,各有各的优势和特点,需要突出个性,绝不能千村一面。另一方面,人们的审美情趣更是千差万别,需求多样化日益显著。

         而个性正是艺术不可缺少的重要品质。一般说来,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艺术水平的高低往往与是否有鲜明的个性直接相关。凡是没有个性特征的所谓“艺术”,不管出自谁的手,都注定不会有生命力。

         因此,乡村艺术化发展,不管从哪个方面入手,侧重哪种样式的艺术,都必须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突出各自的特色,彰显各自的个性。即使是同在一个地方、各方面情况也都差不多的村庄,也应通过艺术设计和丰富的文创活动,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赋予各自鲜明的个性,展示艺术化的魅力。只有特色鲜明、各美其美,乡村艺术化才有活力和持久的生命力。

         探索乡村艺术化发展之路,需要坚持农民主体。

         有人以为,艺术乡村建设、乡村艺术化是艺术下乡,是艺术家们的行为,离开艺术家们乡村艺术化根本就无从谈起。似乎普通老百姓在艺术问题上就没有话语权,农民只是艺术乡村建设的旁观者和被动接受者。这样的认识显然是狭隘的。
 
      乡村艺术化当然需要政府、艺术家、企业家等多种角色参与,协同推进;但主角无疑是农民群众特别是当地村民,乡村艺术化本质上更主要的是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自觉实践,无论创作主体还是接受主体,都离不开土生土长的农民。

        强调农民是乡村艺术化的主体,是因为乡村是他们生长、生活的家园。那里的山山水水都布满了他们的足迹,一草一木都融入了他们的情感,一砖一瓦都洒满了他们的热血,一声一响都牵动着他们的心灵。村庄自然是属于他们的,乡村艺术化当然由他们说了算。
 
   只有当农民群众了解艺术,重新认识家乡、热爱家乡,以主人翁的身份,怀着满腔热情,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乡村之美挖掘出来、展示出来,营造出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才能真正实现乡村艺术化,乡村才会让人们更向往。当然,强调农民主体并不排斥各方面的参与。事实上,乡村艺术化要有艺术家的启蒙,艺术家进村能让村民们懂得艺术是什么、艺术与他们有什么关系、怎么利用艺术来建设美丽家园;要有政府的鼓励,好的政策能够广泛动员农民,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要有市民共创共建共享,市民们来了才更有生机和活力。

 
探索乡村艺术化发展之路

 
        讲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对刚刚脱贫的村来说,艺术化是不是还有点遥远?
 
   其实,近年“网红”的艺术村,不少是边远的建卡贫困村,山西省和顺县的许村、甘肃省秦安县的石节子村都是,明月村也曾经是成都市的市级贫困村。为什么贫困地区乡村艺术化能成功呢?通常正是因为贫穷,他们留住了传统文化,留住了绿水青山,留住了田园风光,留住了乡愁。这些,正是乡村艺术化的重要源泉。在许村,正是村里那些老房子引起了当代艺术家渠岩的关注;如果许村先富起来了,可能那些老房子就通通被拆掉,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许村国际艺术节”。“明月国际陶艺村”,也是源于有两三百年历史的“明月窑”。

 
探索乡村艺术化发展之路


        最后介绍五个案例:一个是由文创走向艺术化的四川省蒲江县明月村。明月村曾经是成都市的市级贫困村,如今引起海内外关注,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村”和旅游打卡地。这一切,源于 2013 年。从那时起,他们保护创建于明代的“明月窑”,打造“明月国际陶艺村”,激活了沉睡的历史文化资源,吸引了130 多位新村民,催生了 40 多个文创项目,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明月村的嬗变,正是在于它走上了乡村艺术化发展的路子,是艺术“点亮”了明月村。
 
  另一个是把农业做成景观的四川省汉源花海果乡。原本只是一个水果基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汉源县以“农情四季、百里画廊”为主题,规划了乡村之画、历史之画、自然之画、田园之画、家园之画“五幅画卷”,引导千家万户参与,形成了“春天是花园、夏天是林园、秋天是果园、冬天是庄园”的四季农业景观,展示了田园之美,观光、体验、美食、民宿等乡村旅游蓬勃兴起。

       再一个是展示工艺之美的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战旗乡村十八坊。战旗乡村十八坊是在党的十九大后创建的,汇聚了当地各种传统手工艺。走进乡村十八坊,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便会呈现在您眼前,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昌布鞋,等等,都成了游客青睐的旅游产品。如果说工艺是“用即美”的话,那么乡村十八坊的小手工艺之美,就美在传承优秀文化,美在提高生活品质,美在增加乡村就业,美在富裕一方百姓,美在它是绿色产业。

       第四个是被诗歌点燃的四川省都江堰市七里诗乡。七里诗乡所在的原柳街镇是中国农民诗歌之乡和中国田园诗歌小镇。八百年前,陆游来这里写下了《夜宿布金寺》。三百年前,这里又兴起了现编现唱、男女皆宜的薅秧歌。他们弘扬诗歌传统,成立柳风农民诗社,创办中国田园诗歌节。在此基础上保护林盘、整治院落、新
修绿道、培育民宿、鼓励创作,定期举办薅秧节、丰收节、田园诗歌节,打造了七里诗乡。

       第五个是艺术激活乡村的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 2000 年创办于距东京 200 多公里的新潟县,每三年一届,致力于打造乡土的在地艺术节。创办人北川富朗联合日本国内外艺术家,发掘农村存在的意义,把梯田、农舍、雪景、山川以及日常生活用具作为艺术的元素和符号,进行艺术实践。这个艺术节已经举办了七届,创作了上千件艺术作品,有效激活了当地乡村,成为艺术振兴乡村的典型案例。

       以上五个案例说明:乡村艺术化源于乡村,源于乡村的山水、田园和生活。在工业化、城市化中,乡村既要融入现代文明,又要留住淳朴,留住传统,留住美丽,留住乡愁,保持独特魅力。

      因此,乡村艺术化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反对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无论如何,不能以艺术化之名,把乡村变成城市的“试验场”“垃圾堆”。

     以上,就什么是乡村艺术化、乡村为什么要艺术化和怎么探索乡村艺术化发展之路,作了交流。不得不承认,这只是一个“三农”工作者,囿于个人视野,对乡村艺术化问题所做的一点粗浅的思考。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从渐渐清晰的发展脉络中看出,艺术化是乡村发展的未来,广大乡村地区将逐步走上艺术化发展之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当顺应发展规律,回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适时把艺术与乡村融合起来,建设诗情画意、各美其美的美丽乡村,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毋庸置疑,未来的乡村将因艺术化而与城市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人们将在那里诗意地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