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小康社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
《文化产业导刊》2019第6期
《后小康社会文化创意产业 发展的若干思考》
作者:马明 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兼艺术传播系主任
《后小康社会文化创意产业 发展的若干思考》
作者:马明 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兼艺术传播系主任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站在“两 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面 临着前所未有的国内外复杂局势。对 于文化创意产业(下文简称“文创产 业”)而言,很多议题是传统文化体 制和管理机制改革中的存量问题引发 的,也有很多是数字技术、信息媒介、 行业跨界融合等创新要素产生的增量 议题。那么,作为提供审美精神性内 容产品和服务的重要领域,后小康社 会时期文创产业在提升人民美好生活 的质量、推进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 与传统产业间的协同共生、提高内生 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发展之 路需要我们冷静深思。
一、文创产业与“精神贫困”
笔者认为,文创产业在产生、培 育及发展历程中,长期受到一种观念 的影响,即因为有“产业”的后缀, 或产业化的形态,所以社会公共性议 题、公共价值似乎就和文创产业关联 度不高。相反,笔者认为文创产业之 所以受到政府、社会和公众的高度关 注和认可,正是文创产品服务中所蕴含的“精神性内容”审美价值具有非常强的公共性。这种价值的载体往往 是具有较强“公共价值”的文本符号, 社会效益和外部性较为明显,故也就 注定了文创产业发展与社会民生、公 众教育、文化民主等公共议题紧密 相连。
当前建设小康、脱贫攻坚及精准 扶贫等工作是具有较强的经济指标痕 迹。事实上,在后小康社会中更为艰 巨的任务将会是消除“精神贫困”。 这既是脱贫攻坚工作巩固持续的保 障,也是后小康社会民生升级的重要 基础。精神贫困的表现既包括志向缺 乏和信念消极的一般特征,还包括精 神追求空虚、过分娱乐化及缺乏全面 发展的高阶特征。近些年,在云南、 贵州、湖南等地依托“文创 +”的扶 贫模式,用创意创新的方式将贫困地 区文化艺术资源进行了活化,取得了 不错的成绩。
在后小康社会文创产业不可能只 停留在以文创衍生品助力乡村振兴和 经济。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第一,文创产业如何将知识普及、艺 术审美、公众教育等公共价值融入其 中,助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设,进而提升公众综合素养,实现 全面发展?第二,文创产业如何依托 地域特色的稀缺文化资源创新业态模 式,进而实现贫困地区个性化发展? 第三,文创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开发, 如何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进 而让公众的文化精神消费有价值内涵、 有方向尺度?
二、文创产业与国家治理 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天人合一、和合理念、革故鼎新等内容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智 慧,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特有的文 化基因。文化与国家治理自古至今就 是紧密相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 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文化建设制度,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 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 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文化治 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代化的重要支撑和内容。文创产业作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 力量和构成,在后小康社会时期如何 服务和促进国家文化治理能力提升将 是文化研究和实践领域的重要课题。
正如胡惠林教授在《国家需要文 化治理》一文中所述,“文创产业长 足发展取得的成绩,并不只是为了经 济效益,而是为了完善国家治理,是 以市场经济的方式实现政治、经济、 社会和文化的价值性转换,进而改变 和重塑国家治理模式”。改革开放 40 年以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 入,公共文化和文创产业都有了长足 的发展。截止 2018 年底,根据文旅部 及相关协会统计数据,我国文化产业 实现增加值 38737 亿 元,对 GDP 增 量的年平均贡献率为 5.5%。电影票房 收入突破 600 亿元,音乐客户端用户 规模累计达 5.43 亿人,演出市场总体 经济规模达到 514.11 亿元。这些数字 背后更为重要的是,文创产业在健全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 化服务体系以及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机 制等彰显国家文化治理能力方面发挥 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后小康社会的文创产业应该更多 是从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改革 中不断完善整个文化治理、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的生态圈。既要在当前风云变幻的国际贸易背景下,做到灵活 有效地应对;又要回归产业本身的发 展规律,营造适合创新创意的生态环 境。这本身就是文化治理能力的重要 考验和衡量标准。今后文创产业在助 力国家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若依 旧有所建树,那么势必得在两个层面 有所成绩。第一,在文化治理本身, 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优化顶层设计, 推进管理机构的调整,解决好文创产 业各行业的“多头管理”和协同合作 机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在 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强化法治管 理、充分释放和激活文化市场的公平 与活力。第二,在对外文化发展方面, 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和包容度,推动文 创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文化安 全与文化开放并重。
三、文创产业与数字经济
后小康社会文创产业的发展在形 式上最显著的特征是其与数字信息技 术之间的高度融合,文创产品服务在 技术加持的前提下能够满足公众消费 升级的需求。而消费升级的背后是后 小康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步入了新的阶 段,即文创产品服务在形式、内容上 将会呈现信息数字化、精神消费多元 化的特点。
《中国现代化报告》的作者何 传启院士认为,“后小康社会要向生 活质量进军,这代表了一种新的发展 理念、发展模式和生活追求。”2019 年 5 月发布的《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 告》显示,2018 年我国数字经济规 模达 31.3 万亿元,占 GDP 的比重达34.8%。数字经济在文创产业方面的 应用和渗透已经初具规模。在以 5G、“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化、自动驾驶操作等为代 表的新经济发展阶段,文化、创意要 素成为了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 是传统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催化剂。 后小康社会时期,城乡二元经济差异 若实现有效地改善,公共资源配置和 服务进一步优化,那么社会需求将会 逐渐转移到精神性审美消费为代表文 创领域。
这种变化在文化消费端是比较明 显的。文化和创意要素不断向经济生 态、经济活动进行渗透,提供强大的 内容资源和智力支持。传统的广电、 图书、演艺、设计等领域的消费习惯、 盈利模式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发生了质 变。在线服务、线上线下虚实结合、 云端消费、大数据化的个性需求定制 等变化加速了文创产业的革新。这也 就意味着传统的广电传媒、演艺出版、 网游动漫等行业必须紧跟新经济的发 展趋势,以内涵要素的创新作为文化 创意创新的主要内容,通过创意改变 和提升低端制造业水平的需要。后小 康社会的文化创意,既是对于传统文 化传承的创新,也是在面对“00 后”、 “10 后”等成长型文化消费群体中自 身与时俱进的发展和实践。
后小康社会文创产业在数字经济 发展变革中又该如何应对呢?数字技 术的冲击让我们再次回想到 20 世纪中 叶法兰克福学派学者对于大众传播技 术的质疑和批评。文创产业应该始终 警醒其存在的本质并单纯只是应用新 技术、新媒介,其对于社会发展的重 要意义在于释放和激发了更为广泛的 公众审美和公共文化价值。只是文创 这种内生价值增值与新经济业态中的 技术结合的动机、方式和效果是值得思考的。否则,文创产业依旧会非常被动地成为了技术创新的附和者。
四、文创产业与跨界融合
后小康社会也是我国以结构性改 革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这 一时期,产业变革将由工业主导向服 务业主导过度,对外贸易中的服务贸 易比重将得到提升,城镇化加速愈加 明显,现代服务业对整体经济的增长 将发挥主导作用。整体经济发展从要 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依旧 需要长时间的稳步推进。文创产业本 身的创意创新、知识经济、服务型消 费及数字媒介等符号特征,势必注定 了其在新常态经济转型期将发挥重要 作用。
后小康社会时期的文创产业更应 该注重文化内容、创意文本的内涵式 融合,不能仅仅是“为融而融”,真 正实现基于市场发展规律的行业跨界 融合。文化创意和设计、金融、高端 服务业、旅游、科技、医疗健康等实 体经济之间的深度融合,是国民经济 新的增长点、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 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特别是在当前政府文化行政管理 机构调整的背景下,文化和旅游的内 涵融合被寄予厚望,文旅产业将会成 为文化创意跨界融合的重要桥头堡。 各类融合示范基地的不断推进,也将 进一步丰富新经济内容。关于文创产 业的跨界融合,更应该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有些细分领域在实践、实操层面 已经先行于政策,已经实现了互助互 利,所以后续的培育和发展要汲取已 有经验;另一方面跨界融合虽然是一 个趋势,但并不等于是一个定性规则, 很多文创行业间融合存在很大隔阂,文创项目与地区环境生态不和谐,融合价值并不高,就得避免“为融而融”。
笔者认为在后小康社会时期,文创产业的跨界融合依旧应该以探索和 创造“公众生活质量”、“公众满意度”、 “城市文化精神”等较为广泛的公共 价值作为跨界融合的原则和目标。“阿 里杭州”、“成都文创”、“故宫文创” 等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满足社会公共 文化价值的特色化理念。每个城市、 园区都有自己文化、创意的“在地化” 特色和气质,文创产业的发展不等于 每个城市在文创各领域都实现“共赢”, 而是属于要凸出自己的特色业态。
笔者认为在后小康社会时期,文创产业的跨界融合依旧应该以探索和 创造“公众生活质量”、“公众满意度”、 “城市文化精神”等较为广泛的公共 价值作为跨界融合的原则和目标。“阿 里杭州”、“成都文创”、“故宫文创” 等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满足社会公共 文化价值的特色化理念。每个城市、 园区都有自己文化、创意的“在地化” 特色和气质,文创产业的发展不等于 每个城市在文创各领域都实现“共赢”, 而是属于要凸出自己的特色业态。
改革本没有安逸,发展也没有自 满。后小康社会时期的文创产业何去 何从?如何提升文化治理能力,服务 于国家整体战略?如何增加社会公共 文化价值,服务于公众高质量生活和 文化消费?如何在数字经济中,实现 更为有效地跨界融合?这一系列思考 的问题,除了一些未雨绸缪的前置考 量外,更重要的是想探索文创产业的 内涵式发展之路。文创产业的发展应 该知止而后有定,文化、创意不是产 业化的捆绑物,要明确发展的目标和 边界;文创产业的发展应该始终保持 静气,文创物品服务的内涵价值不是 简单一个规划、规模投资或任意主观 决定就能实现的,需要各类要素在有 序的制度环境中,不断积淀下来的; 文创产业的发展要始终把质量、满意 度、影响力等公共价值放在重要位置。 具有持续内生动力的行业一定是在国 内、国际市场中经得住考验的,质量 和公众满意度的共识能够实现最大化。
上一篇:如何激活乡村夜间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