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文创  青岛  建筑  /峰会/  文化产业  2023  2022  /佟涛/

拥有两千年历史的“非遗”莱西木偶戏 在青岛沃土上焕发新生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硕

  11月19日,莱西木偶戏应邀在泰国旅行商齐鲁行旅游推介活动中演出。演出现场,舞台灯光下,演员手持木偶翩翩起舞,水袖翻飞,引得台下掌声阵阵。一曲舞毕,演员手中的木偶还现场挥毫泼墨,书写汉字“花好月圆”,台下掌声再次响起,泰国友人纷纷惊叹于这指尖上的东方魔法。而在展区内,木偶“财神”冰箱贴作为国潮文创产品火爆出圈。

  对于莱西木偶戏第五代传承人姜玉涛来说,这次展演活动的反响远超预期,让他连称两个“没想到”。“没想到泰国旅行商对莱西木偶戏这么感兴趣,更没想到我们的木偶文创产品这么受欢迎。”看到台下泰国观众拿出手机记录表演瞬间,看到木偶“财神”冰箱贴被一抢而空,姜玉涛打心底里高兴。而这场海外推介的热闹场景,正是青岛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果的生动缩影。

  作为拥有两千年历史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莱西木偶戏的深厚底蕴早已被西汉大木偶文物的出土所印证。如今,这门古老艺术在青岛沃土上焕发新生,靠的是对传统根脉的坚守,更离不开对创新路径的勇敢探索。

  在剧目创作上,剧团精准把握文化“两创”方向:一方面深耕儿童题材与现代题材,将《农夫与蛇》改编为传递保护动物理念的《农夫与蛇新传》,在《西游记外传》中融入幽默台词与当代价值观,让经典故事传递时代温度;另一方面紧扣社会生活脉搏,与政府部门合作推出反腐剧《八戒当官》、文明剧《猪在证途》等剧目,用木偶艺术解读“最多跑一次”、交通安全等现代议题,让非遗融入当代生活。

  演出形式的革新则让观演体验更具层次感和参与感。剧团打造“演出+解密+互动”的沉浸式模式,邀请观众走进幕后,近距离观摩和了解木偶操控的奥秘,亲手体验木偶制作的乐趣。

  当传统技艺遇上跨界思维,莱西木偶戏的表达边界不断拓宽:人偶同台的《花好月圆》将木偶表演与书法、舞蹈相结合,与莱茵古乐的“乐舞组合”重现西汉木偶与古乐相伴的演出场景,实现不同非遗艺术的珠联璧合……这些创新让原本“藏在幕后”的木偶戏,成为可看、可玩、可体验的文化盛宴,木偶馆在国庆假期期间推出的10场演出场场座无虚席。

  工艺革新与文创开发为木偶戏注入市场活力。剧团突破传统制作瓶颈,采用纸浆制作木偶头部,搭配3D打印等现代技术,让木偶的眼、嘴、手能够更灵活地活动,并尝试用硅胶材料优化木偶面部,成功解决了传统工艺的诸多痛点。文创产品同样亮点纷呈,50厘米高的小型木偶、戏曲人物磁性贴等兼具实用性与文化性的产品,在国内外展会上备受青睐,成为文化传播的“移动名片”。

  昔日非遗传承人的孤勇坚守,如今化作平均年龄仅30岁的青年剧团的蓬勃朝气;莱西木偶馆周末亲子体验课的温馨互动,已然延伸为国际文化交流舞台上的精彩绽放……莱西木偶戏的蝶变之路,正是青岛文化“两创”的生动实践样本。它生动证明了传统文化唯有扎根时代土壤,在坚守文化内核的基础上创新表达、拓展边界,方能突破时空桎梏,既成为本地人心中沉甸甸的文化骄傲,也化作走向世界的闪亮文化名片。青岛正以这样的创新实践,让更多非遗项目在新时代焕发光彩,书写着文化“两创”的精彩答卷。

  记者手记

  千年木偶的“守”与“变”

  刘硕

  采访莱西木偶艺术团的过程,更像是一场跨越古今的对话。从泰国推介会上“财神”冰箱贴供不应求的惊喜,到分享用3D打印技术改良木偶的巧思,这一承载两千年历史的非遗项目,正以鲜活的姿态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从未远去,只是需要找到与时代同频的表达方式。

  莱西木偶馆,不大的场馆里座无虚席,孩子们围着木偶幕后的“解密”环节叽叽喳喳,眼里满是好奇。这种“演出+体验”的模式,打破了大众对非遗“高冷”“小众”的固有印象。当特教中心的孩子主动与木偶对话,当《八戒办证记》这类现代题材剧目引发观众共鸣,记者深切感受到,非遗的生命力在于能否回应当下的需求。

  最打动我的是团队的“守”与“变”。他们坚守杖头木偶的核心技艺,用纸浆制作木偶头部、保留眼嘴活动的传统巧思,却又不拘泥于古法,大胆采用万向节、硅胶材料等现代材料,让木偶造型更时尚、操控更精准。年轻传承人的加入更为传统艺术带来了新鲜血液,硕士学历的第六代传承人、21岁的年轻演员,用年轻人的视角重构木偶戏的表达,让这门古老艺术收获了更多年轻粉丝。

  在流量至上的当下,莱西木偶戏的传播智慧值得深思。他们不依赖单一的演出收入,而是通过文创产品开发、新媒体直播、校园剧社合作等多元路径,让木偶戏融入教育、生活、市场等多个场景。从走进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到扎根青岛本地的公益演出,这种“内外兼修”的传播方式,让非遗既“走出去”又“沉下来”。

  采访结束时,姜玉涛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要活在当下的生活里。”这句话道出了文化“两创”的真谛。莱西木偶戏的实践证明,传统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墨守成规的复制,而是在坚守内核基础上的创新赋能。当千年木偶学会讲述当代故事,当传统技艺对接现代需求,非遗便有了穿越时空的力量。

  青岛的文化“两创”之路,正需要更多这样的坚守与创新。让每一项非遗都能找到自己的时代坐标,在传承中守正,在创新中生长,才能让城市文化既有历史的厚度,更有时代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