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文创  青岛  建筑  /峰会/  文化产业  2023  2022  /佟涛/

千年木偶“活”起来 姜玉涛:让莱西木偶戏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木质戏台搭起一方天地,五彩木偶在表演者手中仿佛被注入生命——点头眨眼间灵气尽显,抬手投足间韵味十足,一段段古老的神话故事在此间徐徐展开。这便是有着“活化石”之称的莱西木偶戏,而让这项传承两千余年的非遗技艺重焕生机的,正是莱西木偶戏第五代传承人姜玉涛。莱西作为木偶艺术的重要发源地,有着“木偶艺术之乡”的美誉。莱西木偶戏俗称“头子戏”,其历史可追溯至西汉时期,1978年当地出土的西汉大木偶,更是为这两千多年的传承史提供了有力佐证。如今,在姜玉涛的坚守与创新下,这项古老技艺正突破时光的桎梏,在新时代浪潮中绽放新的光彩。

  缘起 一颗种子悄然萌发

  姜玉涛成长于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父亲既是小有名气的木匠,也是村吕剧团的导演与演员。每当夜幕降临,院子里父亲制作木器时的刨木声、排练戏曲时的唱腔,便成了他童年最深刻的背景音。在这样的环境中,姜玉涛自幼便与戏曲、手作、书法结下不解之缘,也为他日后与木偶戏的羁绊埋下伏笔。“七岁那年,邻村一场木偶戏表演让我难以忘怀。台上木偶栩栩如生,剧情扣人心弦,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了我。”姜玉涛回忆道。

  成年后,姜玉涛投身家电行业,本可沿着商业道路稳步前行的他,却在2010年与莱西木偶戏第四代传人倪奉先的偶遇中,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木偶艺术发源地不能没有木偶戏”,这句话如同誓言,深深烙印在姜玉涛心中。彼时,随着时代变迁,莱西木偶戏正面临失传危机,姜玉涛暗下决心:绝不能让老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断送在我们这代人手中。

  传承 让古老技艺焕发新活力

  面对莱西木偶戏的困境,姜玉涛选择迎难而上,以“守正创新”为核心,开启了艰难却坚定的传承之路。2012年,他注册成立大汉偶歌木偶剧团,从木偶制作到表演形式,一步步探索突破。

  在木偶制作上,姜玉涛秉持“如做文物般严谨”的态度,他带领团队改良工艺,以纸浆为主要原料,制作出的木偶不仅轻便,转向更灵巧,同时在木偶头部和手部设置多个机关,让木偶能完成点头、眨眼、张嘴、握拳等细腻动作,赋予木偶更鲜活的生命力。

  表演层面,姜玉涛熟练掌握木偶表演三大基本功,手指灵活度更是令人惊叹。在此基础上,他大胆创新,将传统戏曲、魔术变脸、话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入木偶戏,极大丰富了表演内容。

  在剧目编创方面,剧团既保留京剧、吕剧等传统经典剧目,又积极编创新作品。《罗成拜师》《神奇的斧头》等新剧目广受好评,其中《罗成拜师》还获评 2021年度青岛市文艺精品项目,《嫦娥舒袖》《人偶双变脸》《花好月圆》等人偶同台剧目,更是凭借新颖形式赢得观众热烈掌声。

  推广 让木偶戏走向更广舞台

  为让更多人了解、爱上莱西木偶戏,姜玉涛放下经商事业,将全部精力与积蓄投入到非遗推广中。他带领团队以“公益”为纽带,让木偶戏走进更多场景:免费送戏下乡、进校园、进社区、进敬老院,用生动表演拉近传统文化与大众的距离。

  在校园传承方面,姜玉涛在莱西实验小学、青岛九联小学、莱西市济南路中学成立木偶戏社团,培训学生80余名,针对幼儿园至大学不同年龄段学生,开设差异化内容的木偶艺术培训班,累计授课60多次,培养学员1500多名,同时为莱西市新华书店、农业发展银行、税务局等社会团体培训木偶剧表演,让木偶戏在不同群体中生根发芽。

  不仅如此,姜玉涛还积极推动莱西木偶戏走向国际。2016年起,剧团先后出访美国、日本、韩国、新西兰、意大利、西班牙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频繁参与政府涉外活动,以精湛技艺赢得各国观众的广泛赞誉,让中国非遗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在新媒体时代,姜玉涛也紧跟潮流,带领团队搭建微信、抖音等新媒体传播平台,通过发布短视频、开展直播展演等形式,让更多人足不出户就能感受莱西木偶戏的魅力。

  展望 为木偶文化谋长远未来

  如今,在姜玉涛的努力下,莱西木偶戏已培养32名徒弟,建立起项目数据库,非遗传承队伍不断壮大。但他并未止步,而是积极探索木偶艺术产业化发展之路——将木偶艺术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推出一系列精美的木偶文创产品;规划打造集“欣赏偶戏、体验手作、研学旅游”于一体的文化场景,让人们能沉浸式体验木偶文化乐趣,留住童年记忆。

  “希望莱西木偶艺术能发展成为大型产业,成为世界文化舞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这是姜玉涛的愿景,也是他始终坚守的初心。  青岛晚报/观海新闻/掌上青岛记者 高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