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文创  青岛  建筑  /峰会/  文化产业  2023  2022  /佟涛/

海鸥巴士、海鸥IP创意市集……青岛正力争将海鸥季“流量”转化为全年“留量”

  漫步于初冬的青岛沿海一线,海鸥成群结队自由翱翔于天际,游客们举着相机等候良久,快门声与鸥鸣声交织成这座城市最动听的冬日序曲。31年来,这群来自西伯利亚的“远方客人”,已从偶然驻足的候鸟,蜕变成为青岛文旅的核心IP、城市形象的鲜活符号。在文旅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当下,如何以海鸥为纽带,串联起文创、路线、节庆等多元业态,让“冬季限定”的鸥遇升级为全年可见的文旅吸引力,成为青岛亟待破解的命题。

  海鸥重塑青岛文旅基因

  青岛与海鸥的羁绊,始于一场跨越31年的“双向奔赴”。1994年,面对越冬海鸥数量稀少的困境,青岛发起“挽留海鸥行动”。如今,来青岛过冬的海鸥种类由几种发展到十余种,数量也从几百只增加到十几万只,甚至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凤头燕鸥等珍稀品种。

  “表面上看,是我们在保护海鸥,其实是它们在治愈着我们,‘人与海鸥’已成为栈桥最为和谐的生态景观。”青岛海滨风景区栈桥景区管理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海鸥之间也是有信息共享的,哪里生态环境好、人类友善,它们就会“告诉”同伴。这场持续多年的守护,让海鸥成为青岛生态治理的“活勋章”,悄然重塑了城市的文旅基因。

  “之前在小红书上刷到过很多‘青岛冬日观鸥打卡攻略’,感觉很浪漫、很向往。”来自北京的游客李女士告诉记者,为了看海鸥,她和朋友特意提前规划了行程,就为了与“海上精灵”来上一场约会,“亲眼见到万鸥齐飞的场景,感觉特别震撼,果然名不虚传。”

  数据印证着海鸥对青岛冬季文旅的拉动效应:海鸥季期间,平均日接待量在2万人次左右,高峰期能达到约3万人次,栈桥周边餐饮、住宿商户营收显著提升,许多商家感慨“淡季变成了旺季,这些多出来的收益都是海鸥带来的”。2023年冬季开始,青岛旅游集团推出的“追鸥逐浪”航线,2023年11月至2024年4月累计发船约260航次,总载客约3.2万人次;在2024年度至2025年度冬季,青岛旅游集团旗下海洋文旅产业集团把“追鸥逐浪”作为主推产品,并将航线和体验时间拉长,升级打造出新的“追鸥逐浪”专线,从而拉动冬日文旅消费,原本的旅游淡季因海鸥到来变得“热气腾腾”。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海鸥让青岛的城市形象有了更具象的情感载体。不同于山海景观的静态呈现,海鸥的灵动与互动性,让城市多了一份“可触摸的温柔”。

  海鸥IP的“文旅+”乘法效应

  当海鸥成为城市IP,如何将流量转化为可持续的产业价值?青岛的答案是:以文创为支点、以路线为脉络、以节庆为引擎,让海鸥元素渗透到文旅消费的每一个环节。

  从“纪念品文创”到“情感载体”。在大鲍岛休闲文化街区的“通青达礼”主题店,“阿鸥岛主”系列徽章、贴纸以萌系海鸥形象精准戳中年轻人审美,成为店内热销品。而栈桥主题邮局推出的“冬日鸥歌”主题活动更具代表性,特别申请的彩色邮资机戳以红嘴鸥为主体,勾勒出栈桥与浪花元素,同步发行主题封、明信片各1款,启用首个套色纪念戳,活动启动当日便销售各类文创产品645件,实寄邮件1000余件。这些文创产品拒绝简单的“海鸥贴画”,而是深度融合青岛元素,让商品成为情感传递的纽带。“很多游客说,这些文创不是普通商品,而是能带回家的‘青岛记忆’。”一家文创店主的话道出了文创产品的核心价值——将自然景观与文化记忆具象化,实现情感与消费的双重共鸣。

  从“单点赏鸥”到“全域体验”。去年冬季特别开通运营的海鸥巴士,是市南区冬季旅游的新亮点,这条沿海专线串联多个旅游景点,车身绘有海鸥与城市地标联动图案,车厢内的“海鸥知识角”提供详细赏鸥攻略。作为海鸥季活动的重要板块,这条“追鸥专线”极大提升了游客的全域赏鸥体验。坐在市南区金茂湾、西海岸新区“琴岛之眼”摩天轮等地标附近的咖啡馆,一边品味香醇咖啡,一边欣赏落日红霞与洁白海鸥展翅的绝美时刻,也成了一股新潮流。“以前赏鸥只能在栈桥扎堆,现在跟着海鸥巴士一天能玩遍多个点位,玩得很尽兴。”市民王先生说。

  从“季节性活动”到“全年IP”。2024年底,市南区在栈桥举办的首届青岛海鸥季文化旅游主题活动圈粉无数,整合推出“寻鸥记”城市集章挑战赛、海鸥IP创意市集等七大主题板块、十余项精彩活动,构建起全方位的赏鸥体验体系。这场以海鸥为核心的节庆活动,将自然景观与文化体验深度绑定,成为文旅融合的“新样本”。更值得关注的是,青岛正尝试将海鸥季的“流量”转化为全年的“留量”。通过在海鸥季期间集中打造特色活动,形成品牌效应,再将海鸥IP融入其他季节的文旅场景中,让游客春赏鸥、夏逐浪、秋赏叶、冬观鸟,逐步打破海鸥IP的季节性限制。

  多维度发力做强海鸥IP

  尽管青岛在海鸥文旅开发上已初见成效,但仍面临“同质化竞争”“季节性依赖”“IP深度不足”等挑战。如何让海鸥IP真正成为青岛文旅的“核心竞争力”,还需从多个维度持续发力。

  深耕文化内涵,避免“符号化”。当前,部分海鸥文创仍需进一步加强对青岛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未来可结合青岛“海洋文化”“百年商埠”“啤酒文化”等元素,打造更具辨识度的产品。例如联合本土企业推出“海鸥+啤酒”联名礼盒,将鸥粮与青岛特色食品组合;设计“海鸥穿越百年”系列绘本,讲述海鸥与青岛老建筑、老商埠的故事,让IP既有“颜值”更有“内涵”。此外,青岛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具备开展高端研学旅行的天然优势,可以进一步开发面向不同学龄段的“海鸥生态研学”课程。

  科技赋能体验,打破“时空限制”。借助青岛打造“中国虚拟现实产业之都”的产业目标,可建设“数字海鸥”体验项目。在文化展示场馆通过VR技术还原海鸥从西伯利亚到青岛的迁徙路线,让游客沉浸式感受生态奇迹;开发“云赏鸥”直播平台,实时转播沿海一线的海鸥动态,配套线上互动打卡、虚拟纪念章兑换等功能,吸引无法亲临的游客“云互动”,实现“线上引流、线下转化”。

  联动全域资源,构建“产业生态”。海鸥文旅的发展不应局限于沿海区域,而应联动青岛全域资源。例如联合平度、莱西的农产品基地,开发“海鸥主题农产品礼盒”;深度开发追鸥“海岛游”,让游客体验出海喂鸥、品味海鲜的乐趣;将海鸥元素融入城市基建,在地铁站、公交站打造海鸥主题站点,在历史城区设计海鸥主题街巷,让城市处处可见“鸥元素”。同时可推动海鸥IP与餐饮、住宿、研学等业态深度融合,形成“全域、全业、全时”的文旅生态。

  31年的守护,让海鸥成为青岛的“城市精灵”;未来的探索,让海鸥托起青岛文旅的“四季诗行”。当自然之美与城市之韵深度融合,青岛的文旅故事,将在鸥鸣声中走向更远的远方。

  本版撰稿摄影(除署名外)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姜丹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