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文创  青岛  2022  建筑  2023  /峰会/  文化产业  /佟涛/

青岛:让京剧“活起来、火起来”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米荆玉  实习生  刘子鸣

  出人出戏,出彩菊坛。

  5月,青岛京剧新闻不断:青岛市首届戏曲票友大赛开启征集,百余个京剧票房将迎来集体展示的机会;现代工业题材京剧《弄潮》晋京演出,将青岛京剧人的风采展现在顶级京剧舞台上;京剧名家郑菲来到永安大戏院,演绎传统京剧《状元媒》……

  作为传统的“戏码头”之一,青岛既有老戏迷、老剧目的底蕴,又有新票友、新作品的新意。5月,丰富的戏剧活动让社会各界再次关注青岛京剧的发展。

  对此,京剧名家杜喆表示,如何建设一座“戏到青岛活,戏到青岛火”的“戏码头”,如何打造一个传扬京剧国粹艺术、输出现代京剧作品的艺术高地,需要向戏迷问道、向票友问计。

  常态:青岛戏迷的追戏日常

  相较于交响乐乐迷、话剧粉丝,京剧票友的话题热度同样毫不逊色,“每月一星”的剧目、青岛京剧的创作方向、现代京剧与传统剧目的比较等都能引发热烈探讨。

  而一位典型青岛戏迷的周末,往往与永安大戏院内的“每月一星”绑定。

  4月的“每月一星”剧目为梅派经典《凤还巢》,由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郭霄倾情演出。“本应当随母亲镐京避难,女儿家胡乱走甚是羞惭。”朗朗皮黄声悠扬入耳,演员行腔流畅高亢……让台下众多戏迷大饱耳福。

  2022年,青岛市京剧院创立“每月一星”活动,每月邀请一位名家造访,与本地演员合作搭档一部经典大戏,演出地点就选在永安大戏院。如今,“每月一星”已是岛城戏迷的艺术盛事,每轮开票都“热火朝天”,“‘每月一星’开票了,冲!”“开票了,又是一个愉快的周末”……

  票友们还组建了“京韵小剧场”微信群,分享票务信息、交流京剧心得,有时也围绕戏码遴选、念白字幕等话题展开讨论。

  在追戏之外,票友日常的交流切磋发生在票房、票社里,相约一个地方,唱一唱、聊一聊,时间长了就搭档演出、攒个节目。

  “在青岛,喜欢京剧、爱好京剧、不遗余力去学习京剧的人很多。”作为首届戏曲票友大赛的组织者,青岛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赵华深入了解岛城戏迷组织,“全市有百余个票房,其中十几个在青岛非常有名。一些票房甚至能演《龙凤呈祥》《锁麟囊》等大戏,普通的小票房也能组织演唱经典唱段。”

  学戏:新老结合、各自精彩

  即墨古城熙来攘往,这里有一座充满着京剧韵味陈设的酒店,负责人陈敬国是一位资深票友,也是谭派艺术第七代传人。

  “大家的艺术喜好不同,有的喜欢梅派,有的喜欢杨派,像我就喜欢谭派,尤其喜爱谭派代表剧目《定军山》。”陈敬国介绍,即墨当地的京剧氛围一部分在于老票友的坚守,另一部分在于“京剧进校园”。“政府非常支持,即墨古城提供戏台,推出‘周周有戏’,组织票友上场展示才艺。即墨区有四五个票房具备装扮登场的水平。”陈敬国表示。

  对于票友来说,登场是高层级的考验。赵华介绍,“扮上”两个字对票友意味着初步考验,此次票友大赛要求“彩唱”,即要求票友具备登台的能力。“有些京剧爱好者学了一两年都扮不上戏,只会清唱一段。实际上,京剧讲究‘手眼身法步’,只要能站到舞台上,就说明你迈过初期的第一步,迈入唱戏的门槛。行当不同,扮相不同,髯口是老生,插旗的是刀马旦,青衣就要穿着女帔。古话说‘宁愿穿破,不能穿错’,穿错是京剧行当大忌。票友大赛不只是‘唱两句’,更要求深入了解京剧的传承、知识、礼仪等,手眼身段和谐统一,才能做到位。”赵华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青岛各区市都有票友分布,市南区、市北区的票友尤善唱功。例如,京韵乐团就集结了众多京剧爱好者,既能演唱又能演奏,实力雄厚。“我们结合了现代京剧、传统戏和京歌,受众面宽,乐团平时会组织排练,定期举行音乐会。”京韵乐团负责人牟强辉介绍,在青岛,他们算是比较有特色的京剧团体。

  老戏迷有票房,新戏迷有群落。京剧年轻“发烧友”单女士在高校组建戏曲社团,还专程前往戏曲工作室为自己扮相。她并非京剧科班出身,一唱一念、一招一式、一颦一笑,皆是自学钻研所得。“能在年轻时爱上京剧,我觉得很幸运。为什么呢?因为京剧是国粹,它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充实我的生活、增进我的涵养。穿上戏服之后就特想‘起范儿’。”单女士介绍。大二学生侯颂六岁时通过春晚听到了京歌,由此开启了对京剧艺术的探索。“每次听京剧,我都感觉像是自己扮好相在台上演唱一样,很‘威武’、很‘霸气’。”侯颂经常通过网络平台观赏京剧,并利用网络资源自学唱段。对他来说,京剧不仅是“电子榨菜”,更是精神家园。

  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斜杠青年”正在走进京剧世界,成为京剧发展中的一股新力量。“这几年,我能明显感觉到剧场里的年轻人变多了。”根据戏迷李先生的观察,走进剧场的年轻人不仅正在不断“增量”,且正在逐步“提质”。“从张建峰来青表演《红鬃烈马》开始,年轻人明显增多。而且,这些年轻人懂戏,能听出‘好’‘坏’,甚至能背下整本戏。”李先生说。

  承继:如何打造“新码头”

  在老戏迷眼里,青岛与京剧有着深厚关系。有学者考证,20世纪20年代创立于青岛的“和声社”就是颇有名气的票友组织,成员包括洪深、老舍等名人。在京剧发展史上,青岛是个重要码头,新中国成立后,青岛市京剧团的言少朋、张少楼在有关方面扶持下重新振兴“言派”,留下“言归正传”的艺术佳话。“20世纪40年代开始,青岛就一直是个红火的小码头,在京剧艺术的多个派别都有传承人,吸引了众多名家演出,也培养出不少名角和琴师,有过辉煌时刻。”牟强辉说。

  振兴青岛京剧艺术,培养票友艺术层次,提供市民演出舞台,这是题中之义。

  青岛市剧协除了组织票友大赛之外,还推出常态的戏剧展演、公益演出、大众艺术节等。赵华介绍,市剧协计划组织优秀票友开展城市巡演,甚至邀请票友参加专业京剧演出,为票友提供登台机会,也借助票友吸引亲友团、粉丝团支持京剧事业。

  “京剧是角的艺术,振兴京剧离不开本地名角。过去,言少朋、张少楼在青岛振兴了几乎失传的言派老生艺术,在全国产生极大反响,青岛也随之名声大噪。”戏迷李先生认为,“若将‘每月一星’坚持做下去,持续引进名角,培养本土名角,青岛完全能称得上是座‘戏码头’。”

  放眼全国剧院,京剧普遍面临传承、剧目等方面的问题。业内人士指出,一些院团演出不了经典大戏,原因在于缺人员、缺角色、缺行当。对此,青岛市京剧院方面表示,培养京剧新秀是剧院的重要任务,一方面,通过“每月一星”将名家请进来、提升青岛青年演员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计划举办一个“言派”全国研讨会,并且希望为剧院招来一位传承言派的好演员。

  2025年是青岛市京剧院建院75周年,这是整理已有经典剧目、推广新创京剧精品的大好时机。市京剧院院长张欣表示,计划复排以言少朋团长为首的老一代艺术家们创排、主演的《宝莲灯》,同时坚持传统戏和现代戏“两条腿走路” ,继续打磨提升《弄潮》。“我们希望推出《弄潮》院线巡演,把这部现代工业题材京剧推广到港口城市,如果有机会的话甚至可以推广到海外演出。同时,青岛市京剧院也在努力复排传统大戏,特别是武戏。我们至少每年开一部传统戏,满足青岛观众的需求。”张欣介绍。

  从戏迷培育、票友登台到复排老戏、打磨新戏,青岛这座京剧“新码头”好戏连台、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