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游热后的冷思考,是什么让旅行体验一地鸡毛?
“五一”刚过,与滤镜修饰后的岁月静好照片同步上线的,还有相当比例的旅行“避坑失望文”,此类言论在各大社交平台引发起热烈讨论,尤以对青岛在列的国内多个热门旅游城市的吐槽首当其冲。
清明假期青岛中山公园附近游人如织的盛况仿佛就在昨天,五一假期的热闹再次上演。老网红石老人洞穴依旧不明所以的排队,新网红小麦岛公园也不再是本地人跑步、遛狗的后花园,地标栈桥、崂山“预警”......本地人避之不及腾地方,也缓解不了人从众下拥堵的青岛。既然选择在同一时段跟几亿人同时出行,就要做好人的数量影响观感的准备,人太多不能算是槽点,因为去哪里都一样,心态得先摆好。
攻略提早做,哪能临时抱佛脚,假期整体消费上涨是必然,预约制度惯行了这么久,安排好衣食住行是旅行的基本保障,民宿堪比高档酒店价格属个例,“专宰”游客的雷全部中招的话该反思的恐怕是你自己;即便如此,能够避开人群高峰“杀出”高质量体验的游客,不是没有,错峰出行赶个大早,迎接海上日出周遭无人打扰,实在不行还有成熟的滤镜P图和拍摄技巧,也算个不虚此行的法宝;翻阅吐槽文,网红地“就这”的声讨绝对名列前茅,排队拥挤在“货不对板”的心理落差面前简直不值一提,如果旅行变成了随波逐流式的到此一游,费时费钱又费力,真的大可不必。
提升旅游体验,串休和拼假是良好的解决之策,如各地政策能充分保障、鼓励并落实,对城市还是个人而言,都是成全。切换出行思维,同样也是值得探讨的课题,从“追逐者”变成“探寻者”,不必刻意模仿,只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最纯粹最惊喜的体验往往就在你脚下,就在你面前。
“如果能出国,谁还会去某某地”的句式仿佛一语道破了本质,扎心又真实。全球疫情大环境下,国内景区应变举措不完善和承载能力弱的现状暴露无遗。小众景点超负荷接待,交通拥堵、噪声干扰等不文明打卡行为,让周围居民不胜其扰,疏堵结合考验城市的反应力,假期大考一波接着一波,相关部门的处理能力直接影响百万游客的事后评语。
点赞还是一般,每个人都有决定权,每个人也都要努力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