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四十年 《庐山恋》仍是中国影迷心中的传奇
1980年7月12日,一部“风景抒情彩色宽银幕故事片”在江西庐山首映,随即全国公映。
一夜之间,这部电影风靡全国,各电影院售票窗前一票难求,场场爆满。无论是剧情、场景、台词,还是男女主人公的衣着、发型、用品,都成为当时人们口中津津乐道、热烈讨论的话题;片中的插曲、对白,在大街小巷中随处可听到模仿之声。
翌年,这部电影以近百万的投票数雄踞榜首,获评第四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观众超一亿人次。
此后很多年,这部电影余温未绝。
2002年,它被正式授予“世界上在同一影院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2018年,它被评为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十大优秀爱情电影之一。
从它首映至今,已整整40年过去。它已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传奇。而这个传奇,仍在延续。
这部电影的片名,叫《庐山恋》。
永远的《庐山恋》
长江之滨,鄱阳湖之畔,耸立着一座雄奇险秀的千古名山——庐山。
在庐山半山腰的牯岭镇上,有一座带着百年岁月痕迹的欧式建筑——庐山恋电影院。它原是建于1897年的庐山基督教协和礼拜堂。20世纪60年代,庐山对它进行局部改造后建成电影院,原名为东谷电影院,后因《庐山恋》而改名。
《庐山恋》的首映,就是这里。
庐山恋电影院经理钱一粟说,从1980年到现在40周年,这家影院每天循环放映且只放映《庐山恋》,截至今年1月,已放映超过5万场,观众达700余万人次。
庐山恋电影院的老职工们都记得,《庐山恋》上映后,各地的人们因为这部影片纷至沓来。原本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的庐山,一度成为恋人们见证爱情的爱情名山。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庐山恋》的剧情其实比较简单:在庐山风光的烘托中,郭凯敏、张瑜饰演的青年男女主人公在山上相识相恋,这对曾是国共敌对家庭背景恋人的纯真爱情,经过曲折,终于感动了双方家长,化解宿怨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庐山恋》的出现,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人们对文化生活追求的必然。”钱一粟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和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热情同时被激发出来。这部电影是时代的产物,更是人民群众精神生活迫切需要的真实反映,尤似在沉闷已久的窒息中,扑面而来一股清新的春风,让人回味无穷。”
59岁的庐山知名摄影家殷锡翔,1982年从部队转业成为庐山恋电影院的一名放映员,曾天天放映《庐山恋》。他说:“这部电影在实地取景拍摄,把庐山四季美景展现在观众面前,彰显山美水美人更美的独特视觉,让观众观影后可追寻拍摄地,领略感受庐山美景与大自然的神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那特定的还比较保守的年代,影片中所展现的一些内容,如女主角各式各样靓丽时尚的服饰、对爱情大胆却又含蓄的追求、惊鸿一瞥般的亲吻等,对观众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冲击波。”
岁月变迁,《庐山恋》中传递的对永恒的真情和爱恋的向往依旧青春永在。
庐山文化发展的见证
如果说是庐山造就了《庐山恋》,那么《庐山恋》也使庐山更具魅力。
“《庐山恋》常年入住庐山以后,就一直很火爆,成为庐山一道夜晚特色风景。白天游客在景点游玩,晚上回来看电影。庐山的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电影里都有,游客白天没看到的,晚上在电影里也能看到。”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庐山画家王意帆说。
今年刚退休的王意帆曾是庐山恋电影院的一名美工。“我画《庐山恋》电影海报近30年了。回想那个年代,在墙上搭脚手架子,用油画颜料画20多平方米的一幅海报,需要一周时间完成,亮相后可管两到三年。”王意帆和《庐山恋》一起见证了40年来庐山文化和旅游的变迁与发展。
为了进一步擦亮“庐山天下悠”品牌,诠释庐山自然山水之优美、人文历史之悠久、旅游生活之悠闲的深刻内涵,庐山管理局已把行政管理、部分居民及其他不与旅游直接相关的功能转移至山下,腾出山上的旅游优质资源,为游客提供宽松、舒适的游览环境。
除以《庐山恋》电影大力宣传庐山的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外,庐山利用丰厚的文化积淀建设了石刻博物馆、地质博物馆、诗词博物馆等,并向游客免费开放。同时,庐山正推进庐山老别墅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工作,做好“别墅游”文章,搭建文化产业平台,推出全域特色文化旅游线路,并筹划举办庐山国际爱情电影周等一系列文化活动。
“男主角在树林里的英语朗读‘I love my motherland,I love the morning of my motherland(我爱我的祖国,我爱祖国的清晨)’,是深情的而充满美好憧憬的,掀起了人们建设祖国的热潮。40年过去了,男主角手中那张未来城市现代化速写,已经变成了现实。”一位游客在看完《庐山恋》后留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