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人物:百年灯塔守护人王炳交 44年不忘初心
“百年灯塔,照亮青岛。”今年是63岁的王炳交驻守团岛灯塔的第44年,日日与灯塔相伴,这已经成为王炳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王炳交将灯塔称作他的“家人”,从擦拭到维修全部都是他亲力亲为。而团岛灯塔也承载着王炳交一生的心血与汗水。
1976年参军入伍直到从部队转到地方,王炳交已与团岛灯塔朝夕相处40余年,作为北海航海保障中心青岛航标处团岛灯塔的灯塔长,灯塔的故障处理、老旧的机器维修,都是靠王炳交自己摸索、研究。
年轻时的王炳交 ( 来源:信网)
团岛灯塔地处青岛港咽喉部,是船舶进出青岛港的必经之地,距今已经有120年的历史,2006年5月,被国务院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王炳交的驻守下,灯塔依旧璀璨如新。
( 来源:信网)
从一次次摸索到取得国家专利
原本,团岛灯塔上有许多进口的老旧设备,随着设备的“年龄”逐渐增长,很多零件已经濒临报废,但经过王炳交多次修缮改进,这些设备现在仍旧正常运转。团岛灯塔的雾号设备是民主德国五十年代的产品,1984年,性能已降到最低限度,基本上已经不能使用,在当时维修需要十多万元,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彻底的维修至少也需要一万多元。为了不给政府添麻烦,没有图纸的情况下,王炳交自己一遍遍摸索、尝试,历经一个多月的时间,对老化电线进行更换,使老旧的机器重新“复活“。
这次的试验,似乎打开了王炳交新世界的大门。此后,他又有了一些新的创新,比如研制出灯塔灯光同步显示装置,这样一来,足不出户就能掌握灯塔的发光状态;为了增加值班的保险系数,他还加装了停电报警及灯光熄灭报警装置。
在众多创新中,最值得王炳交骄傲的,就是航标灯状态自动监控装置专利,这项专利是一种可以实现灯泡自动切换和延长灯泡使用寿命功能的交通灯。航标灯状态自动监控装置也可用于公路交通中,保护汽车在夜间安全行驶的引导,提醒等作用的交通指示灯。
航标灯状态自动监控装置专利 ( 来源:信网)
热爱生活 谱写上百篇诗歌
在工作之余,王炳交还十分热爱写诗,他喜欢记录下生活每一个美好而又正能量的瞬间。2016年7月,由王炳交所写的诗歌编纂而成的《劳模诗集》出版。内容涵盖庆祝建党、庆祝神舟飞船上天、歌颂美丽青岛、努力抗击疫情等内容。王炳交表示:“这些内容大到国家,小到我们的生活,我喜欢把这些记录下来,让我们的子孙辈也能了解、传承下去。”
灯塔就是“家人”
团岛灯塔就像是王炳交的“宝贝”,信网跟随王炳交,一起进入到灯塔内部,实地体验王炳交每天的工作,可就在上楼梯时就感受到王炳交工作的不易。因为灯塔内空间窄小,楼梯的宽度仅仅勉强够一人通过,上楼时也必须弓身行走,十分辛苦,但这却是王炳交四十多年如一日,走了成千上万次的路。
( 来源:信网)
随着王炳交的脚步,信网来到了属于王炳交自己的博物馆“电子学校劳模博物馆”,这所博物馆记录了至今为止,王炳交取得的所有成绩。1995年,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2002年被评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13年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2016年获得交通运输部“最美航标工”称号;2018年被评为上合峰会形象大使,并获评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培育导师;2018年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这一个个荣誉的背后都是王炳交每个日日夜夜对灯塔的爱与呵护。
( 来源:信网)
王炳交:“我想做一座永不退休的灯塔”
在团岛灯塔的40多年,王炳交只回家过了一次春节,为了驻守灯塔,王炳交把家搬到了灯塔旁,“灯塔就是我的家人、我的孩子,不光是我陪着它,这么多年它也在陪着我成长,变老。”信网在王炳交的家中看到,不管是家里的卧室还是客厅,都搭了一扇简易版天窗。“为了晚上睡觉的时候也能看到灯塔的光亮,我看着这束光,也能睡得更安心了。”
( 来源:信网)
对于灯塔的热爱,王炳交好像有着说不完的话。四十余载,王炳交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与生活,带领着大家把灯塔从地板到楼梯,再到灯罩擦拭的一尘不染,到现在灯塔依然绽放着属于它的光芒。如今,王炳交的儿子也追随着父亲,成为一名团岛灯塔的守护者,相信王炳交身上“燃烧自己、照亮航程”的航保精神会一直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