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文创  青岛  建筑  /峰会/  文化产业  2022  2023  /佟涛/

30余年藏品沉淀城市记忆,电影文化博物馆阐释“电影与人”

30余年藏品沉淀城市记忆,电影文化博物馆阐释“电影与人”

电影收藏,切入文化叠层

“标签贴错了,这是井冈山105型,35毫米。”宋蕾走到一架老式放映机前,更换了机器标签。在近600平方米的宋蕾电影文化博物馆展厅内数以十万计的展品里,她能第一时间发现藏品展陈的细节纰漏。

从2018年3月注册首个个人电影收藏馆,到2020年新建一座大面积藏馆,宋蕾和她的电影收藏不断充盈,将30余年的积淀以系统化、主题化、类型化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4月上旬,青岛媒体集体参观了宋蕾电影文化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位于东方影都正对面,馆内藏品起自1932年,收纳了近百年来的电影文化藏品,与代表了中国电影工业化、科技化的东方影都相映成趣。

一个电影人与城市电影之间的关联,在宋蕾身上得到了多层面印证。她和丈夫乔伟创立的西海岸电影城发展至8家连锁影院,是青岛影院产业的重要力量,她撰写的《拷贝》等系列电影书籍总结了电影文化的方方面面。一座电影博物馆以实物展现中国电影工业发展脉络,同时梳理了青岛与电影的独特渊源,将城市历史与电影史交织,凸显青岛作为电影取景地与产业重镇的地位,助力青岛从“电影取景地”升级为“电影文化输出地”。

藏品如山,连缀成史

在宋蕾电影文化博物馆,大部分电影记忆能在这里找到“最后一站”:老拷贝如今已经被硬盘取代,老放映机承载着放映员时代的荣光,老海报、老台本、老票根、老照片……琳琅满目的藏品展示了电影的多个侧面,也留存了电影产业不同阶段的实物载体。随着城市电影文化的发展,宋蕾的收藏频频以各种主题展的形式与影迷见面,呈现中国电影产业“来时路”与“身后身”。

30余年藏品沉淀城市记忆,电影文化博物馆阐释“电影与人”

宋蕾电影文化博物馆一角。王雷 摄

“我实在记不清到底收藏了多少藏品。”宋蕾说。

走进宋蕾电影文化博物馆,观众颇有“一厅一洞天”的感觉:老放映机展厅、老海报展厅、电影文创展品区、老拷贝藏品区……对此,宋蕾表示,藏品的收集其实是无心之举,从学生时代收藏电影海报到1993年承包第一家影院,从2000年开始有意识地收集电影文创到2015年开始各地淘选藏品,每个阶段积累的藏品不同,最终形成了一个如同宝藏般的博物馆。其中,最老的藏品来自网友分享,是1932年的上海电影刊物创刊号系列。最新的藏品是一件郭帆导演与书法家岳佐泉合作的《流浪地球》书法作品。

宋蕾电影文化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当属由175张青岛摄制电影主题海报组成的系列收藏展品。该系列起自《风云儿女》(1935年),截至《蛟龙行动》(2025年),包含《海鹰》《古刹钟声》《喜盈门》《苦恼人的笑》等绝版海报,90年间的众多海报构成一部青岛电影史。青岛摄制电影持续上映,该系列的收藏仍在动态增加中。

4月下旬,宋蕾即将推出的青岛摄制电影主题海报展、戏曲电影海报展、红色主旋律电影海报展等展览,将把博物馆收藏以体系化的形式展现给全国影迷。

老放映机收藏是宋蕾电影文化博物馆的重要板块。“我从2015年开始去各地开院线会议,在北京、广州等地的旧货市场淘选电影老物件。这个16毫米的电影放映机是我在胶南发现的。当时,一位老人在摆地摊,他说自己还有片盘等老物件。我们一起到他家里收集了很多藏品。”宋蕾说。

30余年藏品沉淀城市记忆,电影文化博物馆阐释“电影与人”

在宋蕾电影文化博物馆里,宋蕾向记者介绍在青岛取景拍摄的电影。王雷 摄

这家博物馆的藏品还包括山东大戏院(现中国电影院)老照片、电影原版连环画、老影院票根等。百年影史落实到一件件藏品上,电影文化的叠层在这里得到了鲜活展现。

影人交流,凝固时光

从1993年打造自己的第一个影院开始,宋蕾见证了西海岸新区30多年的电影发展史。宋蕾电影文化博物馆浓缩了百年影史,兼具收藏、交流、学术放映和公众放映等多种功能,得到了业界广泛认可。2016年,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为宋蕾的收藏题写“西海岸宋蕾电影资料收藏室”。宋蕾解释,秦怡原本拟用“收藏馆”作为名称,但因当时藏品存放于地下室,故调整为“收藏室”。2020年,新馆落成,宋蕾又请电影表演艺术家谢芳题写了馆名。博物馆开馆次日,电视剧《西游记》中“小白龙”扮演者王伯昭与夫人到访。在中国电影展厅观看上世纪70年代展陈时,王伯昭触景生情,连线曾合作《笔中情》的女主角赵静,共同回忆拍摄往事。鲜为人知的是,王伯昭曾出演过一部在青岛取景拍摄的电影《爱与恨》。他见到该片的手绘海报时非常惊喜,分享了拍摄期间居住在汇泉湾宾馆、业余时间去洗海澡的经历。

“由于时代原因,部分老电影并未推出正式海报,有些老海报连演员都没见过,博物馆的藏品屡屡让演员们喜出望外。”宋蕾介绍,影院业界对博物馆非常支持,一座博物馆把这么多年的电影发行记忆和行业发展历程展现出来,颇有史料意义。各地的电影爱好者纷纷发来藏品,为电影人共筑一个“精神家园”。

如此丰富的藏品也让宋蕾在展陈策划方面游刃有余。按照规划,博物馆的功能与影院密切结合,根据不同题材的影片策划展陈,比如做戏曲片主题活动时,电影厅里播放戏曲电影,周围陈列戏曲片资料和海报;在夏雨主演的《电影往事》上映期间,宋蕾根据片中露天电影的剧情策划了露天电影体验区,让资深影迷重温当年“银幕前后都能看电影”的乐趣。2022年,青岛东方影都推出电影研学活动,青岛摄制电影系列海报在影棚里集中呈现,为电影研究、研学增添了精彩内容。

4月下旬,宋蕾计划用胶片放映机放映以前的经典影片拷贝,以原汁原味的老片重映激发观众对电影的热爱,吸引更多人关注青岛电影。

虔信笃行,坚守电影

在青岛电影人中,宋蕾以对电影的虔信著称。自1993年创办首家影院至今,宋蕾和她的西海岸电影城穿越行业周期,历经30余年电影产业起伏,连锁影城成为西海岸新区电影消费的核心载体,结合电影收藏塑造了“商业体+文化空间”的行业创新样本。

宋蕾也是一位著述丰富的作家,她的《拷贝》系列将个人电影记忆与产业观察相结合,以多元视角记录中国电影文化生态:《拷贝之怦然星动》记录她的个人电影从业经历,以“实践者著史”为电影研究提供了鲜活的视角;《拷贝之西海岸光影十二年》梳理青岛影视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共生关系,充实本土电影文献。即将出版的《拷贝之银幕上的青岛》通过考据数百部影片的拍摄过程构建城市空间与影像叙事的关联,《拷贝之完成台本》则从技术档案视角还原电影工业化进程,成为研究中国电影史的一手资料。

一位热爱电影的青岛创业者有着如此的耐心坚守能获得什么回报?宋蕾给出了完整示范:以影城为支点培育电影市场,以书籍为媒介传播电影知识,通过电影文化博物馆整理文化留存,形成“商业—传播—馆藏”的链条。电影创业者强化了青岛“电影之都”的品牌认知,将艺术收藏转化为公共文化资产。博物馆“慢拍”式坚守,在流量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而电影人穿越周期的韧性也是青岛电影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核。(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米荆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