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文创  青岛  建筑  /峰会/  2022  文化产业  2023  /佟涛/

何以了乡愁?——青岛西海岸新区两个乡村文旅融合典型样本调查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马晓婷

  冬日渐深,乡村向人们敞开温暖的怀抱,向往的生活如约而来。

  从青岛市中心向西约60公里,蜿蜒的河流以静谧回应着山那头拍打着礁石的海浪,走进杨家山里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入住黄泥巷民宿、体验农事研学、跟随影视剧打卡旅行……这里的冬天,似乎有一股热乎劲儿,将人们的感官悉数调动起来。

  目光向市区回望约30公里,毛家山齐鲁之间生活村的柴窑面包店不时有人推门而入,桌上的鲜花与柴窑内的炉火勾勒出乡村的别样轮廓,木柴偶尔发出轻微的爆裂声,周遭暖意融融。探访古村落、体验非遗手造、欣赏艺术展览……村落独有的宁静与美好,牵动着人们心底沉睡已久的温柔情愫。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母体,蕴藏着巨大的增值潜力。近期,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省级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西海岸新区“文旅融合 特色产业双轮驱动,全面赋能乡村振兴”入选。无论是杨家山里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以旅游为文化保护传承的载体,为产业提供广阔市场和平台,还是毛家山齐鲁之间生活村以文化为旅游场景业态的根基,为产业注入崭新内涵和活力,作为乡村文旅融合的两种典型模式样本,两者皆生动呈现着青岛文旅“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

  站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十字路口,何以了乡愁?从传统经济学视角看乡村,乡村生产要素的落后触发着“群体性乡愁”;而从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视角看乡村,生态资源、文化传统的增值潜力则慰藉着都市化背景下普遍的“社会性乡愁”。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人文乡村,进一步提升文旅产业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文旅融合无疑是一把钥匙,解锁着双重的乡愁,给了张望的乡村一个确定的回望。

  杨家山里乡村振兴示范片区:

  原山原水原生活

  ——强化品牌一体化运营,全季全域全时旅游模式联动城乡

  人文经济学的核心是“人”,在杨家山里,人们的表情总是很生动。

  “这4个房间可以容纳8个人,外面可以搞烧烤、围炉煮茶,晚上可以举行篝火派对,再跳个舞。”不用怀疑,听到这样画面感十足的介绍,一定是“大苗”在这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亲们口中的“大苗”是青岛融源杨家山里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宋苗苗,她的身上,有着山里大嫚特有的爽朗和明亮。

  跟随“大苗”探访民宿的一个个院落,山里人家“原山原水原生态,原汁原味原生活”的图景生动呈现于眼前。近日,杨家山里院子旅居(黄泥巷组团)被认定为省五星级旅游民宿,这在西海岸新区还是第一家。好消息传来,乡亲们很是振奋。

  被铁橛山、月季山、睡牛山环抱的杨家山里乡村示范片区,是青岛10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之一,包含铁山街道上沟、墩上、黄泥巷、东南崖、西北庄、大下庄、墨城庵、后石沟8个村庄。依托资源优势,这里将建成“青山环绕,一水贯穿,樱花掩映,以胶东山村民俗和红色文化为承载,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其中,打造精品民宿业态的院子旅居,正是这里通过“龙头企业+村集体+村民”等形式带动致富的缩影。

  如今,人们游在山里、吃在山里、住在山里、购在山里……2023年,杨家山里接待游客达6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亿元,自然村集体平均年收入超3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3.7万元。2024年上半年,到访游客已超过50万人次。

  “大家现在的需求不一样了,更多希望在远离喧嚣的乡村游览中放松身心、陪伴家人,感受‘慢生活’。”宋苗苗介绍,到访游客以家庭游、亲子游居多,城市游客占到八成以上。

  这一路,大伙边学边干。结合大众需求转向、市场重心下沉和乡村发展新特点,杨家山里逐步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红色传承、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生长”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机制上,探索“先迈一步”,让乡村有新颜,家门口的日子更甜。青岛融源杨家山里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是片区建设运营主体,为国企、民企各出资50%组建的合资公司,在铁山街道统筹下,承担片区整体规划发展、开发建设、招商运营等主要任务。2023年年底,铁山街道联合青岛融源杨家山里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举办一体化运营平台启动仪式,全市首家乡村振兴一体化运营平台在杨家山里建成,政企村民互惠合作、共建共享,全面提升片区农文旅融合发展市场化程度。

  资源利用上,将核心优势转化为发展机遇,人文得以在自然中蓬勃生长。行走于杨家山里,人们总会触动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一个个具象化呈现。山林茂密、溪水潺潺,群山野趣之间,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禀赋通过场景化、体验式的升级打造,成为原乡村落度假区的一个个体验产品,让游客“春观樱山、夏游花海、秋尝百果、冬享雪趣”,更吸引了《温暖的味道》《南来北往》等影视作品来此拍摄;厚植红色文化,高标准打造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促进红色文化与创意、非遗等的融合,形成红色文化产业链。此外,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长城(黄岛段)遗址,建成国内首个齐长城文化馆,打造齐长城文化旅游带。

  业态布局上,不止于乡村,是杨家山里“出圈”的秘诀之一。围绕“吃住行游购娱”串联精品业态,院子旅居、帐篷露营、主题农场、文创市集、儿童乐园、冰雪休闲等上下游业态不断完善。同时,根据乡间四季文旅的特点,各业态实现互动配合。比如,冰雪季里,以个性化线路和产品联动月季山冰雪大世界和周边村民的餐饮、住宿;冰雪季后,雪场空间承接大型团建,提高场地利用率。

  “铁山街道坚持将杨家山里作为一个片区打造,以片区示范统筹带动全域发展,充分挖掘各个村独特的资源优势、文化优势,通过打造一个平台、打响一个品牌(杨家山里)、N个主体(政企村民)共建共享的‘1+1+N’联动运营模式,实现多元业态、全季旅游,逐步形成产业优势,并在文化认同、产业认同、区域认同的前提下推进乡村的可持续振兴。”铁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杨学梅表示,大家的共同目标就是全力蹚出一条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特色路。

  毛家山齐鲁之间生活村:

  艺术乡建,乡愁不愁

  ——构建富有人性人文的乡村活动空间,将传统文化内嵌于乡村产业发展中

  人文经济学视野下,人们正从多个维度重新发现乡村。作为乡村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产物,“艺术乡建”从物质空间与文化场景的双重层面上塑造着乡村的崭新封面与肌理。踏上毛家山齐鲁之间生活村的石板路,目光掠过依山而建的老房子,耳畔传来乡村音乐的弹唱声……文旅经济正为乡村活跃着新叙事。

  “乡村是所有人的故乡,是人们精神深处的温暖和灵魂的依托。”齐鲁之间生活村项目负责人于坤如是说。

  齐鲁之间生活村是灵山卫街道毛家山村的引进项目,7年来,依托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毛家山古村落打造生活美学集群。17期杏运市集、柴窑披萨面包、文创手作、艺术空间、雅集空间、民乐工作室等多元业态的培育呈现,让于坤更加笃定地相信:以文化赋能、艺术融合把传统文化落实到乡村生活日常,可以探索出不一样的乡村振兴路径。

  为何是“齐鲁之间”?“于我而言,在村落里做一个文化项目应该达到一种平衡,一种城市和乡村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艺术与传统之间、个体与自我之间的平衡,这种平衡就是‘之间’。项目恰好临近齐长城遗址,这是古代齐国和鲁国的分界线,故而取名为‘齐鲁之间’。”在于坤看来,村庄如人,历史、人文、地貌和与城市间的关系等,犹如人的个性、特征、爱好、修养,足够了解才能在规划设计、业态引进、合作模式等方面作出更契合的选择。既要创新又不能脱离传统,既要归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度”的把握是艺术乡建运营的关键。

  齐鲁之间生活村最热闹的时候要数杏运市集的赶集时间。市集的灵感来源于村里遍植的杏树,摆摊的人、售卖的货、赶集的人都和传统的市集很不一样,单日客流可达上千人次。年轻的手艺人是摆摊的主角,他们现场展示手工艺产品的创作过程,游客将摊位里三层外三层围住,踮起脚尖欣赏。捧在手里的素包子同儿时的一样美味,常常要排队才能买到。研学团队慕名而来,带队老师李烨彤说:“学画画首先要培养美感,这里浓厚的文化底蕴给了学生们关于美最直观的体验。”

  精心策划的活动强化了游客对故乡的文化感受。人们穿梭于传统民居院落,一同感受乡村的文化细节,在相遇时互相探听下一个路口的意外之喜,与乡村美学交流会、茶会、音乐节等不期而遇。逐渐,这里集聚了诸多作家、画家、摄影家、民间手艺人、文化艺术学者、音乐人等,搭建起的乡村文化交流平台也吸引了众多年轻人专程奔赴。

  常态化运营中,齐鲁之间生活村注重通过业态布局、活动策划提升游客互动品质,在保留传统、融合艺术、接引生活的创新实践中,以艺术乡建激活乡村产业经济造血功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饮食文化点燃乡村的“炊烟”。食物不仅是温饱,饮食业态酝酿着古村体验的百味之源。村口的味如·柴窑面包店是游客抵达村庄的第一个集结地,柴窑烘烤的面包和披萨传递着人间烟火的温暖。素遇包子铺隐于山上的传统民居中,素食山房则位于村落最高处,食物和环境的治愈力,让食客念念不忘。

  构建艺术体验场景链接人与乡村。顺应审美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项目打造出以半山、平逸、耐冬等命名的特展院落,设置艺术展览、演出等,将节气礼仪等传统文化以体验场景呈现。由民乐传承人担任主理人的雅音民乐工作室致力于以音乐演绎、教学和乐器定制传承中华古民乐,素怀·文创手作工作室则带来植物染、布艺、缝纫等体验课程。项目还将拓展乡村民宿、乡村书院等业态,在文化的回归与再塑中创造丰盈体验。

  在齐鲁之间生活村等项目的带动下,常住人口仅536人的毛家山村已拥有休闲采摘、特色民宿、文创工坊等50余个文旅新兴业态,年均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带动文旅消费700余万元。

  作为规模化的乡村生活美学集群,齐鲁之间生活村在达成与青岛西海岸旅游投资集团的合作后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通过积极推进齐鲁之间生活村项目,精品化运营杏运市集,发挥好与毛家山村的相互辐射带动作用,一个具有行业代表性的特色文旅综合体和乡村旅游运营模式范本正在呈现。

  链接

  文旅深度融合“唤醒”乡村

  马晓婷

  文旅资源成为乡村振兴新动能,必须经过合理的开发利用。人文经济学以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的发展之道,为文旅深度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打开源源不断的新思路。

  近年来,青岛文旅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充分发挥文旅产业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带动作用。设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高位推进包括乡村旅游在内的综合旅游产业发展。将乡村旅游经济纳入《青岛市“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探讨制定“旅游强市建设行动方案”,明确乡村旅游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先后出台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助力乡村民宿、露营、研学、康养等多元业态发展,打造复合型产品体系,丰富消费层次和内容。在西海岸新区、崂山区、城阳区等乡村旅游发展重点区域,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新产品、新企业和带头人。

  此次西海岸新区入选省级典型案例,其以文旅融合推动产业联动增值、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呈现了青岛文旅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个生动切面。结合首批国家级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依托山海资源优势,西海岸新区持续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叠加深化,坚持文化铸魂、产业筑基、项目引领,全面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程,建成运营藏马山旅游度假区、北方微短剧影视基地、杨家山里田园综合体、海青北茶商街、毛家山齐鲁之间生活村等项目。其中,达尼画家村获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年产值达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