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青岛里院送给游客的“第三选项”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米荆玉
当下青岛最热门的游戏是什么?去里院偶遇“野生黄渤”。
九月最后这十天,人们涌向上街里,在黄岛路一带遇见嘉年华队伍里的黄渤、马东、王迅、乔杉,遇见逛剧场的蒋龙、史策、宋木子、管乐,遇见当下最有票房号召力的喜剧明星。年轻人走进里院,在木更楼、镇海楼、宝兴里、吉善里等一个个小剧场观赏喜剧,门口小喇叭里黄渤正用正宗的青岛口音一遍遍招徕观众——像沙漠里空降了一个狂欢飞船,售票员正是“渤哥”:2024青岛里院喜剧节就这么不可避免地突然火了!
从乌镇戏剧节、阿那亚戏剧节到成都喜剧周,城市戏剧节普遍缺乏理论支点和水准背书来解释“为什么一个城市适配戏剧节”,因而,喜剧人/戏剧人与节日的绑定成为通行做法。此次里院喜剧节,黄渤注入了个人品牌和IP资源,引入了新兴喜剧团体和重要厂牌,把“黄逗菌国际艺术季”等艺术资源带到里院。在青岛这个缺乏戏剧节传统的城市,“黄渤严选”让里院的文化生态有了大幅提升。
黄渤在接受专访时表示,喜剧节让本地人走进里院,看到城市空间与喜剧的关联;同时也让外地人走进里院,接触到青岛的生活场景,“我们把喜剧请进来,把艺术家请来,希望在里院‘长’出更多的文化样貌,吸引文化项目和展演来到里院,辐射到更多游客,让大家在喝啤酒、吃蛤蜊之外还有第三个选项:看喜剧。”从这个角度来看,喜剧是里院送给观众的“黄渤之礼”。
有戏:哈哈哈哈起来吧
里院喜剧节开幕当晚,喜剧人、影视人济济一堂,共同感受青岛的清风与喜剧的热风。黄渤在舞台上以脱口秀的方式讲述里院喜剧节的由来,兴之所至,黄渤“诗兴大发”,即兴改编了那首广为人知的“诗作”:“当青岛里院喜剧节开始的时候,我的心情是无比的爽,那么大家就哈哈哈哈起来吧!”
一个满分的开幕式非常难,从零开始做一个喜剧节更难。普通观众可以感觉到:作为里院喜剧节的象征,“喜橘”(“喜剧”的谐音)的存在感、文创开发并不十分到位;在喜剧节的推广上,本地文娱大V的缺位与失语也非常显著;从剧场来看,缺乏一个作为核心的大型剧场来统筹喜剧节的重点项目。一个汇聚了优质演员和戏剧项目的喜剧节,它与里院的文化同构到底体现在哪里?
黄渤在采访中表示,青岛的喜感原本属于青岛人,属于在特定场景下只可意会、“懂的都懂”的精神按摩。而喜剧节的任务是将青岛喜感凝练成型,通过里院这个生活化舞台展现出来。“里院的历史积淀和建筑外观样貌都富有特色,起起伏伏的街区、石头路面对于游客而言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青岛人的里院不只是几家饭店、商铺、咖啡厅,我们希望有几个留白的地方,不停地调换它的文化样态,承载一些不同的展览、展出和展演,包括喜剧节等节庆活动,也包括商业展出、品牌发布会等,让这些空间跟百姓生活产生更多的链接。”
在喜剧人看来,里院首先“有戏”,同时“有喜”。黄渤说:“我在西镇长大,我的同学就住在老里院,感受最深的就是邻里气氛和环境,一个合院走进去,一个门里面就是一个故事,每家都有好念或者难念的经。大家互相扶持也时有争吵,活灵活现的日常生活,里院就是神奇的生活场景。”
王迅作为“外来者”,很快从里院小剧场发现了“喜感”来源:里院的小、亲切、随性、接地气和松弛感,赋予了观众别样的体验,“喜剧是需要心理落差的。人们身处里院就会感到松弛,感觉台上的演员就是自己的朋友,而演员和观众的关系最好就是这种朋友关系。与此同时,观众最希望喜剧舞台上出现的是‘你看不起的一个朋友’,这样,观众对演员形成了俯视,喜剧的落差就来了。我们不可能笑话一个比我强的人,也不会笑一个我仰视的人。里院是完全符合喜剧审美的,可以说,喜剧和里院是天作之合。”
愿景:接地气的喜剧节
从诞生伊始,里院喜剧节就被寄予厚望,希望发展成为比肩乌镇戏剧节、阿那亚戏剧节的大型活动,而黄渤对此则很平和。“我们没有那么多的宏伟蓝图,喜剧节就是像里院这么踏踏实实、接地气。青岛的喜剧是从里院的窗户缝里飘出来的,从青石板的砖缝里长出来的,就是希望它接地气。我们找来的演出项目也是接地气的新喜剧,没有那么大的戏。”黄渤说,“未来发展到第二届、第三届,我们可能会做不同类型的、规模大一些的戏剧,但喜剧节的样貌就是跟老百姓有关系,就是在街头巷尾,回到喜剧最初的样子。”
从江宁会馆的“马三立说相声处”到里院的喜剧节,一条条老街道汇聚了青岛与喜剧的渊源。“其实,最早的喜剧就是在街头巷尾产生的,它们给老百姓带来最普通的欢乐。即便当时生活条件没那么好,街头巷尾的喜剧人依旧给大家带来甜蜜的慰藉。”黄渤说,“我们希望把喜剧带回到生活里、带回到院落里、带回到普通的生活里。”王迅同样认为,里院具有深厚的喜剧基础,“喜剧绝对不是距离产生美,距离一定要近。以相声为例,最早是从撂地开始,白沙画圈,艺人一边唱太平歌词,一边吸引过路的朋友,面对面开始表演,这是喜剧的原型。随着社会发展,喜剧上了舞台,有了电视、电影和综艺等表现形式,越来越‘登堂入室’,可是跟观众的交流感越来越弱。我到了里院剧场一看:‘啊呀,喜剧又回来了!’大家坐到一起,就是这种感觉,唠嗑说话,表演就自然而然地开始了。对于喜剧来说,场地一大,跟观众距离一远,那个气氛、来回交流的气息完全就不一样了。”
喜剧节落地老城区,也体现了黄渤作为青岛人的“体感”。“展演、艺术展和喜剧节都落在里院,因为有了历史城区改造,让老建筑重新焕发光彩,才有了一些艺术空间。里院相当于北京胡同、上海里弄,对于青岛人来说,这里是成长过程的一部分——一楼是店铺,二楼是住家,太多好玩的、辛酸的故事都在里院发生。在里院能感受到青岛人独有的松弛感和幽默感:大妈大姨、街头叫卖、夸奖赞誉……里院里,每一栋楼宇、每个台阶砖缝里渗透出来的都是幽默感。”黄渤强调,“我们这次落地的并不是那么高大上的喜剧,表演的聚集是一个非常有契机、有意义的事情。尤其市南区是青岛的‘发祥地’,我们认识的青岛几乎都在市南区:栈桥、小青岛、中山路……在这里做一个文化类的节日特别有味道,所以,我就兴致盎然地投入到喜剧节的筹备中。”
喜感:把青岛“形容一下”
对于青岛来说,里院喜剧节赋予了一个向上整合的契机。一方面,喜剧节整合了从默剧、即兴喜剧、脱口秀到相声等多种艺术形式;另一方面,青岛演艺资源也在喜剧主题下得以整合,从黄晓明、黄渤共同担任喜剧节发起人为起点,观众发觉青岛隐藏了这么多喜剧艺人:从倪萍、林永健的喜剧影视,到陈好、宋茜的喜剧形象,包括黄渤与王迅、张磊等组成的喜剧搭档,以及以张海宇、管乐为代表的新喜剧人,青岛喜剧资源结构丰满,可以生发出多层次、多形态的喜剧作品。
黄渤自认为并不是朋友里最幽默的那一个,“青岛好玩的人太多了”,他自称脸上的褶子都是被朋友逗笑产生的。对于“青岛人骨子里的幽默感”,黄渤有着深入的观察:“青岛人跟喜剧,就像是青岛跟啤酒,很搭、很上头。青岛的语言是一种独特的方言,也被公认为是最搞笑的方言之一,我对此深有体会。青岛话非常搞笑,主要是里面自带青岛人那种乐观豁达的态度,既有画面感又有情绪。同时,青岛人喜欢把一件事情‘形容一下’,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天津人的嘴上功夫特别厉害,所有的对话都不落地;青岛人属于比较松弛的状态,而且老在松弛状态,需要大家‘在地感受’。可能是因为青岛人喜欢吹海风、吃海鲜,形成了不同于东北、四川的特殊气质。可以说,喜剧和青岛是天生一对的搭配。”
把里院和喜剧节结合在一起,是建筑空间与戏剧空间的交汇,也是青岛喜剧节最大的特点。“里院既有西式洋楼的特点又有实用的中式特色,就像是喜剧节一样既有新喜剧又有传统喜剧。这次有20多家喜剧厂牌来到青岛,既有开心麻花、单立人这样的新喜剧代表,也有德云社这样的传统艺术头部厂牌。观众可以在街角偶遇国潮喜剧,在庭院内欣赏相声评书,在戏台看Sketch,在楼台看脱口秀,指不定在里院哪个角落就能遇见一场演出。所以,咱们这次就叫‘一街好戏’。”黄渤认为,走进喜剧节,就像是走进里院这种生活方式,“我们过去只能从名字理解里院,对于外地人来说,走进它非常难,它就是一个生活场景。现在经过重新整修后,我们把里院献给了全世界,大家走进里院,感受不一样的城市样貌和建筑特点,每个小院落是不同的喜剧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它们浓缩到里院,让观众跟喜剧、戏剧零距离接触,带走一身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