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公园文化:迷你的“诗和远方”
原标题:公园文化:迷你的“诗和远方”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崔燕 实习生 刘子鸣
窗外一声春是青岛公园文化的美学语义。青岛遍布城市公园、山头公园和社区公园,像是老百姓自家的后花园。这些公园犹如一片闹市中的“绿野仙踪”,成为迷你的“诗和远方”,快乐值和幸福感凸显。
日本学者白幡洋三郎在《近代都市公园史》里提出,“公园并不仅仅是一个装置,它是都市的一种应有姿态,是实现都市理想的一种制度,更是一种思想的体现。”除了景观、设施等硬件优势,公园传达出不同于其他公共空间的审美价值。
推窗见绿,风景婆娑,是很青岛、很熨帖、很祥和的私家感觉。出门入园、转角即景,随着“公园20分钟理论”受到追捧,青岛这座山、海、城相糅的“天然氧吧”禀赋和休闲文化优势“松弛”彰显。
冲破“水泥樊笼”:生活中的“阿勒泰”
“山在城中、城在山中”。太平山中央公园和浮山森林公园,就像是会客厅与后花园,打通了城市的“五脏六腑”,是当下青岛市区最浩浩荡荡的山景所在,绵长旖旎的绿野栈道,让更多民众拥有了“一刻钟公园文化休闲圈”,也令市民、游客在与海共舞中,有了共享“公园之缤纷”的小雅一景。比如,中山公园的太平山观光索道因为电视剧《送你一朵小红花》成为年轻人热衷打卡的网红地标。坐上剧中男女主角同款的索道,山风盈怀,绿满双眸,远处是海天一色的青岛海岸线,近处是蓬蓬勃勃的山野风景。
这种风景,成为青岛人身边的“阿勒泰”,也扩大了公园的休闲属性。在人们的传统印象里,公园是老人消磨时间、家长“遛娃”的场所,然而,最近这段时间,公园里长满了许多“散散班味”的年轻人。“公园20分钟理论”的火热出圈,吸引着全年龄段人群前往公园体验“能量快充”。
“公园20分钟理论”源自刊登在《国际环境健康研究杂志》的一篇论文研究。其流行亦在折射新的休闲文化理念,即每天在户外公园待上20分钟,不进行任何运动也能让人的状态更好。“被公园治愈了!”“替大家试过了,‘公园20分钟效应’真的管用!”在大众点评,“被公园治愈的瞬间”有近8000万浏览量,“公园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有近2000万的浏览量。
“如果不是在社交平台刷到有关‘公园20分钟’的帖子,我都意识不到我有多久没逛过公园了。”聂女士平日里的生活几乎是“家庭——单位”两点一线,长期处于“水泥森林”中,不免感到单调乏味,社交平台大热的“公园20分钟”使聂女士感到醍醐灌顶,“不管有多忙,20分钟的时间挤挤就能有。”
透视近期的流行趋势,不难发现“公园20分钟理论”的强势出圈绝非偶然。随着“逃离方寸格子间”“散散班味”等生活方式呼声渐起,“公园20分钟”既可以满足快节奏生活人士的碎片休憩需求,又能使人们尽享自然馈赠,成了人们眼中极具性价比的出游选择。
陈女士在青岛软件园内工作,午休时,她只需步行10分钟就能来到辛家庄北山公园。“北山公园的枫叶林特别有特色,同时这里健身器材设施、运动场地一应俱全,是我的宝藏散心地。”
实际上,像陈女士这样热衷去公园休闲打卡的年轻人不在少数。王淄钰曾兼职跟拍游客照,从西安、烟台前来游玩的两批年轻游客要求去公园拍照,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年轻人出门旅行为何要逛公园?王淄钰起初不理解,但当她走进中山公园、太平角公园,久违地轻嗅花香,感受阳光透过树隙打在脸上的温度,听到口琴声和吟诗声在耳边婉转跳跃,她甚至开始想象日后和心爱之人共游公园的景象,“以后要是能和爱人一起在公园看着太阳遛弯,那可太美好了。”
“每当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就走向小麦岛公园去看海。”数个傍晚,李安耳中播上音乐,双手一甩,便沿着海边木栈道向小麦岛走去。一路上,有跑步爱好者从她身边掠过,有一家三口手牵手前行,有情侣嬉戏打闹。她在小麦岛西侧草坪坐下,双手后撑着,头发被海风吹乱也不在意,只是远远望着夕阳西下的海天一色,怔怔盯着海浪往往复复冲刷礁石,就感到无限放空与松弛。“就那么一瞬间,我坐在草坪上,湿咸海风打在脸上,我突然感受到大自然那种难以形容的宏大感。就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所有的烦恼都不重要了。”
逛游公园,见景也见人。“在公园这个公共自然空间里,人与自然的距离近了,人心与人心的距离也近了。”在燕儿岛山公园,刘女士曾偶遇摄影同好,“老爷子和我从摄影讲到他的人生经历,讲到他的家庭、他的子女近况,我还有幸体验了一把‘老法师’的蔡司镜头。”从素昧平生到相谈甚欢,刘女士感到前所未有的舒缓,“在我看来,体验公园20分钟,表象上是人们寻求空间上的解脱,实质上是在追求一种精神富足的生活方式。”
山海城环抱间:偷得浮生半日闲
打开小红书搜索“青岛公园”,有37万余篇相关笔记对青岛公园进行推介,所推荐公园从沿海至内陆,遍布青岛全城。大众点评2024青岛必玩榜上,小麦岛公园、信号山公园、燕儿岛山公园更是名列其中。可见,岛城公园不仅是当地市民放松身心的栖息地,更成为一张向游客展示青岛城市形象的崭新名片。
从青岛海之恋公园出发,沿观海栈道一路向南,途经小麦岛公园、燕儿岛山公园、情人坝,直至五四广场,体力好的人还可继续行至太平角公园、中山公园……前阵子,这条沿海公园Citywalk线路在社交媒体平台火热出圈,燕儿岛山公园山海花相间的景色更是被称为“现实版哈尔的移动城堡”,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打卡体验。
如果说滨海步行道像一条天然的珍珠项链,是非常适合健身、游走的海景大道,那么中山公园太平山绿道和浮山森林公园的绿道在绿意蓬勃中脱颖而出,宛若一条绿丝带,串联起不同的景观节点和山水人文,成为可骑行、可慢跑、可赏景的沉浸式绿道。7.9公里的太平山绿道,在夏初尤其飘逸。樱花如云海,春风亦沉醉。小西湖、公园喷泉、樱花大道、欢乐丛林乐园、电视塔、景观桥、彩虹栈道等地标中,夹杂着花园、溪流、松林、竹林等不同的区域令人心旷神怡。走累了,1号房氧吧咖啡馆、文心岛咖啡馆和熊猫冰淇淋屋,是最生动的山中氧吧。
不同于人们普遍印象中的公园,岛城公园自成一派,依山借势、向海而生,凭借山海韵味、欧陆风光俘获了人心。地处浮山湾的燕儿岛山公园将自然风光和城市霓虹交相融合;浮山森林公园绿道建设依山借势串联山间绿景;齐鲁康体公园依势造景,山水湖光、儿童乐园、市民健身设施一应俱全……岛城公园通过挖掘自身特质持续换新,使市民游客可在公园尽享个性化闲适生活。
“近年来‘公园游’火热,一方面是人们休闲需求、康体需求、短距离出行需求的推动,另一方面,也是公园供给端的拉动。”青岛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教授、青岛市文化和旅游特聘专家赵玉宗告诉记者,“以青岛为例,随着青岛公园建设的实施,公园的环境、设施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提升,促使人们走进公园区体验各种新设施、体验休闲生活,同时社交媒体的热度渲染也助推了人们前往公园,而青岛刚好就有相当好的公园条件。”
深入岛城城市肌理,城市公园犹如颗颗玉珠散落在街头巷尾,为人们平添乐活空间。走进城阳祥茂河公园,旺盛的“烟火气”、生命力扑面而来:河边“安营扎寨”、两树间架起吊床、广场上打太极、小河边钓鱼。从太平山中央公园到三里河公园、李沧文化公园、小鱼山公园、唐岛湾国家湿地公园,均可见城市公园精彩异呈。随着青岛公园城市建设的持续推进,绿道型、街区型、人文型、山水型、郊野型等多种形态公园“登台亮相”,为人们持续带来惊喜文化体验。
公园多样体验:透视“轻量化”生活
从Citywalk到户外风、露营热、乡村游,再到现在的“公园20分钟”,令网友直呼“看不懂”的热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指向一个落点——人们在追求越来越“轻”的生活方式。在社交媒体,有网友分享道:“轻量化”最早被1888年的一本露营生存手册提及,意在鼓励人们轻装上阵享受愉快旅程。当下流行的“轻量化”,是将“轻量化”理解为一种融入日常的生活态度,即摒弃生活中那些不必要、不重要的东西,越“轻”越好,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享受生活中。
生活何以更加轻盈?从近期的“公园热”中可一探究竟。每到节假日,青岛的公园,好友结伴露营、合家欢亲子游是休闲人群的主流。在祥茂河公园,一早就带着爱人孩子来到公园露营野餐的万先生说,公园的休闲元素非常多,除了可以充分拥抱大自然,还可以与孩子一起游戏、体验亲子骑行等。“以前,小长假总想着要带孩子去外地见见世面,但每次都让我感受不到放松。小长假出行,冗杂的旅行计划、拥挤的人群会让我感到更加疲惫,因此这个小长假决定就在家门口的公园‘微旅行’。”
公园游中,“轻在清醒”“轻在松弛”成为核心关键词。在午休时逛游公园,或是三五好友找个好天气在公园露营、把酒言欢,无需周密计划和反复考量,无需给逛游强加什么意义,只是专注舒适松弛的感受,这正是公园文化“轻量”之体现。资深“公园玩家”张天宇告诉记者,如今的公园相关配套堪称实现了居民需求全覆盖,“不论是想感受自然,还是休闲运动,抑或是购买文创产品、喝杯咖啡,如今在公园中都可毫不费力地轻松实现。”周末时,“海之恋”公园咖啡吧、小麦岛公园咖啡店、团岛山公园如是书店、时尚市集等公园消费场景常常人头攒动,在逛游公园后顺便来杯咖啡,这种生活方式果然够“轻”。
洞察流行趋势,接下来公园文化的发展路在何方?赵玉宗认为,可以从“公园游”和“休闲游”两个方向考虑。“从公园游的角度来看,要以满足周边居民的休闲需求导向为主,一方面,要注重公园的可达性,即能让市民便捷地‘走得进去’;另一方面,要考虑公园设施的适用性,即配套周边居民需要的相关设施、挖掘文化符号。同时,公园的生态环境建设也不能忽视。”
“公园20分钟”背后是青岛的“休闲文化自由”。从“休闲游”的视角审视城市公园,公园的客群便不仅局限于周边居民,而是包含更广泛的市民游客。赵玉宗认为,“在公园休闲游中,当地文化氛围的挖掘体现就更加重要。此外,顺应流行趋势的露营场地建设、草坪建设、停车场建设等游客设施建设也需要更加多元化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