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侠长篇小说奖在青启动,夫人刘真骅捐出100万元和《铁道游击队》版权
一部好的作品将为历史所铭记。刘知侠以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等作品影响了一代代读者,如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长篇小说奖18日在青岛举办启动仪式暨座谈会。刘知侠的夫人刘真骅为该奖项捐出100万元,以此奖“为刘知侠镶上永不凋谢的花环”。
文学新奖项 彰显城市文化
刘知侠是中国当代重要作家,他创作了包括《铁道游击队》《沂蒙飞虎》《一次战地采访》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作品,特别是他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入选了“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自出版以来,已经累计发行数百万册,各种版本几十个,被译成英、日、法、德、俄等多国文字在世界发行。根据同名作品改编的电影《铁道游击队》上映后,作品更是家喻户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刘知侠于1986年定居青岛,1991年因突发脑溢血去世。他的夫人刘真骅也是一位作家。为了纪念刘知侠先生,并促进和繁荣山东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创作,刘知侠先生的夫人刘真骅女士与青岛市作家协会商定,捐赠100万元等,设立 “刘知侠长篇小说奖”。该奖由青岛市作家协会主办,立足青岛,面向山东,每四年一届,分为刘知侠长篇小说奖大奖、刘知侠长篇小说奖优秀奖等,其中,刘知侠长篇小说奖大奖奖金10万元。
在青岛设立刘知侠长篇小说奖是具有历史性的重要活动。应邀来青的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表示,这个奖项的设立对于青岛、山东乃至全国的文学界具有重要意义。“真正好的文学评奖,对于促进文学创作、提高作家作品影响力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阎晶明说,刘知侠创作了《铁道游击队》这部当代文学史上的红色经典,影响了几代人,而刘真骅以刘知侠的名义,个人捐出奖金设立奖项,是非常感动的事情。“对于文学创作的薪火相传,优秀作家的精神传承下去是积极的举措。”他同时指出,好的奖项是以严肃的态度去发现好的作品,要在如何评得好、体现奖项特色上下功夫,期望刘知侠长篇小说奖发现好作品,传播好作品,经得住读者检验。他还强调文学对于城市的影响力不是“计算”出来的,比如《繁花》,是上海作家写上海,对城市文化的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刘知侠长篇小说奖的设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阎晶明希望该奖项能够“彰显城市文化,显示文学力量”。
山东省作协副主席、青岛市作家协会主席铁流表示,设立刘知侠长篇小说奖意义重大。一是传承老一辈作家的精神,二是体现了刘真骅老师对文学事业的关心和厚望。“作为新一届青岛作协主席,首先感谢她对我们的信任,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努力把这项大奖办好,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铁流表示。
纪念刘知侠 文学永流传
“我们俩相处了22年,他去世33年了。如果他还活着我们就超过金婚了。”刘真骅在座谈会上谈起她与刘知侠,满怀深情。“文学把我们联系到一起。”刘真骅认为对丈夫最好的怀念,就是把他没完成的事完成,这些事都与文学有关。
刘真骅选择把刘知侠的骨灰安葬在卫辉,就在孔子击磬处边上,让刘知侠做孔子的学生。她回忆当时自己将长发剪下一缕,与刘知侠的骨灰一起入土,并用宣纸写下了:“我心我情都已随你而去,今后的日子都是多余的,什么人也不能取代,我的灵魂与你同在。”
在刘知侠去世后不久,当时生活拮据的刘真骅自费到上海找出版社出版了《战地日记》,这是刘知侠的封笔之作。后来,刘真骅用8年时间将刘知侠留下的作品编辑成250万字的《知侠文集》五卷本。在他俩共同书写“两地书”中,刘真骅选编出40多万字的《黄昏雨》。刘真骅还参与了电视剧《刘知侠与芳林嫂》、电影《红嫂》的剧本创作……
在座谈会上,刘真骅还特别讲述了刘知侠名字的来历。当年刘知侠到延安时,把名字改成“痴侠”,就是痴迷,痴心,一根筋的意思。后来他在小报上发表一篇报道,发现署名成了“知侠”,于是去问编辑,编辑说他也没有病,就去掉病字框吧。从此“痴侠”变“知侠”,后来就一直沿用这个名字。
“这些年我一直为刘知侠在工作,在奋斗。”刘真骅说她自己也一直在为社会做有益的工作,被评为中国老年形象大使、山东省十大感动齐鲁老人等。如今,年近90岁的她决定捐出百万奖金和《铁道游击队》的版权,设立“刘知侠长篇小说奖”。“书的寿命比人长,给人一种影响力。我希望这个奖项能发现更多‘留得住’的长篇小说,可以流芳百世。”(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 记者 贾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