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特色、沉浸体验…… 山东文旅迈向“深度融合”
原标题:“诗和远方”,如何携手走更远
走进日照市莒县莒国古城深处,一处小楼门楣上五彩斑斓的过门笺迎风舞动,这里是景区为当地特色非遗项目过门笺设立的非遗工坊。还在11月,过门笺传承人于红就已开始忙碌春节的订单。
“贴过门笺,讨好彩头,这是莒县和鲁东南一带家家户户过年的传统习俗。”屋内一方长桌前,于红刀锋起落,纸屑上下纷飞,她告诉记者,自己制作的过门笺很受欢迎,20多人的制作团队基本处于“全年无休”状态。
剪刻方寸间,承载着时代变迁与文化魅力。把非遗项目融入当地旅游景区,让游客在休闲放松的同时,零距离、沉浸式感受传统非遗手造的魅力,这是山东近年来重点推进的文旅融合方向之一。
2018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成立,“文旅融合”一词至今已被谈论了五年。作为文化大省、旅游资源大省,山东将文旅融合作为系统性工程推进,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思路,不断丰富旅游产品类型和旅游活动内容,让“诗和远方”交相辉映携手而行。
找到文旅融合最佳连接点
济宁市微山岛镇大官村作为微山岛的门户,村口紧邻大官码头,是微山湖景区的旅游集散地。“这里曾经多少年不变样,游客来了就是坐坐渔船、吃吃鱼虾,虽然生意不错,但由于缺乏特色,很少有人留下过夜,更别提回头客了。”近日,微山岛镇大官村党支部书记殷照善向记者讲起之前的困境。
如何留住游客、实现长效增长,这是“旅游村”共同面临的难题。为此,微山县文化和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做强文化特色,突出“乡愁”体验,将岛上的传统民俗、红色文化进行系统性挖掘整理,形成了独特的“湖区文化”。如今,濒临消失的渔民习俗、老物件,被复原在新建成的渔家民俗展馆;一些与岛上文化生态不适应的“挣快钱”项目,如摩托艇、竹排等被逐一清理;陪伴渔民上百年的老故事、旧传说,成为微山岛镇吸引游客的“金名片”。
文化赋予旅游个性和魅力。不论是历史遗迹、传统民俗、地方美食等文化旅游资源,还是文化节庆、文化展览、特色小镇等文化旅游产品,都有效壮大了旅游业体量,突出了当地旅游地域特色,不但满足了消费者的高品质文旅需求,也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为经济注入新活力。
“文旅融合的难点,在于找到二者之间的最佳连接点,实现双向赋能、价值共创。”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会长王德刚认为,旅游自带商业娱乐属性,而文化承载着深层次的价值内涵,如何将厚重的文化和历史浸润到时尚的旅游场景,让两者在产品、资源、产业、服务等方面形成全方位一体化的融合发展格局,是文旅融合需要长期努力的方向。
在山东,寻找文旅连接点的实践已在各地悄然铺开。在曲阜,从“老三孔”晨钟开城仪式、暮鼓关城仪式、祭孔展演,到“新三孔”汉服游园、大型演出《金声玉振》、灯火闪耀的尼山夜游季,人们有了更多“打开”儒家文化的新方式;在临沂,沂南县连通多家景区和10家红色研学培训教育机构资源,面向全国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悟沂蒙精神内核……无论是“演出+旅行+地域文化”新搭配,还是“红色旅游+研学”新场景,都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文旅消费“旺”起来。
从“融合”到“深度融合”
王德刚认为,对于当前山东来说,黄河、齐长城、沂蒙红色文化等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大IP尚未有与之相匹配的旅游大项目,需要进一步推动公共服务领域走向一体化,推动大概念、大主题的文化内容向大场景、大项目方向发展。而这些,都离不开政策引导与机制推动。
今年3月,山东出台《关于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塑强新时代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新优势。“文旅融合”与“文旅深度融合”,一词之差,彰显了阶段性要求的提升。
“融合”是指方向,“深度”是求质量。文旅融合五年来,山东不再局限于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简单相加,而是瞄准年轻人的偏好与需求谋创新、求突破,向外部寻找“跨界合作”。为迎合“户外热”,多市结合资源禀赋,推出马拉松、登山节、越野赛等活动,以体育元素提升旅游体验;今年4月发布的399元“高铁环游齐鲁”套票产品,通过文旅与交通的联动,为八方来客提供便捷实惠的选择……
回首过去,文旅行业洗牌和整合进程不断加速,我省文旅产业发展能级持续扩大、文旅融合走深走实。但文旅融合是一个动态过程,在推动深度融合的进程中,尚有很多问题待解。着眼未来,项目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记者从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为加快文旅融合项目建设,我省发布重点项目名单,实行清单化管理,涵盖十大类354个项目,连同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补短板强弱项项目等共计384个,计划总投资8521亿元;同时,为保障项目建设进度,建立重点项目“月调度、月通报、年终考核”机制,对年度投资完成率较低的市,及时督促研究解决措施。
(大众日报记者 王鹤颖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