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基层博物馆的现象级“出圈”
这个夏天去城阳区的理由有很多种,而有一种便是去往“爆热”的城阳区博物馆“网红奔现”。因为从春天以来,这里成为青岛距离敦煌最近的地方,城阳区博物馆的“只此敦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释放出无尽的文化魅力,让青岛的观众不必舟车劳顿前去甘肃,便可以穿越时空抵达古老敦煌,一场平行时空的东方美学艺术对话就此徐徐打开。
这个展览是一次华丽的视觉盛宴,同时也是一堂高级的艺术审美认知课。敦煌主题虚拟宇宙授权热潮中,飞天、九色鹿、藻井等敦煌经典元素作为“国潮”内容结合灵感的案例层出不穷,这些敦煌符号均成为“只此敦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的主题要素。
一项数据显示,全国有地市级及以下中小博物馆3198家,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51.7%。城阳区博物馆这样中小型体量的博物馆,正是博物馆事业的基石。
作为一座在2021年开馆的区级博物馆,城阳区博物馆资历浅,而且只是区级,但无论从去年与陕西历史博物馆合作的“雄风盛歌——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大唐长安——陕西唐代文物精华展”,还是今年与荆州博物馆合作的“极目楚天舒——楚文化特展”,再到正在热展的“只此敦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抑或是2021年开馆之展“城阳山海间”,都堪称精品之作,令人惊喜与惊艳,展示了这个“小而新”的区级博物馆匠心坚定的办展能力,以及无限契合“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的“博物”理念。
大展“强助攻”背后的硬功夫
从文化的意义解读,敦煌不仅是一个国宝级的珍贵遗址,而且,近年来以独特而深远的历史内涵,成为一个天花板级的“文化IP”。无论是敦煌游,还是以敦煌为主题的沉浸式文旅体验,皆凭借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受到大众追捧的网红符号。
由敦煌研究院授权,在全球输出的展览,每到一地必成热门的经典展览,包括北京、上海这样见多识广的大都市,合作的展馆也是要么体量大、要么资格深。
“只此敦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不仅是青岛,也是山东第一个引进敦煌研究院授权展的展览。这对于一个区级博物馆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引进精品展览的资金通常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借展文物的费用,再一部分就是展览设计制作的费用。两者加起来,差不多就是100万元,而展览是免费的公益性质展览。这个数字听上去比较可观,但以10万人次左右的受众来算,平均摊在每个观众身上的成本不到10元,让老百姓享受到的文化艺术服务比较超值。”城阳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姜振明对此非常感慨,“这个敦煌展不仅是资金方面的投入,而且对于策展、布展能力等综合要求也不容小觑。仅仅是布展,城阳区博物馆与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员就工作了十天。从文物卸车、开箱,到展品上墙、文物进展柜,工作人员全程保驾护航,环环相扣,最大程度上展示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确保了文物的安全性。”
城阳区博物馆负责人王瑶介绍,敦煌藏经洞出土的纸质文物,由于年代久远,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布展过程中不仅充分考虑了展柜内的温湿度,启用了专业展柜的恒温恒湿机,同时利用专业设备对灯光照明进行了调整,以确保符合纸质文物的存放条件。除一般展品外,敦煌1:1复原洞窟的搭建,专业性极高,他们积极配合专业人员,双方展示出超强的业务能力与专业素养,使两个特级洞窟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策划和举办一次堪称文化事件的大展,固然需要文物的魅力,但更见功力的是策展者的匠心。“这个展览是提前一年确定的展览档期。因为此前我们有过策划多个临时大展的基础,所以,走出去借展的信心越来越足,对接也越来越顺畅。去年7月,我们赴敦煌研究院对接展览的合作事宜,经过馆际间的友好协商与沟通,很快与敦煌研究院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此后,又经过多次线上沟通,最终确定本次展览的文物、展品、临摹品的选取,以求多维度、立体化呈现敦煌文化的精髓,以及对现当代文化艺术产生的深刻影响。”王瑶说。
事实证明,这个展览再次拉高了城阳区博物馆在观众心中的影响力。“只此敦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于5月18日开展以来,截至目前,参观市民已达6万余人。展览的举办,让更多人走进敦煌、认识敦煌,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充分领略了敦煌石窟艺术历久弥新的魅力。王瑶告诉记者:“展览开幕半个月后,配合这个展览的VR云展厅也开通上线。云展厅的特点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展期无限、永不落幕,让更多人免去出行、预约的困扰,为观众带来沉浸式、互动式的观展体验,随时随地云游敦煌。”
为什么被惊艳、被感动、被震撼
城阳区博物馆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用于此次敦煌展览的两个展厅面积只有不到800平方米。如何充分利用展馆的面积、布局,又能淋漓尽致地展现敦煌文化及其背后蕴含的艺术价值、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这给布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次展览结合城阳区博物馆的现实空间条件与敦煌莫高窟的洞窟内容,双方经过商讨,确定引入敦煌莫高窟的第45号和第3号复原洞窟。”王瑶介绍,敦煌莫高窟第45号和第3号洞窟均为特级洞窟,一般并不对外开放,即使观众亲临莫高窟也看不真切。“以保护文物为要义,通常是游客跟随导游进入到黑洞洞的洞窟,导游拿着特制的手电筒,讲到什么,就将光打到哪里。游客看到的,只能是局部、零星的石窟风貌。”
记者在城阳区博物馆展览现场,用眼睛“触摸”1:1复原的第45号窟和第3号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撞击心灵的“震撼”。这两窟由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员亲自来布展、复原,其中,第45号窟的雕塑被誉为“最美的唐代佛像彩塑”,第3号窟的线描技法精妙绝伦、观音内容主题独一无二。尤其第45号复原洞窟,更是采取专家临摹绘制的纸本文书,颇为珍贵,极大地增强了观众对敦煌石窟艺术的沉浸式体验。
这的确是一场体验美学综合形态的艺术大课。除去复原洞窟的确定,敦煌输出的壁画也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敦煌壁画素材繁多,精彩绝伦者不胜枚举,怎样选出最贴合展览内容、最具代表性和最出彩精华的壁画,也是博物馆工作人员面临的一大难题。“做这次展览好像是一次赶考。”毕业于四川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工作人员刘阳说。在选取展品的过程中,城阳区博物馆工作人员翻阅了大量资料,对敦煌壁画从内容、年代、含义、色彩、知名度等全方面学习和整理,结合敦煌研究院专家的建议,最终选定了本次展出的30件输出壁画。
这些壁画有大众耳熟能详的《鹿王本生图》,有线描艺术代表《千手千眼观音》,有佛家经典《舍身饲虎》,有敦煌经典文创原型《伎乐天反弹琵琶》,有佛经来源记录《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也有传奇人物回顾《张仪潮出行图》,还有唐代服饰之冠《都督夫人礼佛图》。“《都督夫人礼佛图》的信息量非常大,这是唐代供养人画像中规模最大的一幅,其中共有12人,前3人为主人,后9人为奴婢。除去人物形象的描绘,画中背景别出心裁,既有蜂蝶绕花飞行,也有垂柳萱花。几个婢女还穿了当时的男装,可见当时的开明之风。”这幅美轮美奂的壁画华美而洋溢,令观者无不心旷神怡,再通过现场工作人员的解读,记者立于画前,仿佛穿越回1300多年前的那个唐朝的春天……
记者在第二遍参观展览时发现,精品复制洞窟、彩塑造像、敦煌文献、绢纸画、敦煌花砖等经典的敦煌元素,沉浸式地展陈于城阳区博物馆这个非常现代的写字楼式空间里,似乎并未有多少违和感。“我们专门为敦煌展览量身定做了拱形门洞、尾厅甬道、藻井灯箱和人字形吊顶,以期高度融合到这个瑰丽的展览中,整场展陈可谓充满了文化探索性的、高沉浸感的现场体验。”刘阳介绍,“本次展览设计突破了原有展厅的空间局限,原地搭建桁架,起墙、通铺、立面。在色彩选择方面,选取赭红和石绿这两种敦煌壁画代表色,大胆用色、对比鲜明地表达主题;在图文表达方面,加入了‘丝带’的元素,对应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展陈内容。此外,本次展览选取敦煌最美藻井——329号窟的莲花飞天藻井实施艺术化处理,在观展之余满足部分观众打卡拍照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设计制作尾厅甬道时,选用与展厅同色调的壁画《须摩提女请佛因缘故事》,放大莫高窟第257窟部分壁画比例,渲染出漫天神佛出游的盛景盛况。由于此窟的原顶壁画已毁,展览借鉴同时期洞窟素材设计制作顶部人字披和平棋,力求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体验。
是“网红”课堂,也是文旅打卡地
一方面,让更多人以博物馆的观展方式,饱览中华历史文化宝库超越时空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让千年敦煌的网红符号“文化传承奔现”,成为少年儿童深度学习历史文化的“第二课堂”。
正值暑假,博物馆观者如云,在穿梭如织的参观者中,不乏中小学生乃至幼儿园的小朋友。毕业于山西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工作人员韩丹妮说,馆里平时工作日的客流大约为100人,周末大概是300多人。暑假以来,“只此敦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的参观热度持续升温,尤其家长和孩子的观展热情空前高涨,城阳区博物馆由每日限700人参观提升至1200多人,每周一上午9时放出最近14日的门票,展览一直占据“同城热搜”榜首位置。
如何让展览火起来,让文物活起来,需要精品大展的策划,同样也需要有专业知识储备的工作人员。“我们在用心办展的同时,也在培养一批有质、有量、有趣、有料的讲解员和志愿者。”王瑶说,他们在培训工作人员的时候,除了强化专业的历史文化,也在不断探索和转变讲解语境,以将高冷的文物知识变成活灵活现、通俗易懂的趣味故事,提高参观者的兴趣。“敦煌者有一个板块是古代的乐器展,于是,我们就专门在暑期招募了一个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她对于乐器的解读更有深度、更加好玩,让观众感觉很有新意。”
敦煌的文创产品是“只此敦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的另一特色。在城阳区博物馆,观众可以加盖敦煌纪念章。观展之余,观众可以将敦煌的文化、敦煌的符号带回家,真正实现游、学、购、娱的一体化。记者在现场看到,参观完展览的小朋友挤在文创中心挑选心仪的伴手礼。“最受欢迎的是带有敦煌元素的打卡盖章纪念品,多数是自己保留,还有的会多买几件,带给其他小伙伴。”工作人员介绍说。
“除了敦煌元素这样的临时展,城阳区博物馆的‘城阳山海间’也是匠心独运,在区级博物馆的展陈中可圈可点。”王瑶介绍,“城阳山海间”历史陈列展是博物馆的开馆之作,凭借丰富的展陈形式、精美的陈列文物、生动的讲解,深受参观市民的喜爱,成为广大市民学习、了解城阳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平台和城阳区新的文化名片。在第六届山东省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评选中荣获“精品奖”,是获得此奖项唯一的县区级博物馆。
“城阳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新石器时代的鸟形红陶鬶。仿佛是冥冥中的安排,这件器物出土于2021年发掘的半阡子遗址,与博物馆开馆时间几乎同步。这是山东龙山文化的典型器型之一。陶器外形线条流畅,形神兼备,器形似鸟形状,三足支撑器身。品相精美、完整,在同时期的出土文物中堪称精品。”王瑶娓娓道来,“《山海经·大荒东经》里有记载:‘汤(yáng)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城阳,史前文明曾在这里驻足……”
“作为城阳区文旅融合阵地和窗口的城阳区博物馆,不断挖掘、延伸‘文化’这一特色IP,为全区的文旅带来了口碑和流量。”城阳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区旅游发展中心主任李凌云说,除了本区的参观者,博物馆更多的参观者来自青岛其他区市甚至全省各地的观众。他们除了参观城阳区博物馆,还会到城阳区其他的文旅地标打卡,品尝当地特色美食,博物馆的“蝴蝶效应”创造出了更多文旅经济的“真金白银”。
“上午,我们参观博物馆;中午,带孩子们吃点城阳区当地的老牌韩国料理;下午,找个酒店让孩子们休息一下;晚上,去山海明月间不夜城打卡。”几位崂山区实验小学的家长告诉记者,他们这种自发的“迷你”研学活动,虽然最重要的一个项目是到博物馆参观,但是,去周边的文旅场所消费也是出行的必要一环,这样会让孩子深度感知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崔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