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赢了互联网短视频 熬走了kindle 他在青岛开了28年书店
2022年6月2日,亚马逊 Kindle服务号发布《Kindle中国电子书店运营调整通知》,称亚马逊将于2023年6月30日,在中国停止Kindle电子书店的运营。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网友的热议,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又一家“书店”选择离开,而这次令人唏嘘的是,即便是线上书店也不能幸免。
闭店、坚守、步履维艰,当阅读离我们越来越远时,书店也走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如何在行业惨遭滑铁卢时绝地求生?守护独立书店28年,在书店行业低迷期成功创办“不是书店”的张兵林似乎更有发言权。
“如果开书店只卖书,已经很难生存下去了。”在谈到自己的老本行时,张兵林这样说。
年近五十的张兵林是“不是书店”的创始人,也是实体书店几十年变迁的见证者。20世纪90年代,只卖书的学苑书店让张兵林吃到了时代的红利;然而,随着网络书店的兴起,行业的致命打击让日营业额2000元的学苑书店迅速变得门可罗雀;2009年,将咖啡、演出、展览,甚至牛肉面融合进书店的“不是书店”是张兵林孤注一掷的选择,没承想,这个被所有人不看好的“书店+”运营模式,终是挽救了书店行业的命运。
回顾28年开书店的经历,张兵林称自己是“理性的理想主义者”,时代逼迫着他这个书店人不得不在生意上做文章。在顺境时可以乘风,在逆境时敢于破浪,并最终在惊涛骇浪中不断前行,他说靠的就是对纸本书的热爱,让书香浸润这座城市,在他看来就是他开书店的使命。
就像“不是书店”帆布包上写的那行字:为了一小片干净的天空,我们战斗。
如今,张兵林麾下的6家“不是书店”遍布青岛市区,咖啡、牛肉面以及周边商品是书店不小的营收来源。但在张兵林看来,只要有人愿意进来看书,哪怕只是一杯咖啡的时间,都是值得欣慰的事。为此,他还在积极筹备“不是书展”,希望通过这种小而美的书籍展览,吸引到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纸本阅读。“我想让大家知道,在这个短视频纵横的年代,读书依然重要,依然能够带给人希望。”
将梦想装进13平米小书店 他说可以尽情看书远比赚钱更有吸引力
采访张兵林的地点,约在了“不是书店”和达店,这家店的面积约500平方,大概有8000册左右的藏书,很难想象,28年前,张兵林的学苑书店也有如此数量的藏书,只不过那家店的面积仅13平方。
似乎每个爱读书的人,都有个书店梦,张兵林也不例外。他从小喜欢看书,或者说只要有字的都喜欢看。“上初中时,马路上要是看见一张报纸,我都能蹲下看一会。”对于自己的爱好,张兵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张兵林是个土生土长的青岛人,家就住在高密路附近。然而,幼年时期,图书馆是张兵林的第二个“家”,上中学之后,新华书店开架售书,张兵林又将“家”搬进了新华书店。那时,只看不买的张兵林经常遭到售货员的diss,“我那时候就想,要是能自己开个书店,不就可以尽情看书了。”
1994年,张兵林的梦想照进了现实,他和大哥、二哥在高密路开起了“学苑书店”。进书的2万块钱是从父母那里借的,放书的柜子是张兵林自己做的,13平方米的小书店摆满了张兵林淘来的4000多种约8000册书,它们大多以社科人文为主,历史哲学类比较多,“那时候但凡自己做买卖的都不差,开书店自然也挺赚钱,因为好书难买,非常紧缺,书从来都不打折。”张兵林说。
1997-1999年是民营书店的高光时刻,学苑书店也不例外,一本书的毛利在30%左右,平均一天的营业额就有两三千元,周末和节假日还要多。然而,对张兵林来说,可以敞开了看书远比赚钱更有吸引力,在那间小小的书店里,他常常跟书友彻夜长谈文学、艺术、历史,困了他就睡在书店后面的小屋里,床上床下都摆满了书,“毫不夸张地说,我是睡在书里的。”
利用“书店+”模式重新出发 一场行业滑铁卢后的绝地求生
民营书店“躺赚”的美梦破碎在2003年,彼时,网络书店兴起,卓越网、当当网的低价书开始冲击市场,它们给出的折扣力度,是实体书店根本无法承受的价格。
“那一波关掉了很多书店,我们因为顾客黏性很大,在那一波闭店潮中暂时保住了‘性命’。”张兵林说,但好景不长,到2009年前后,那些粘性很大的书友也都不来了。网上买书更便宜是那时的张兵林听到最多的解释,为此他也上网看了看,发现网上书店折扣力度惊人,部分书的差价甚至能超过30元。
再不改变,就只能等死!
时代逼迫着张兵林这个书店人不得不在生意上做文章。其实早在2003年,张兵林就感受到了“商业危机”,而鲜为人知的是,在1996年学苑书店鼎盛时期,张兵林就曾斥“巨资”1000元,参加了为期3天的“书店+”运营模式培训班,学到了当时业内最先进的运营方式和连锁书店管理模式。回首28年书店行业历程,或许居安思危才是张兵林不败的秘诀。
张兵林自诩自己是个“理性的理想主义者”,当他提出“书店+”这个全新的书店运营模式时,得到的却是所有书友的不理解,他们认为在书香气浓郁的书店里,掺杂进咖啡就不再纯粹,也不会有人光顾,面对这样的质疑,张兵林只说了一句话:“我要活着。”
一杯咖啡30多块,一碗牛肉面20多块,靠这些就能挽救濒临没落的书店行业,张兵林的回答是肯定的。为此,他掏出仅有的十几万积蓄,在南京路创意100产业园开起了这家有音乐、有演出、有展览、有咖啡的书店,“在形式上,它不再只是一个书店,所以它叫‘不是书店’。”
“我们是第一家可以不买书,只要点杯咖啡就能把书拆开看的书店。”张兵林说,尽管“前辈们”打造的赚钱模式是要将书买下后才能带到咖啡区阅读,但张兵林更看重的是,只要有人愿意看书就行。
2009年夏天,“不是书店”的客流量越来越大,园区里开始停不下车。2011-2012年,打出名气的“不是书店”一座难求,日均营业额可以达到1万元。“最初开业的时候,我的书都是赔钱卖,目的就是为了跟网上书店价格持平,而咖啡则是我的利润补给。”张兵林说,这是一场行业惨遭滑铁卢后的绝地求生,好在,他找对了方向。
在海边办起“不是书展” 他想为青岛爱书人营造一方乐土
有人说,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他曾经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爱过的人。对此,张兵林也有相同的观点,他认为阅读对人的影响是缓慢的,是伴随着人成长的,是长期的积累而得到的收获。
尽管开放阅读起初让“不是书店”的书“伤亡惨重”,但张兵林从没想过叫停。“我自己想了个办法,做了书套给开封的书套上,这个做法后来也被很多同行效仿,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再后来随着书的成本越来越高,同一本书我们只开两本,大家轮流看。”张兵林说,在他看来,这个网络盛行的时代,大家与纸本书的距离越来越远,仿佛在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下,留给人们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能静下心来读书的人更少,“和达这家店,有时候会进来一些等着接孩子下课的家长,他们会进来翻一两本书,这种随机阅读是很值得珍惜的,我愿意为他们提供这样的空间。”
守护独立书店28年,即便在行业最低谷的时期也没有想过转变赛道,张兵林说他靠的就是对纸本书的热爱,如今,他麾下的6家“不是书店”遍布青岛市区,让书香浸润这座城市,在他看来就是他开书店的使命。
就像“不是书店”帆布包上写的那行字:为了一小片干净的天空,我们战斗。
“今年8月,我们会在奥帆中心办‘不是书展’,最新出版的图书、文学创意周边、Zine(爱好者杂志)、独立插画、超大开本艺术画册都是书展的主角,我想通过这场小而美的书展,吸引年轻人喜欢上纸本阅读,也想让大家知道,在这个短视频纵横的年代,读书依然重要,依然能够带给人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