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文创  青岛  建筑  文化产业  /峰会/  /佟涛/  半岛诗坛  雅集

艺术青岛 | 成为时代的同路人——写给致力打造艺术城市的青岛

成为时代的同路人

——写给致力打造艺术城市的青岛

青岛人是艺术城市的原住民。

对于典型青岛市民来说,住在一个钢琴年销量上万台的城市,几乎不可能不跟古典乐打交道;身处于一个单个剧院一年150场A类演出、大型歌剧不断上演的城市,几乎不可能不跟芭蕾舞、儿童剧亲密接触;年轻的青岛嘻哈歌手包下了香港路广告牌宣传新专辑,流亭机场成为《流浪地球2》的拍摄地,市民身边的菜市场出现在《送你一朵小红花》的镜头里,青岛人爱吃的蛤蜊、鲅鱼出现在《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美食纪录片里;青岛人从小生活的老城区,静默伫立的老建筑讲述着百余年的历史与光影,周末远足的崂山汇聚着各路写生的画家,从青岛走出去的演员成为中国第一位百亿影帝、三料影帝……青岛人不可能不跟电影、音乐、绘画发生关系,青岛人不可能没有三两个艺术领域的“内行朋友”,这种民间性也是青岛艺术渗入城市肌理的体现。

艺术青岛 | 成为时代的同路人——写给致力打造艺术城市的青岛

艺术构建了城市文化的底层逻辑。近年来随着都市化的迅速推进,“艺术城市”的概念不仅在于艺术门类的齐全、艺术传承的赓续,更在于艺术场景的密度、艺术的生活性。空降式文化景观不断落地,各式各样的音乐节、影视奖、戏剧活动层出不穷:市南区具有深厚的戏剧传统、文学根脉,这里的艺术院团、交响乐团、戏剧社、曲艺社有着深厚的市民基础,高耸入云的海天云上艺术中心接力成为绘画、文学、现代艺术的全新制高点;西海岸新区有东方影都的影视产业链条,有“凤凰音乐节”的音乐品牌,集中了一系列高校资源和以青岛电影学院为代表的艺术学术资源;即墨邦直音乐文化公园与青岛国际音乐季相辅相成,即墨古城与国际民谣季绑定,已然是北中国持续年度最久、影响力最广的城市民谣季,郎朗钢琴博物馆、小柯音乐剧等艺术资源,也使得市民在音乐中深度浸染;崂山石老人既是街头演艺的黄金地带,也是音乐露营等新兴业态聚集的地区……横向的艺术产业资源与纵向的艺术年代传承相遇,在青岛诞生了密集的艺术场景。艺术不仅是阳春白雪的高雅演出,也可以是社区的普及音乐会、乐友沙龙,艺术不仅是高端的戏剧学院奖、影视博览会、LPA音乐论坛,也可以是隐藏于街头巷尾的话剧社、脱口秀俱乐部、街舞团体。

当艺术城市与文旅结合,更是在青岛产生连串的产业延伸。东方影都拥有国内最专业的水下摄影棚,而水下摄影师的培训衍生出了深潜行业在西海岸新区的落地,也为海洋文旅增添了新内容。即墨民谣音乐节吸引了大量歌迷到来,民谣民宿的兴起也让“音乐综合体”拔地而起,集合了民宿、Livehouse演出、录音棚多种复合业态的“十三月民谣家”成为即墨古城的亮点。纪录片团队“好奇魔鱼”扎根青岛拍摄纪录片《青岛自然笔记》,它倡导的海洋生物主题游也成为学生们钟爱的游学项目。“龙马社”黑匣子剧场以迪士尼的风格打造儿童剧,外地的家长带着孩子赶到青岛再三观摩。青岛交响乐团的乐季演出,常年吸引外地乐迷驾车造访。作为影视外景地的藏马山旅游度假区一旦全速运转,势必吸引影视主题旅游客群涌入,为影视经济增添新的动能。此外,影视产业与5G产业、VR产业的结合,戏剧学院奖与戏剧教育、新兴剧场的结合,“青岛最动听”与音乐巡演、酒吧夜经济的结合,都为艺术与青岛的产业结合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我们同时也看到,相对于青岛丰厚的艺术积淀来说,原创IP的积累、艺术品牌的创新、网络话题的营造,在这座城市都尚有欠缺。我们自然可以等待这些艺术概念“自然成熟”,然而要想实现“全年看青岛”的共识,需要更紧迫的行动。“艺术城市”专栏的设立,致力于发掘青岛艺术与文旅互动的案例,链接从艺术到产业的思路,展现文旅城市的先锋趋势。我们坚信,在艺术城市的发展之路上,我们将牵手孜孜不倦的艺术工作者、产业开拓者,成为时代的同路人。(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米荆玉)

 

艺术青岛 | 成为时代的同路人——写给致力打造艺术城市的青岛

 

如果艺术会说话,她一定不会错过用建筑来表达。

作为城市的人文生态,老建筑亲历过城市的沧桑历史、聆听过先贤昭如日月的事迹、见证过寻常人家的笑声泪影。或是朴实,或是绮丽,跨越时间的共鸣,折射出温润的力量。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青岛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28平方公里的历史城区保护范围内,千余座优秀历史建筑在齐鲁文化、海洋文化、外来文化的激荡碰撞下应运而生。这些优秀的建筑,勾勒出青岛城市建设的变迁和发展,体现了中西多元文化的交融,是青岛聚焦“中国与世界”多重历史视野的见证,也是人文青岛深层次的艺术基因。

 

艺术青岛 | 成为时代的同路人——写给致力打造艺术城市的青岛

一个多世纪的时光真真切切。作为一档助力老城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展示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成果和特色的栏目,《听老建筑讲故事》将通过回望、阅读、凝视优秀历史建筑,展现120多年来的人文记忆和城市文脉,展望未来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卓越的城市街区和艺术城市范本,为“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呈现最为生动的人文表达。

以艺术之名,传承传统、焕活新潮,一座座身段优雅、形态迷人的老建筑,正以新潮之姿与文化生活交汇。我们的这段缤纷旅程,从今天正式开启。

攀缘在青岛历史的梁架之间,融合东西方的建筑艺术巨制——

德国总督官邸旧址: 历史景深中的建筑艺术可能性

在青岛经纬纵横的文化脉络中,德国总督官邸旧址堪称最耀眼的建筑艺术地标,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评价其“是融合东西方多种文化理念于一体的建筑艺术巨制”。它是青岛历史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见证着青岛历史文化遗产的脉络与演变,也展示着青岛历史文化的价值和发展。文化的底蕴、世界的眼界,让这座融合了多元建筑风格的历史建筑注定夺目。

时光流逝,岁月常新。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化身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的这座老建筑,已经成为青岛城市文化艺术之旅的必选打卡地。踏上一级级木质台阶,目光拂过老式的钢琴、水晶灯和窗户,艺术的力量唤醒着城市被往昔浮世变幻封存的花样年华,并在当下尽情挥洒。

红瓦、黄墙,勾勒出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

“这栋建筑虽是因德国人而建设,但却是靠中国人的双手建起来的。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正是建筑与自然的结合,让青岛拥有了独一无二的城市景致。”首批国家高级导游、文旅部技术技能大师孙树伟已经数不清多少次带着海内外游客从小鱼山、信号山上俯瞰整个青岛的欧陆风情建筑群,德国总督官邸旧址总是最具特色、最为突出的那一座。

艺术青岛 | 成为时代的同路人——写给致力打造艺术城市的青岛

位于龙山路26号的德国总督官邸旧址,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的最高代表。它出自德国著名建筑师拉查洛维茨之手,建筑面积四千多平方米,总高度约三十米,是德国威廉时代典型建筑样式与青年风格派手法相结合的代表作。这座官邸于1905年动工,1907年秋建成,耗费100余万马克,是当时青岛最豪华、造价最高的建筑。直到今天,其设计的精妙、装饰的豪华、造型的典雅,仍雄居我国单体建筑首列。

走进这座历经沧桑的老建筑,一段跨越百年时光的艺术之旅,一次次在不经意间让人赞叹。建筑的主体共有四层,包括一层、二层、三层和阁楼层,含大小房间66个,其中用于居住、办公、接待、餐饮、娱乐及休闲的主要房间19个(不含一层房间)。中央大厅跨越两层楼,高敞明亮,华丽大方,功能齐备,与接待室、舞厅贯通。宴会厅兼音乐厅,设有乐池和雅座,顶部华丽的水晶灯装饰总重量达1吨多,灯架采用紫铜打造而成,体现了欧洲古典艺术与现代工业的完美结合。

从德国总督官邸旧址开始,以“石基、红瓦、黄墙”为基调的德式建筑对青岛城市风貌影响深远。直到今天,红瓦黄墙仍是青岛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建筑形象。

从立面到花房,细节之处体现高超建筑艺术

“这栋最美丽的建筑的每一处新颖而精致的细部,都伴有青年风格派的设计手法。”青岛理工大学教授徐飞鹏从建筑学的视角,带我们重回这处代表着青岛人文风貌的建筑空间,带来一场艺术的再发现之旅。

德国总督官邸旧址对于“青年风格派”的运用,在当时是最时尚的风格。从四个立面设计来分析,西立面、南立面是建筑外形设计上的重点,追求庄重威严、华贵气派。“整个建筑各个立面构图都不对称,采取均衡的设计处理手法,由此避免了官邸外形的严肃与呆板。主入口山花墙也不对称,且墙面外凸呈曲线变化。山花用粗石切成太阳图案,其下环绕铁链雕刻,山花右脚雕饰航海绳索的梅花扣,左脚雕刻一座诺曼龙头,是指欧洲北方诺曼人的海盗船头上的龙头雕刻。”在徐飞鹏看来,无穷的想象力在建筑外立面上尽情挥洒,将建筑与艺术巧妙结合。当然,其中也从侧面反映出殖民者的野心。

在官邸室内,带山水装饰画的窗户和顶棚雕饰,细部的蔷薇雕花、走廊上平缓的四圆心券洞口等,也都体现着青年风格派的设计手法。从主出入口到东尽端的玻璃花房,建筑师还设计了一条轴,使最生动的公共空间对称了起来,它像一中间的链条,串起了两边大大小小的功能房间。

“钢架玻璃花房是建筑的另一大亮点,反映出德国工业技术水平在当时已经走到了前列。”徐飞鹏介绍,金属和玻璃的建筑形式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初,而钢作为一种建筑材料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了。仅此就足以说明,1905年始建的青岛德国总督官邸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史上的价值。

体会着青岛这座海滨城市的山海诗意,建筑师将东西方文化对话与融合精神注入建筑。建筑塔楼的屋顶与明清时期中式建筑的屋顶坡度比例完全一致,北面“女儿墙”的琉璃瓦,也是明显的“中国风”。

文物“活”起来,成为艺术城市的绝佳载体

当我们凝视老建筑时,也是在观摩一部鲜活而生动的世界城市史、艺术发展史。它们留存了青岛的历史文化厚度,匹配了艺术城市所追求的卓越气质,并逐渐演变为最具活力的公共文化空间。

经历几多沧桑,1934年,官邸被正式命名为“迎宾馆”。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开始作为博物馆和旅游景点对外开放,2020年被评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1999年5月1日,这栋老建筑向市民游客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建筑是世界共通的艺术语言,青岛把它很好地保留了下来,满足了海内外游客的愿望。我想,打动参观者的不仅是建筑本身,更有建筑所承载的悠悠往事。”孙树伟回忆道。

为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2021年1月,原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和原青岛市民俗博物馆整合组建成立了青岛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围绕这座老建筑的文博场所开放服务及相关文物保护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同年,“近代建筑+地域文化——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活化利用”实践项目,被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文物报社授予“2021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

青岛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王建梅介绍,中心先后推出线上线下的精品展览,打造文化“五进”社教品牌,推出100余项文化体验活动、6个线上精品云展览、365期研学微课堂等。下一步还将以加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提升游客体验感满意度为目标,全力打造集融汇历史、品读文化、城市休闲为一体的“青岛城市窗口”。

即将到来的2022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策划了丰富的展教活动,市民游客可在预约后于5月18日当天免费游览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其中,特别推出的“时间的色彩——回眸1910”主题展将利用花房空间打造互动展区,将总督楼留存的历史黑白照片重新展示,采用滚轴的方式演绎出建筑实景色彩渐变的画面,为市民游客带来全新的博物文化体验。

“青岛是一座蜚声海内外的万国建筑博物馆,老城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张弛有度的城市格局,风格迥异却又错落有致的近现代建筑群,让青岛成为一座可以比肩任何一座世界文化遗产名城的东方都会。”正如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中国古迹遗址理事会副理事长姜波教授半个月前在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参与活动时所言,在青岛这座中西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漫步街巷、丈量古迹,在绿树红墙中体验城市遗产的魅力,迎接我们的,将是一场无与伦比的城市文化盛宴。(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马晓婷 /文 王雷/图)

艺术青岛 | 成为时代的同路人——写给致力打造艺术城市的青岛青岛日报2022年5月16日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