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文创  青岛  2022  建筑  2023  /峰会/  文化产业  /佟涛/

“青岛制造”:转型升级,开启上扬新周期

发力先进制造,壮大产业集群,优化要素配置

“青岛制造”:转型升级,开启上扬新周期

制造业兴,则青岛兴。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转型升级是青岛制造业最重要的关键词。过去五年,既是青岛制造业转型升级最“痛”的五年,也是青岛制造业“触底反弹”的五年。

五年间,面对总量下滑、增速趋缓的产业现实,青岛化压力为动力,抓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全力推进新兴产业壮大和传统产业振兴,努力实现制造业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加速转变。经过五年负重前行,如今的青岛制造业正开始从阵痛期走出,向着先进和高端制造加速迈进。
 

“青岛制造”:转型升级,开启上扬新周期

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是青岛高端制造产业的代表。
 

最直观的变化莫过于制造业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五年来,青岛大胆押注新赛道,大力布局新产业,一批大项目落地投产,面向未来制造的产业体系加速构建。芯恩、富士康高端封测、惠科半导体、京东方物联网显示端口器件等项目,终结了青岛制造业多年来“缺芯少面”的历史;一汽-大众、北京汽车制造厂、华人运通高合汽车等项目,相继填补了青岛汽车产业在高端豪车、一线品牌以及研发总部等方面的空白。在吉利卫星互联网项目的助推下,青岛航空航天产业迈出了关键一步。

这五年,制造业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目共睹。青岛紧紧抓住创新这一引领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力量,最大限度激发企业创新创意活力,推动产业创新取得丰硕成果。国内首个轨道交通行业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全国家电领域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先后花落青岛;全市企业累计实施技术创新重点项目超过1.5万项,新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核心零部件128项,数量位居全省首位;累计创建15个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0个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和5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均位居全省前列;累计已有26家企业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成功入选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全部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中,青岛上榜企业总量达97家,位列全国第八,超过广州、杭州等城市。

产业集群发展在五年间实现新突破。集群化发展是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特征,也是未来制造业竞争的关键所在。2017年以来,青岛直面在制造业集聚发展上的短板与不足,深入实施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创建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提升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水平。在首批公布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中,青岛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双双入选,独立入选集群数量并列全国城市首位;家电及电子信息、软件和信息服务、船舶与海工装备等3个产业示范基地获评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数量位居全国城市前三位。

五年来,青岛不断创新机制,制造业要素配置更高效。为探索要素差别化配置,让土地等资源更好与城市产业布局相匹配,青岛自2020年起在全市实施“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改革,每年对全市所有工业企业进行亩产效益评价,并在国内率先将财政资金与“亩产效益”评价结果挂钩,激励和倒逼企业提质增效;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2021年青岛创新发布制造业新锐企业产融合作“白名单”,截至去年11月底,全市已有38家企业获得8.19亿元的贷款支持。

五年来,青岛加速释放政策红利,持续提振企业和企业家信心。以2017年先进制造业政策15条出台为分水岭,制造业专项资金规模逐年上涨,从2018年的1.2亿元,到2019年的1.7亿元,再到2020年达到9.9亿元,2021年突破10亿元。2021年,青岛最新出台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黄金18条”,在政府购买化工安全环保公众责任险、“4K应用示范小区”惠民、5G网络基站奖补、支持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进一步突破。

种种迹象表明,青岛制造业已经站上新一轮产业上升周期的起点。面对城市间新一轮制造业的竞争和角逐,青岛有了更加从容应对的底气,定将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谱写出动人篇章。

数说这五年

■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不断壮大:2021年底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4017户,较2017年增加448户,为近五年来首次突破4000户大关

■制造业支柱作用稳步回升: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实现自2017年以来的首次同比上升,达到25.9%

■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效初显: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重回上升势头,2019年触底之后已连续两年上升,2020年和2021年分别同比增长5.5%和8.1%,两年平均增长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