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岁末,一部《只要你过得比我好》的电影在院线上映。即使没看过,很多人对这个与一首老歌重名的片名也非常熟悉,只听名字就有一种怀旧感,特别在这个辞旧迎新,2022年即将到来的时刻。
这一年,你过得怎么样?身边的亲朋好友的生活如何?你对于新的一年又有什么打算?从本期开始,我们将走近一些普通市民,倾听他们的故事,记录平凡人的生活,探寻小人物的梦想和愿望。
其实,他们也就是我们,我们皆生而平凡,都是“凡人歌”里的一个小小音符。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也感同身受,或者也在同样经历着。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生活,就是一顿接一顿的烟火,就是一年又一年的告别与憧憬。
在这团烟火气中,告别2021,憧憬2022……
图文|余悦
01“尝鲜”食客
秋末冬初的一天,上午10点多,西海岸新区井岗山路竹青面馆。
从外面走进来三个人,大家的目光向着不同方向扫视了一下周围环境,又看了看柜台正上方的菜单,只点了一碗骨头汤面。
这个时间点不前不后,早饭时间已过,还不到中午饭时间,三个人进来吃饭的目的,只为两个字:尝鲜。
店主孙竹青不在店里,其母亲正坐在门口处的桌椅前剥蒜,热情地招呼他们先坐下,儿子马上就回来。
放下手头的大蒜,老人问三位吃什么。三人看了下菜单,男青年征求了一下两位女士的意见,“来碗骨头汤面吧”。
老人并没有再问,或许知道他们是来“探店”“试吃”的,毕竟不少人来这里的吃饭的目的,就是品尝一下上过“舌尖上的中国”的面是什么滋味。
果然,坐下不一会儿,他们就说,看到你们的店上过《舌尖上的中国》,就是想进来尝一下。
在店的主要位置,张贴着“胶东摔面”的大幅介绍,大字显示着“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制作肉烂汤鲜面质精细快捷方便”等标题很是醒目。
三人没有关注这些介绍,选择最前面一张桌子坐下来。与老人只聊了几句便径直问起:当年你们是怎么上央视的,是不是花钱做的广告?
这时,孙竹青从外面回来了,和他们打过招呼后,得知要骨头汤面,便走进厨房,抄起面团,揉、抻、摔,被拉长的面摔在面板上发出“啪啪”的声音,像是鞭炮一样清脆,有些震耳朵。
02小店“奇遇”
“哎呀来,我们哪有钱做广告,上央视做广告,不得成百上千万?”老人感慨道,现在感觉都是巧合。
在等面的间隙,老人向他们讲述起了2017年夏天,摔面登上央视《舌尖上的中国3》的往事。
据讲述,那年夏天,正值啤酒节期间。有一天,店里来了两个人,两人似乎并无特殊之处,但是在吃面时,两人一边吃,一边研究墙上的介绍,并窃窃私语。
孙竹青和父母感觉有些反常,难道是面做得不好,两人要提意见?
“对不起,这碗面哪里有问题吗?”孙竹青母亲上前问道。
“不是,我们是想采访一下你们。”两人表示,自己是中央电视台的,正在做一档《舌尖上的中国》的节日,感觉你们的摔面很有特色,想采访一下。
一家人顿时感觉不可思议,一家小小的面馆,何以能走进央视的“法眼”?彼时,他们的经营压力较大,生意有些惨淡,时常怀疑从烟台搬到这里来,是不是这摔面不合大家的口味?
再后来,就来了一批人带着设备足足拍了一周。
“啪啪”摔面的声音停了。孙竹青把摔好的面下到了锅里,一时之间厨房热气腾腾。
前几年,孙竹青都是在店门口摔面,如此独特的做面手法,其制作过程就是个很好的形象宣传。据说因为疫情防控,才改成在厨房摔面。
面很快上桌了,三个人每个人要了一双筷子,大家品尝了一下,并称赞“筋道”“好吃”。
记者点的红烧牛肉面也很快上桌了,味道很像小时候家里吃的手擀面,不过面条要更筋道更有咬头一些,汤的味道也很好。
老人继续讲述说,2018年2月份的一天,店门口突然涌来了很多人,排了很长很长的队,自己一下子蒙了,这是怎么回事儿?问过大家才知道,原来是《舌尖3》播出了胶东摔面,大家是涌来尝鲜的。
闲下来的孙竹青也接过了话题,说当时火了几个月,每天最多时能卖600多碗,而之前只有二三百碗。
节目带来了销量,但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有人在吃过后说“不过如此”,感觉没啥特别的,甚至有人说不够筋道。面对这些评论,孙竹青表示,他做的就是一份家常面,通过传统的摔打方法使面变得筋道,没有添加任何添加剂,还能有什么特殊的味道?一个地方一个口味,一个人一个饮食习惯,他不可能满足每个食客的口味,希望食客期望值低一点。
火爆之后,生意慢慢恢复了平常。但节目的影响力还在持续,很多人还是会陆续找过来,特别是一些游客,到西海岸来玩就会找过来尝尝摔面。
03仍然“坚守”
“郭城摔面(又称胶东摔面)始于清朝早期的康熙、雍正年间,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因出自郭城村而得名……”店内的展牌上介绍说。
孙竹青说,郭城村就位于海阳、栖霞交界一带,这里也是摔面的发源地。1997年时,自己16岁时,就跟着叔叔学摔面。后来在老家开了一家面馆,衣食无忧。
为了两个女儿的学业,2017年,他们举家搬来了青岛,租下了这个门头房,开起了自己的胶东摔面馆。
这四年多,他们的生意起起伏伏,但一家人的生活简单而快乐。他们卖摔面,自己也吃摔面。
“我们的摔面真的很健康,我大孙女一直很爱吃,她今年15岁,身高都长到1米76了!”老人说,我们的面很放心,卖给客人也安心。
但一家人最大的担忧是疫情。一旦疫情爆发,旅游业受影响,餐饮就大受影响,店里的生意也会直接受到打击。
“餐饮和旅游是密切捆绑的,我们希望疫情不要有反复,旅游业能够再次红火,”孙竹青说,现在自己就是在坚守,最近平均每天能卖过百碗,还撑得下去。
即将迎来不惑之年的孙竹青,生得腰阔膀圆,看上去满是劲力。
“是不是从小摔面练得有劲儿?”对于记者的问题,老人看了眼儿子,带着高兴的笑容说,“他从小就壮实。”
不过,摔面真是个力气活儿。孙竹青说,这是个“力量+技术”的活儿,当初刚学摔面时,浑身疼,有时疼得连一碗面都端不住。直到摔了大半年才慢慢适应了,坚持挺了过来。
在孙竹青看来,什么事都得靠坚持,学摔面是,开面馆也是。他认为,自己的坚持一定会有回报。
他每天关注着疫情消息。在疫情最严重的2020年初,他想去武汉做志愿者,但后来发现不现实,就捐了2000元钱,为战“疫”出一份力。
有时,店里进来手头困难的人员,他也会免费让他们吃碗面,“都不容易”。
每年只有春节期间,他才会休息几天,其余时间都在店内重复着千篇一律的摔打面团的动作。
面对即将到来的2022年,孙竹青说,明年,肯定不会放弃,还会继续开好面馆,继续做的就是——坚守。
疫情之下,受到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旅游和餐饮。和孙竹青一样,千千万万的餐饮人在坚守,他们一边积极防控疫情,一边做好饭菜,既用自己的劳动服务社会,又用这套饭碗养活自己和家人。
在后疫情时代,在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际,惟愿病毒彻底得缚,社会更加平安喜乐,一切的坚守都得到更多回报……
Copyright 2016 - 2021 Qccia.com,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532-80772108 邮箱:qcciacom@126.com
法律顾问:山东琴岛律师事务所 张炳学 律师
山东文康(上合示范区)律师事务所 张宪立律师
备案号:鲁ICP备190528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