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活力更足 美好生活品质更高
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青岛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青岛市“十四五”住房发展规划》《青岛市“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发展9类战略性新兴产业
培育3-5个超千亿特色产业集群
市政府新闻办9月16日下午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青岛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了未来青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制定了“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
根据《规划》,到“十四五”末,青岛支撑和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与软环境不断完善,科技基础设施对创新能力增强的支撑作用不断提升,攻克并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集群,形成创新要素集聚、市场活力迸发的产业发展新生态,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正在进行主体施工的吉利卫星互联网项目。
在具体指标上,到2025年,实现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建设一批科技引领、自主可控、主导行业创新能力突出的产业链条,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8%左右;自主创新取得新突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2.9%,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0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8000家;集聚发展形成新格局,培育3-5个规模超千亿的特色产业集群等。
根据《规划》,青岛“十四五”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现代海洋和生物等9类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服务、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高端软件、大数据、先进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基础电子元器件等产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高地。
高端装备产业。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与系统、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重大成套装备等产业,建设国内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
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风能、太阳能、氢能、生物质能、能源互联网等产业,推动青岛成为新能源产业集聚示范区。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基础优势材料、前沿新材料、高端专用材料、海洋生物材料、功能性材料等产业,力争将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为青岛新兴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发展整车制造、无人驾驶、关键零部件制造及相应配套设施,加大轻量化材料、高续航电池、智能车联网等关键技术攻关,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
绿色环保产业。重点发展节能家电、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航空航天产业。重点发展飞行器整机、航空关键零部件、卫星应用等产业,打造国内重要的航空航天装备生产配套基地。
现代海洋产业。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智慧海洋等产业,推动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化学创新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精准医疗、康复医疗、生物农业等产业,建设技术先进、产业密集、特色明显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站在未来看今天,《规划》确定了量子信息、生命科学、极地深海、虚拟现实等为青岛超前布局培育的未来产业。《规划》同时提出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推动研发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标准化服务、创新创业、金融科技等做大做强,建设具有青岛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青岛服务”品牌,探索开放创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为强化政府引导,《规划》提出重点推进产业集群深化建设工程、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工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数字经济引领发展工程、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工程、创新创业示范推进工程等6项重点工程。并提出了针对性的保障措施,积极为青岛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提供强力支撑,吸引更多人才、知识、数据、资本等要素资源汇聚青岛,促进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速提升,共同打造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光)
住房
新增城镇住房70万套左右
构建“2×2”住房供给体系
9月16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青岛市“十四五”住房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此次发布的《规划》将成为全市未来五年住房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指导未来五年城镇住房供给、规范房地产市场发展、引导相关政策制定与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依据,也是贯彻落实城市主体责任制、一城一策调控方针和稳妥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的重要抓手。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规划》重点围绕“住有所居、住有宜居、职住平衡”的发展目标展开。《规划》基于城镇人口和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等因素,科学预测了“十四五”期间城镇住房需求,提出新增城镇住房70万套左右的目标。结合不同人群的消费能力与需求,明确了新增住房中商品住房和保障住房的供给结构,新增商品住房44万套左右,占全部住房供给的63%;新增保障住房26万套左右,占全部住房供给的37%。并且坚持推动住房供给与各区(市)人口增长协调匹配,进一步明晰了对各区(市)新增住房规模、新建租赁住房规模以及新增住房方式的指引。
位于市北区的康居公寓保障性住房项目。
《规划》还明确了要坚持政府保障与市场配置相结合,构建“2×2”的住房供给体系。按照住房供给渠道和方式不同,分为商品住房和保障住房两类。商品住房完全市场化,由社会投资建筹,保障住房利用公共财政或公共政策支持建筹。同时,根据使用权获取方式不同,分为产权型和租赁型两类,商品住房分为租赁型商品住房和产权型商品住房,保障住房分为租赁型保障住房和产权型保障住房。商品住房主要向具有充分市场租购能力的居民供给,满足多样化居住需求。保障住房主要保障中等偏下及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市民和引进人才三大重点群体的住房需求,保公平、促发展。根据各类群体住房需求,保障住房与商品住房新增供给套数占比原则上按4:6控制。
“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和住房租赁市场”,将成为“十四五”期间我市住房发展的重点之一。《规划》提出,至“十四五”期末,全市租赁住房面积占全部住房的比例提升至15%以上,实现为50%的新增城镇人口提供满足需求的租赁住房。同时,从完善多样化和多渠道的房源供应体系、培育专业化规模化的市场供应主体、提高规范化信息化监管服务水平等方面,明确了未来租赁住房发展的主要任务。
此外,随着如今青岛人的住房观念发生悄然变化,《规划》还提到,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实现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实现高品质居住和高水平服务。在提高居住品质方面,一是提高住区规划与住房设计水平,提高住房建造质量。二是落实完整居住社区设施配套要求,推动住宅小区智慧化基础设施配置,全面、系统地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三是优化社区服务和治理,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积极建设儿童友好社区,升级物业综合服务,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长效机制。四是深入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在创新住房管理方面,一是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多措并举,切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二是建设住房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系统,为CIM基础平台建设、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数据支持,全面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记者注意到,“职住平衡”也被写入此次《规划》中。其中提到,要创新住房供给机制,打造城市职住平衡发展的范式样本。一是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围绕就业中心地区全面增加住房供给,紧密结合人才就业分布配置保障住房。二是将住房布局和成熟服务配套、公共交通站点紧密结合,推动合理通勤时间内的职住平衡。三是通过各区市供需规模匹配,实施职住平衡政策引导分区等方式,努力推动以组团为单位的、合理通勤空间内的职住平衡。四是积极推动保障住房、租赁住房、人才住房配建,实现新市民和人才住房空间分布的相对均衡,优化保障住房布局的合理性,提高住房空间选择的丰富性,进而提高居民通勤效率,促进社会融合。(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冰洁)
体育事业
打造“处处可健身”运动空间
人均体育场地达3.5平方米以上
在9月16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青岛市“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对外发布。《规划》紧扣“十四五”期间城市发展战略,结合实际谋划未来五年青岛体育的发展方向,并与海洋发展、城市建设、大数据等专项规划充分衔接。到2025年,初步建成全球知名体育城市和国家体育中心城市。到2035年,率先建成体育强市,基本建成全球知名体育城市和国家体育中心城市。
位于城阳区的白沙湾足球基地。
“十四五”时期是青岛体育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率先建成“体育强市”现代化新征程的开局时期。《规划》提出,要促进青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体育在增强全民体质、提升生活品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根据《规划》,“十四五”时期,青岛将全面深化世界“帆船之都”“足球名城”等时尚体育品牌优势,通过完善帆船基础设施、推进全民帆船普及、举办高水平帆船活动、大力发展职业足球、夯实足球青训根基、普及推广群众足球,争创国家足球重点城市等措施,擦亮城市体育名片。发挥体育对外交往功能,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体育对外交往新格局。
《规划》明确了建设“六大功能中心”城市体育发展体系——
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建设国家全民健身示范中心。落实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用好数字青岛智慧体育平台,着力打造“处处可健身”的高品质运动空间,培育“人人会健身”的高水平健康素养,倡导“天天想健身”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建设人人运动、人人健康的活力之城。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5平方米以上,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3.2名,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达到95.5%。
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孵化国家竞技体育人才输出中心。坚持奥运争光、亚运建功、全运领先、省运龙头的奋斗目标,优化竞技项目结构与布局,完善竞技体育孵化体系,创新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打好体教融合攻坚战,增强竞技体育选培能力,畅通人才输送渠道,提高高水平后备人才输送数量和质量,提升对国家和省竞技体育贡献率。到2025年,新增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10个,在省队和国家队专业运动员人数不低于500人。
加大赛事招引培育力度,打造国家体育赛事中心。以承办2023年亚洲杯为契机,每年引进举办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提升赛事品质,优化赛事格局,提高市民参与度,带动产业发展,激发城市活力,扩大城市影响,努力成为高水平体育赛事的目的地、创新地。“十四五”期间年均承办国家级以上体育赛事30项。
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建设国家体育消费中心。抓住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机遇,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从供需两端发力,着力推动体育消费创新升级,全面营造良好体育消费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热情,创建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到2025年全市人均体育消费超过3300元。
加快体育制造转型升级,培育国家体育产品研发制造中心。发挥体育制造集聚区位优势,引进高端体育产品研发、制造和检测企业,完善体育制造产业链条,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体育实体经济紧密融合,推动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构建“14581”青岛体育产业发展新体系。重点打造5-6个国内知名体育产业品牌、10个以上体育明星企业。
促进要素集聚耦合,构筑区域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发挥区位优势,推动上合组织国家、中日韩以及胶东经济圈、沿黄流域体育协同发展,促进城际间体育人才、赛事、资源多元交流,用活青岛市体育资源及IP交易平台,实现区域体育资源的聚散和高效配置,提升青岛体育区域招引和辐射带动能力。
“办人民满意体育”是青岛体育发展的宗旨,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提档升级,着重补齐场地设施建设、管理服务和政策保障三方面的短板,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
Copyright 2016 - 2021 Qccia.com,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532-80772108 邮箱:qcciacom@126.com
法律顾问:山东琴岛律师事务所 张炳学 律师
山东文康(上合示范区)律师事务所 张宪立律师
备案号:鲁ICP备190528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