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网 - 主管单位:《文化产业导刊 》青岛编辑部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新浪微博

砥柱中流 破浪领航——青岛在党的领导下革命、建设、改革述评

来源:青岛日报   时间:2021-07-01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青报特稿

砥柱中流 破浪领航

——青岛在党的领导下革命、建设、改革述评

(一)

时间从未改变前行的脚步。

在人类发展的浩瀚历史长河中,100年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可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近代以来的100年,却是天翻地覆、沧海桑田。

1921—2021。世界风云激荡,浓缩了若干大国荣辱浮沉的兴衰,“东方奇迹”世界瞩目。

一个四分五裂、战乱频仍的国家,何以在28年里从饥饿、混乱和死亡的边缘,走向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开启富强之路?

一个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长期面对封锁的国家,何以在30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

一个曾经将计划经济作为基本特征之一的社会主义国家,何以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取得比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更突出的成就?

一个农村贫困人口比全球90%以上国家的人口都多的国家,何以在8年内就实现了近亿人摆脱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从而让14亿人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生活?

答案不言自明。

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是那艘红船,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激励与召唤亿万人民生死与共、始终相随,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荡涤风雨如磐的暗夜,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

青岛,中国共产党建立组织较早的城市,是观察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一个特殊坐标。

1923年8月,青岛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青岛组建立。从那时起,党的火种就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百年风雨兼程,百年沧桑巨变。

穿越革命、建设、改革的激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青岛,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已蝶变为一座闻名海内外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述往思来,向史而新。

在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这个特殊时点,让我们重新打开时间的闸门,翻阅发生在青岛这片土地上那些风雷激荡的红色篇章,捧读中国共产党人灌注青春、热血和生命的深情书写。

(二)

在周围灰色住宅和厂房的衬托下,青岛市市北区海岸路18号,是一处明亮耀目的存在。

红瓦屋顶,米黄色墙面和红色清水墙砖拼成的外墙,厚重的蘑菇石墙基,砖木结构的德式建筑群错落有致,不断迎来各地的“朝圣者”。

今天的海岸路18号,是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所在地,也是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中共青岛组的“产床”。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山东党组织创始人王尽美、邓恩铭代表山东早期党组织出席大会。

中共一大结束后,王尽美、邓恩铭回到山东,积极筹建山东党组织。

1923年4月,邓恩铭受派到青岛宣传马克思主义,筹建党团组织,开展工人运动。

青岛小肖在他的纪实文学作品《策动》中,对中共青岛组成立的场景有着详细的描写——

“象午,我们必须成立党组,只有两个人也要成立。”邓恩铭转身,走回来,重新坐到椅子上,语气非常坚定,“在青岛开展工作,你我商议是一回事,党组讨论决定又是一回事……再者说,成立党组后,我们就可以直接发展人员入党了……”

王象午听到这里,眨了眨眼睛,随即点点头:“好吧,我听你的。我同意马上成立青岛党组。”

……

1923年8月,青岛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正式成立,邓恩铭任书记。同年11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青岛支部成立。很快,中共青岛组就像磁石一样凝聚起巨大的力量,在青岛掀起一场惊天动地的工运风暴。

(三)

“世界是工人的!”邓恩铭在致邓中夏的信中自信地写道。

位于杭州路16号的原四方机厂,一排排老旧的厂房,一段段陈旧的铁轨,爬满岁月的痕迹。这里是青岛红色轨迹的起点,是青岛第一个工会诞生地,也是青岛早期工人运动的大本营。

建于1900年、曾经遭受德日剥削的四方机厂,血液里流淌着反帝反封建的基因。1923年1月,四方机厂工人自发建立工人组织——圣诞会,后发展成为青岛第一个工会组织。

两年后的2月8日,在中共青岛支部的领导下,有1500多名工人参加的四方机厂工人大罢工轰轰烈烈地开展,历时10天,最终取得胜利。

这次大罢工,在山东乃至全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为工人谋得许多实际利益,而且大大提高了党组织在工人中的威望,鼓舞和推动了青岛其他行业的工人斗争。

1925年4月至7月,中共青岛党组织因势利导,发动日商纱厂工人举行三次同盟大罢工,近两万名工人走上街头,历时3个多月,掀起了党领导下的青岛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第三次同盟大罢工遭镇压后,青岛党组织将工作重心转向农村,1926年6月,青岛党组织在浮山后村建立起青岛农村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浮山后村支部。

与此同时,青岛党组织也在人民群众的拥护下迅速发展壮大:1925年3月,青岛有正式党员13人、候补党员11人;到1927年春末,青岛党组织已经发展到27个支部,有党员百余名。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急剧逆转,青岛党组织遭到了中外反动势力的残酷镇压。仅1927年8月至1934年12月,短短7年多时间,青岛市级党组织就更迭26届,数十名优秀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牺牲。

1929年,青岛罢工风潮再次云涌风起。6月,时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刘谦初来到青岛,同中共青岛市委研究开展日商纱厂罢工斗争。7月,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青岛爆发了震撼全国的反日同盟大罢工,也称青岛“民国十八年大罢工”。这次大罢工主要以青岛纺织业工人为主体,历时4个多月,超过2万名工人参加,在青岛和山东工人运动史上均属空前。

(四)

“进了大泽山,把命交给天。”这是日伪军踏上平度市大泽山镇高家民兵联防土地发出的哀叹。

大泽山,又被誉为“石雷之乡”。抗日战争时期,为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保卫大泽山根据地,大泽山地区的高家、所里头、韭园、北台、南台五个村成立民兵联防。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泽山根据地军民利用山地优势,开展游击战、地雷战,特别是民兵们就地取材发明的石雷,让敌人闻风丧胆。

位于高家村村口的平度抗日战争纪念馆里,一组组数字令人震撼——抗日战争时期,高家民兵联防涌现出爆炸英雄等英模人物46名,民兵们与敌作战600多次,歼敌700余人,缴获枪支769支,子弹10000余发,割敌电线1300余斤。在平度那片充满斗争精神的土地上,就有石雷、水雷、踏雷、绊雷、子母雷等40多种地雷和布雷技术问世。

在烽火抗战岁月里,像高家民兵联防这种党领导人民武装抗日的故事还有很多。杨家山里抗日根据地,中共胶县工委、胶南工委等5个县级党组织,以及中共青岛工委曾常驻这里,领导当地军民开展抗日斗争,不仅打通了滨海、胶东战略区的交通线,也成为两大战略区传递情报、转运人员和重要抗战物资的交通枢纽。

在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二支队进驻泊里时,丁笑秋、丁荣桂、丁荣娇“丁氏三姐弟”成为共产党在泊里的第一批“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次年,三姐弟相继入党。抗战胜利前夕,三人被日伪军逮捕,被杀害时都不到三十岁。

不仅如此。抗日战争时期,在青岛地下党组织号召与领导下,青岛工人通过痛打汉奸及日本监工、停工罢工等方式,开展反日斗争,为抗战最后胜利、实现民族独立作出了贡献。

(五)

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耻辱,然而饱经战乱之苦的中国人民并没能得到渴盼已久的和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国民党接收青岛,强化反动统治,疯狂镇压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在中共青岛市委的领导下,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日益高涨,工人、学生运动此起彼伏。特别是青岛解放前夕,中共青岛地下组织发动广大工人、学生、市民开展护厂、护校和保护城市斗争,粉碎了国民党大举南迁和破坏城市的图谋。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国民党军队在山东境内孤据青岛、即墨及长山列岛。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审时度势,作出配合全国大进军,消灭青岛国民党残余势力,解放青岛的战略部署。

1949年5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青即战役。即墨城北15公里处的灵山是首战之地。

在灵山镇灵东村老人的记忆里,灵山战役打响前一天傍晚,解放军悄悄入村,在村内一个大院子里给村民们做了许多玉米饼子,并嘱咐前来领饼子的村民向北撤离。此前,在胶东军区组织指挥下,即墨、即东两县党组织广泛发动群众,组织成立若干运输队、担架队、救护站等支前。

解放军英勇奋战,地下党积极配合,人民群众全力支前,青岛工人舍身护厂……经过一个月的炮火洗礼,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守军三道防线。

1949年6月2日中午,青岛宣告解放,迎来新生。同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中共青岛市委随军入市办公,青岛市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青岛的解放,青岛人民政权的建立,宣告了旧时代的结束。从此,青岛人民告别被欺凌、被奴役的过去,走进团结起来建设美好家园的新时代。

(六)

解放之初的青岛,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新生的人民政权面临错综复杂的形势,党和人民政府面前还存在许多困难。

在军事上,全国大陆还没有完全解放,解放战争尚在进行中,国民党军溃败时留置在市内的反革命残余势力相互勾结,秘密集聚力量,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进行破坏,时刻图谋颠覆新生的人民政权。

在经济上,由于连年战争,加上长期遭受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和国民党当局的残酷摧残,生产萎缩,民生困苦,尤其是长期的恶性通货膨胀,造成物价飞涨、投机猖獗、市场混乱,给国民经济的恢复带来极大困难。

为统一思想,确定改造和建设新青岛的方针、政策及任务,1949年8月22日至30日,中共青岛市第一次代表会议召开,提出“形势由战争转向和平,任务由战争转向建设”,明确改造和建设青岛的三项基本任务——“恢复和发展生产;稳定经济秩序,巩固人民政权;以工人运动为中心,放手发动与组织群众运动,在群众运动的基础上加强党的建设。”

194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毛泽东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古老的中华民族开始了新的纪元。

当天,正在召开的青岛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全市人民致电毛泽东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表示要在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建设新青岛而努力奋斗。次日,全市30万军民在汇泉广场集会,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后,青岛党组织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的领导下,直面新形势、新任务、新考验,采取一系列积极稳健的措施,领导全市人民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经济,进行土地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开启了青岛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伟大进程。

(七)

时间来到1953年。9月25日,《人民日报》正式公布由毛泽东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根据中央和省委部署,青岛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在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同时,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当时,青岛工商业比较发达,改造难度也比较大。为此,青岛市委选择规模较大、供销平衡、国家需要、资本家自愿的企业为公私合营的对象,在1954年完成了光大、顺德祥、新化等染织厂和德成等棉纺织厂的公私合营。次年,青岛市委制定了对10人以上私营工厂共793家的公私合营五年计划。到1955年底,全市私营工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712户,占总户数的79.55%;私营商业完成改造1127户,占总户数的78.94%。

1956年1月20日,全市49个私营工商行业、5167户全部实行公私合营。至此,青岛市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青岛市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任务的完成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八)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记忆。

“上青天”,中国纺织业发展的特殊符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纺纱业纷纷抢滩青岛,相继在青岛开办了一座座纱厂,使青岛逐步形成了由日商垄断的“九大纱厂”。

1945年日本投降后,接收人员在接收日本纱厂时发现,上海有三十几家,青岛有九家,天津有七家。“上青天”的排序,也是按照当时上海、青岛和天津这三个城市纺织生产能力的大小确定的。

新中国成立后,青岛纺织业不断发展,一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青岛都是全国纺织业的三大基地之一:到1952年末,青岛有纱锭41.73万枚、线锭3.63万枚、织机1.31万台,生产能力在全国居第三位。

郝建秀,新中国第一代纺织工人中的一员,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纺织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13岁进厂当工人,不到16岁摸索出“细纱工作法”,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运用科学原理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典范。

一个人,改变了整个纺织行业。在“郝建秀工作法”的影响下,一个“能手成林,标兵机台成列、表演竞赛成网、互助协作成风、先进经验成套”的生动局面很快形成,一大批党员模范人物纷纷涌现。

1953年10月13日上午10时30分,一辆由青岛始发的列车缓缓停靠在北京前门东车站,北京市政府专门为此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这辆列车运来的正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体石料——碑心石。

取材于青岛浮山“大金顶”的碑心石,是一种紫百合花色的花岗岩,石体硬、韧、纯、细,象征着人民英雄的坚毅和永恒。史料记载,青岛石料厂接到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开采料石的光荣任务后,两百多名工人夜以继日手工打凿,耗时3个月才将碑心石石料从山体中剥离出来。而这块整料花岗岩从开采到运输至人民英雄纪念碑工地现场,整整耗费了6个月时间,这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开采和运输条件下,创造了奇迹。

(九)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青岛全市上下意气风发。在党的八大精神指引下,青岛市委带领全市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并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同全国各地一样,虽然遭遇过挫折,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凭着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凭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顶住压力,奋力拼搏,努力工作,青岛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就——

1956年,青岛解放后修建的第一条铁路——蓝村至烟台铁路全线通车;

1957年6月,中国第一艘海洋考察船“金星”号从青岛驶往渤海,开始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综合性海洋调查;

1961年1月9日,青岛第一条无轨电车开通;

1968年,青岛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中国第一座机械化煤炭码头——青岛港煤炭专用码头(七号码头)建成投产;

1969年,青岛汽车厂制造出第一台汽车;

1976年,青岛电视机厂建成9英寸电视机生产线;

1978年,中国首台海洋水文气象遥测浮标站在青岛建成;

……

一个个“第一”,成为那个时期青岛发展的最生动注脚。

(十)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新的长征。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号巨轮开足马力、劈波斩浪,开启波澜壮阔的航程。

曙光升腾,万物生长,青岛改革开放的大幕随之徐徐拉开。

在农村,1978年春,原胶南县大村公社蔡家沟大队率先实行土地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几乎与此同时,平度、即墨、崂山等地也探索实行了小段包工、定额计酬和包工包产、联产计酬等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到1980年7月,全市农村建立生产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总数的90%左右。

在城市,随着1980年11月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开业,青岛在经济体制领域实施“大刀阔斧、匠心独具”的改革: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1984年至1991年,出台了简政放权、减税让利和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等系列措施,还对计划、财税、金融、物价等宏观管理体制进行相应改革,逐步实施了住房、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十一)

开放是风,改革为浪,风吹而浪涌。

因海而生的青岛,始终面朝大海,憧憬着远大的未来。

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决定进一步开放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放宽政策,扩大地方权限。由此,青岛站上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城市的前途与命运随即改变。

扬起开放风帆,青岛开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1984年10月,国务院批准了青岛进一步开放、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划方案,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批14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并于次年春正式动工兴建;

两年后,历史的机遇再一次垂青青岛——1986年,国务院正式批准青岛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并同意在青岛市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

1992年,青岛保税区、青岛高新区获批设立;

1994年,青岛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2003年,青岛出口加工区获批设立;

2008年,青岛保税区获批转型为保税港区;

2014年,青岛西海岸新区获批为第9个国家级新区;

……

一系列对外开放前沿载体陆续落地,为青岛扩大开放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一时期,青岛市委在对外开放、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致力于提升城市综合实力,不仅在2008年成功承办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帆船比赛,为青岛留下了一份宝贵遗产,还获得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等诸多国家级荣誉,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五家企业超越产业周期的持续增长,书写了中国制造发展历程中独特的“青岛现象”,“五朵金花”享誉全球。

(十二)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一次次打开思想解放的闸门,突破思维定势、路径依赖,直击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演绎了一曲“小青岛”到“大青岛”的华丽变奏。

1992年5月3日,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加快市区东部开发建设的决定,次日,规模空前的全市对外开放工作会议召开,青岛人从“碧海蓝天,红瓦绿树”的情结中醒来,青岛城市发展的思路和视野顿时“豁然开朗”。

为适应城市发展需要,1995年,青岛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提出了以胶州湾东岸为主城,西岸为辅城,环胶州湾沿线为发展组团的“两点一环”的城市总体布局结构。这一布局,使青岛城市空间突破了沿胶州湾东岸集中发展的束缚,为确立城市新的经济重心和产业集群战略奠定了基础。

进入21世纪,青岛决策层赋予“大青岛”以崭新的内涵——突破既有城市空间的束缚,构建“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以老市区、西海岸、红岛三点为支点,以胶州湾畔蜿蜒伸展的滨海公路为主要轴线,串起多个城市组团)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框架。2001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将经济发展重心向西、向黄岛跨海全面转移,集中力量挺进西海岸,由此拉开了这座城市经济布局重大调整的序幕。

在完成了城市空间的“东扩”“西进”之后,“北上”环胶州湾发展就成了拓展城市新空间的必然选择。2007年11月,青岛市委提出“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就是依托主城,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向辐射,构建起“一主三辅多组团”的现代化大城市格局。

无疑,这是对城市发展面貌的又一次深刻重塑,是对城市资源的又一次高效整合。优化提升老城区,建设发展新城区,带动老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这一战略的实施,为广大市民安居乐业提供了更优更佳的人居环境,对于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缩小南北差距,促进城市协调均衡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2012年,青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再次定义城市未来的空间布局,即“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进一步拉开城市空间发展大框架,“大青岛”的宏伟版图至此轮廓清晰。

崂山撤县设区,新设城阳区、李沧区,西海岸新区获批,设立红岛经济区,即墨撤市设区,打造青岛蓝谷……一次次区划调整,使得城市空间布局就像在棋局上落子谋势。青岛,那个解放初期面积不到100平方公里的带状狭长城市,跑出超常规的扩张速度,演绎着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灿烂篇章。 

(十三)

人民是改革开放伟大奇迹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力量源泉。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每一个经验的取得和积累,都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创造。

在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其中,三位改革先锋来自青岛,他们分别是:践行“工匠精神”的优秀代表许振超、注重企业管理创新的优秀企业家张瑞敏、农村基层党建“莱西经验”的实践创新者周明金。

面对历史赋予的责任与使命,三位改革先锋用实际行动为党旗添彩,为时代打上红色的印记。

许振超,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楷模。1974年,只有一年半初中文化的他进入青岛港,当了码头工人。进入青岛港后,他立足本职,自学成才,苦练技术,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先后七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振超效率”享誉全球。在他的激励下,全国广大青年职工掀起了立足岗位、勇攀高峰的热潮。

时光飞逝。从“振超团队”到今天的“连钢创新团队”,码头作业场景变了,科技含量更高了,但“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的精神内涵始终如一。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张连钢的带领下,“连钢创新团队”仅用3年多时间就走完了国外30年自动化码头建设发展历程,创造了世界自动化码头发展史上的“中国速度”,并不断刷新着自动化码头建设发展的新可能。2020年12月30日,中宣部授予“连钢创新团队”“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张瑞敏,被誉为中国企业家中最具“全球性格”的CEO。1984年,中央出台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赋予企业自主经营和引进国外设备的权利。这一年,张瑞敏临危受命,到海尔的前身——濒临倒闭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当厂长。作为掌门人,他顺应改革发展形势,探索经营管理模式,带领海尔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跨国集团。而当年,他带头抡起大锤,砸烂相当于全厂工人两年工资的76台不合格冰箱,至今被大家津津乐道。

创新创业三十多年,张瑞敏始终坚持“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他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管理经验融会贯通,不断革新企业管理模式,创立“日事日毕、日清日高”OEC管理法和“人单合一”模式,实现了我国企业管理从学习模仿到引领世界的突破。当下,乘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东风,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正迅速成长壮大,为城市赋能。

1982年秋,莱西全县农村普遍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责任制的落实,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随着土地分割到户,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农民在生产上有了自主权,村集体的功能相对弱化了,农民对村党支部的依赖程度也降低了,出现了“包产到了户,要不要党支部”等困惑。

周明金当时在莱西县(市)委组织部工作,了解到这个情况,他骑着自行车带着铺盖,走遍莱西的22个乡镇、800多个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探索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级组织、民主政治、社会服务”三个方面的配套建设,总结形成了莱西村级组织建设“三配套”经验雏形。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今日,改革开放已经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只有像改革先锋那样,勇立潮头、奋勇搏击,敢为人先、敢闯敢试,才能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跑出属于自己这一代的好成绩。

(十四)

岁月铭刻奋斗的艰辛,时代印证铿锵的脚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关心支持青岛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岛深情似海、厚望如山,多次亲临青岛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赋予青岛一系列国之重任,擘画了青岛发展的宏伟蓝图,指明了城市发展的战略方向,确立了青岛发展的总定位、总遵循、总航标。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青岛视察,强调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青岛主持上合组织青岛峰会,随后视察山东、视察青岛。6月28日,总书记对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圆满成功举办作出重要指示,要求青岛认真总结“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的有益经验,推广好的做法,弘扬好的作风,放大办会效应,开拓创新、苦干实干,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又来到青岛,出席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并进行海上阅兵。同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要求青岛更好发挥在“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建设和海上合作中的作用,努力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推动“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

2019年6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为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首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致贺信,把青岛作为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宣示地,更加突显了青岛在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战略中的独特地位。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进一步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出要求,强调要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要求青岛提升核心城市的竞争力、发挥港口门户城市优势。

嘱托,声声入耳;前行,力量倍增。回望青岛近年来的发展,之所以出现一系列趋势性、关键性变化,正是因为青岛市委始终贯穿了这条主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一步步展开谋篇布局,一步步推进落实攻坚,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聚势而强,推动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十五)

时间是奋进者前行的刻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岛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刻体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蕴含的战略思考和深刻内涵,充分认清青岛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面临的重大机遇、承担的国家责任,鲜明树起“搞活一座城”的战略目标,找准“搞活一座城”的战役路径,学深圳、赶深圳,打好15个攻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朝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拼搏奋进,在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蓬勃向上、拔节生长。

以创新发展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青岛有着与生俱来的创新基因。从改革开放之初迎来“科技的春天”到上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从着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到“突出创新引领,实现三个更加目标要求”,再到“建设长江以北地区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青岛,始终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紧盯关键领域和前沿方向聚力突破,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在经略海洋方面,青岛靶向海洋领域产业需求,加快推进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国家深海基地等重大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深海养殖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现代海洋城市。在发展工业互联网方面,青岛作为最早的探路者之一,以当仁不让的姿态大胆提出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愿景目标,为中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蹚路,塑造发展新优势,推动数字城市建设翻开全新的篇章。在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方面,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建设创业城市后,青岛出台“青创十条”,建立“政、产、学、研、才;金、服、用、奖、赛”十个方面的政策支持体系,“青春之岛、创业之城”赢得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截至2020年底,全市市场主体达179.8万户。

以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18年9月,山东省首个农村宅基地资格证书在平度市东刘庄首发,这是农村改革的内容之一,也是青岛从发掘乡村“内生力”的角度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青岛孜孜以求推动区域、城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青岛一方面立足自身南北差距、东西差别等发展不平衡问题,积极推动城乡之间、新老城区之间、城中心与城郊之间优势互补、协同发力,举全市之力推动平度、莱西快速崛起。另一方面,把龙头城市的格局和担当融入全省发展大势中,加快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主动扛起胶东半岛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大旗,凝聚胶东经济圈发展合力,打造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在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方面,全面打好乡村振兴攻势,下大气力加快村庄规划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土地规模化、组织企业化、技术现代化、服务专业化、经营市场化再提升,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2016年实现28535户、6388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17年提前实现200个省定贫困村、310个市定经济薄弱村全部脱贫;2018年10个市定经济薄弱镇全部脱贫“摘帽”,全市脱贫享受政策的13408户、25080人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3901元提高到2020年的11386元,年均增长19.5%。

在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方面,持之以恒抓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着眼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新需求,建立完善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2020年,青岛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如今,全市上下正鼓足干劲,努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以绿色发展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把绿色作为底色,发展才更有亮色。近年来,青岛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结合优质资源禀赋,将打造良好生态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独特竞争力,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推进绿色城市建设。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2020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报告显示,青岛以90.3的绿色指数得分跻身前十。

数字无言,却最有力。全市建成区绿地覆盖面积由1949年的133公顷拓展到2020年的41829公顷,公园个数由1949年的3个增至2020年的212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949年的0.7平方米增至2020年的19平方米。2020年,全市优良水体比例达60%,18处城镇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8.8%。

生态建设,永无止境。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世界最美海湾、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这些成绩,既为青岛增添了靓丽的风采,也让青岛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2020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批复支持青岛市开展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工作,青岛成为全国首个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

以开放发展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开放是青岛城市发展的源头活水。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同时又是北方第三大城市和黄河流域九省区的经济出海口,青岛正处在中国经济南北东西大循环的“双节点”上,必定会对促进各类市场资源要素加速流动、循环、联通发挥独特枢纽作用。近年来,青岛市委紧紧抓住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叠加机遇,充分发挥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双节点”价值,不断创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以更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

高水平推进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建设,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搭建起面向韩国、日本、德国、以色列、上合组织国家的五个“国际客厅”,以及央企“国际客厅”、山东城市会客厅,推动全世界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在青岛集聚耦合;全面对接香港、上海现代服务业,就推进香港和青岛深层次合作开展多场对接洽谈,赴上海与上海自贸区企业开展合作对接交流,打造优质高端资源北上的重要基地;把“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工作“第一战场”,持续打好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攻势,推动外贸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新兴业态拔节吐蕊……

勇担国家开放重任,鼓荡开放风帆,弄潮儿向涛头立,青岛正更加自信从容地向世界敞开怀抱。

以共享发展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近年来,青岛市委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织密纵贯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社会救助的“民生网”,持续把为人民谋福祉的事业推向前进。2020年,青岛跻身“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和“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

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方面,通过出台一系列推动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措施,青岛进一步盘活全市教育资源,仅“十三五”期间就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38所,全面完成209所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任务,普惠园占比达到90%,普通高中计划录取比例提高到68%;在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方面,突出就业和创业紧密结合,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拓展就业新空间,推动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提高,2020年全市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5905元、23656元,分别比1949年增长387倍和562倍,均比2010年增长1.2倍,分别提前两年和三年实现翻番目标;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青岛胶州湾大桥和胶州湾隧道2011年建成通车,从此东西岸一线牵,“青黄不接”成为历史,截至2020年末,青岛地铁已开通6条线路,总运营里程达246公里,跻身全国前十……一件件暖心的民生工程,一个个扎实的惠民举措,让城乡居民切实拥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2020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青岛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始终把疫情防控作为压倒一切的重大政治任务,第一时间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总指挥”的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强大的组织力、执行力、凝聚力、战斗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此外,青岛近年来还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引导广大市民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城市发展“成长中的烦恼”,持续深化“我爱青岛·我有不满·我要说话”民声倾听主题活动,用受理—办理—反馈—监督“四位一体”完备机制,建立起一个高容量的城市“吐槽”平台,让多元互动真正成为社会治理的起始点,倒逼政府部门把听民意、汇民智、解民忧落实在日常的每时每刻,市民心气更顺了、更高了。

(十六)

所有的事业,人都是核心要素。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自身建设,自成立之日起就重视通过党内集中教育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引导和工作引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集中教育这个优良传统,又有新的传承和发展——

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5年4月至2016年2月,开展以践行“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为主题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2016年2月起,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并将其常态化制度化,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2017年10月起,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今年3月,党中央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历次教育实践,青岛各级党组织都紧扣主线、聚焦主题,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把学习教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锤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筑牢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打铁必须自身硬,“自身硬”才能“打好铁”。近年来,青岛各级党组织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全局”理念,把党建统领作为谋划工作的“指南针”、攻坚克难的“冲击钻”、凝聚人心的“强磁场”,有效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出台《关于坚持党建统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开展“述理论、述政策、述典型”,为发展道路上劈波斩浪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搞活一座城”先要搞活“关键的人”。围绕建设“三化一型”高素质干部队伍,青岛市委持续选派六批907名体悟实训干部南下鹏城接受“洗礼”、四批513人奔赴上海专业实训;选派20个乡村振兴工作队,派驻平度市、莱西市20个经济相对薄弱的镇街、100个集体经济空壳村薄弱村,开展联镇帮村工作;聚焦“项目落地年”各项目标任务,从市直单位和区市选派120余名干部分赴各区市,全脱产服务企业;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出台《关于当好“担当作为、干净干事”守护者的意见》,评选“学深圳、赶深圳”先进典型、“青岛市公共管理创新奖”等,营造典型引路、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赛马场上“选”,敞开胸怀“引”,广开渠道“练”,一批批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的干部脱颖而出。

(十七)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

带着沉甸甸的收获,胸怀奋楫争先的雄心,青岛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就在2020年12月23日,中共青岛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体会议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青岛市委关于制定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未来五年乃至十五年的青岛发展标定了前进方向、擘画了美好蓝图。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青岛在新起点上把重大机遇转化为发展优势和胜势,加快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实现高质量进位赶超的关键时期,是一段长周期发展的关键起步。

站在新起点,考验前所未有,机遇前所未有。

置身于历史大势、时代大局和国家发展全局之中,青岛清醒地认识到,“危”和“机”是同一件事的不同侧面,危困从来都是创新者的机会,危中寻机、化危为机,关键在于谁先在困局中看到未来,谁肯率先改变自己适应未来,谁有能力、有准备引领未来;也认识到,善于取大势才能成大事,青岛唯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胸怀大局、服务全局,才能在更高层面、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搞活”这座城。

经济高质量发展率先走在前列、开放创新改革率先走在前列、社会文明程度率先走在前列、生态文明建设率先走在前列、打造幸福美好家园率先走在前列、城市治理效能率先走在前列。六个“走在前列”描绘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显示了这座城市的雄心壮志,它承载着每一个青岛人的美好愿景,1000多万青岛人民将共同参与、见证和推动。

(十八)

时间是常量,也是奋进者的变量。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青岛用“项目落地年”标定2021,以时不我待的危机感、唯恐失之交臂的紧迫感,铆足干劲,奋力奔跑,向更高处攀登。

2月26日,青岛市2021年春季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计划总投资2984亿元的270个项目集中开工;

4月1日,青岛召开全国文明城市总结表彰暨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动员部署会,激励动员全市上下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扎实的作风和精准的举措,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5月9日至12日,青岛市党政考察团一行60余人赴成都、深圳考察学习,对标对表、深入学习,随后对10个区市和4个功能区的30个重点项目进行实地观摩,召开全市转作风创一流当排头动员会暨“项目落地年”观摩总结会;

……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聚焦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开放促进创新、以创新倒逼改革,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在推进“项目落地年”、发展实体经济、数字青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提升城市品质、干部作风建设六个方面扎实奋进创一流,以更高目标、更实举措推动青岛在高质量发展中率先走在前列。

特别是围绕工业强市建设,青岛把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作为主攻方向,重点打造海洋经济、智能家电、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等五个全国一流产业集群,大力发展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深海养殖、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以投资带动经济工作全链条,以工业互联网串联产业转型升级主脉络,以创业城市集聚创意创新创造元素,更高水平立体、综合、全方位、内生地“搞活一座城”。

今年以来,全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进展,经济继续稳步恢复,向好态势不断巩固。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3037.42亿元,同比增长18.0%,两年平均增长4.7%。1至5月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1%,两年平均增长6.3%;外贸进出口总值3156.4亿元,同比增长33.7%,两年平均增长17.1%。

向历史的回眸,是为了更好地出发。100年,时间已经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历史告诉我们,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100年来,中国走过的历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

历史还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

100年前,在旧时代余晖中,中国共产党先驱李大钊说:“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

今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曙光在前、前途光明,但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这个关键当口,容不得任何停留、迟疑、观望,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鼓作气、继续奋斗。”

岁月的脚步不会停歇,奋斗的征程永远向前。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山东省委、青岛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不断开创青岛开放创新改革的新局面,努力把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