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公布,青岛西海岸新区非遗项目茂腔榜上有名。
据了解,茂腔是肘鼓子声腔系统中的戏曲剧种之一,源于清代中叶,与明代末叶流行的“姑娘腔”有血缘关系。清同治年间形成于胶南、泊里、董家口一带,它最初是百姓哼唱的民间小调演变而来的,以前曾有“肘鼓子”、“周姑子”、“轴棍子”、“正歌子”等名称,发展到后期被称为本肘鼓、冒肘鼓、茂肘鼓等。
茂腔在多年的演化与发展过程中,吸收当地民间文化的精髓,形成了茂腔剧种,以其质朴率真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
茂腔中女腔尤为发达,给人以悲凉哀怨之感,最能引起妇女们的共鸣,故茂腔俗称为"拴老婆撅子戏"。当地民谣:“茂腔一唱,饼子贴在锅沿上,锄头锄在庄稼上,花针扎在指头上”流传至今。茂腔主要活跃在山东省东部的青岛、烟台、日照、潍坊等地区的几十个县市。
新区茂腔声腔讲究“依字形腔”,表演程式上融南北艺术特色,满足民众审美需求。独有的“胶南方言”,使其形成了独特的地域声腔流派。经过几代茂腔艺人的不断探索,把其他剧种的板式唱法巧妙的融入茂腔唱腔当中:女声慢板、大悠板唱腔翻高八度(打冒),在中快速唱腔中翻高七度,形成新区茂腔特有的声腔音乐风格和表演程式。当地民间顺口溜“王淑娴的唱,陈艳琴的浪,王本宏的嗓子,丁森聚的相”。
特别是青衣、花脸、老生、小生的唱腔行当特征鲜明,富有“京剧荀派表演特点”的茂腔花旦表演更是与众不同,与其他地方的茂腔有明显区别,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有着浓厚的群众基础。
作为茂腔的保护单位,青岛西海岸新区文化和旅游局茂腔艺术传承中心具备传承保护该项目的基本条件,有茂腔传习场所,并配有大巴车和流动舞台车等,硬件设施较为齐全;具有从事传承保护工作的专职人员和代表性传承人,他们对新区茂腔传承发展有全面的了解,熟悉新区茂腔的唱腔、音乐等特点,能深入到该项目传承发展过程中;具有完善的人才梯队和资金支配制度,中心现有演职员73名,有一支以茂腔传承人、专职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的人才梯队,有很强的责任心和能力致力于该项目的传承保护工作,有规划明确的茂腔艺术传承保护目标。
戏曲茂腔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下一步,青岛西海岸新区文化和旅游局茂腔艺术传承中心将继续弘扬民族文化,推动戏曲茂腔的传承与发展,为推动茂腔艺术传承、保护、创新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Copyright 2016 - 2021 Qccia.com,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532-80772108 邮箱:qcciacom@126.com
法律顾问:山东琴岛律师事务所 张炳学 律师
山东文康(上合示范区)律师事务所 张宪立律师
备案号:鲁ICP备190528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