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树选料、大锯拼板、晾干、画纸样、弯锯切割、锅蒸包浆、电刨抛光、凿框刻花……一系列工作完成后,一个完整的榼子就算成型了,在老手艺人王丕文手中,一个普通的榼子从选料到刻花成型仅用时2个小时。近日,青岛新闻网记者来到即墨古城,采访了葛村榼子老手艺人王丕文。
“饽饽榼子”最早记载于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后经各朝代发展延续至今,尤以即墨葛村榼子最负盛名。手工雕刻榼子是葛村王姓家族世代相传的一个独特的手艺,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2012年葛村榼子还被认定为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丕文也成为传承人。
“我制作榼子只用年头久的老梨木,这样制作的榼子不容易变形,也不容易干裂,保存时间可达上百年,要是好好保存,能世代相传。榼子对于我们青岛胶东地区的人们来说,不仅是一种手工艺,一种传统,更是渗透在生活里方方面面的必需品。”王丕文介绍。
“我从14岁就开始学习制作榼子,目前已经干了40多年了。”提起榼子,王丕文非常自豪,他说很喜欢这个行当,对榼子有着深厚的感情。
王丕文介绍,手工雕刻榼子绝对是个手艺活,从一开始的画样子、下料、抛光、做框,到凿花、刻花、再抛光完工,稍微有一点差错,整个榼子就报废了。
制作榼子的工具种类繁多,仅仅是雕刻花纹的工具就有花蒂巴、平刀、鱼眼刀和挖刀等30多种,最小的约2厘米,最大的50多厘米。“别看这些工具不起眼,但是雕刻不同的花纹,就要用不同的工具,分工很明确。”王丕文介绍。
“以面鱼榼子为例,它的鱼身、鱼眼都是用小尖刀一刀一刀刻的,尤其是鱼尾,这么多线条必须刻得非常流畅、匀和才行。”王丕文说。
“以前还需要在木板上画上花样,现在不用了,直接上刀就行。”在传统图案的基础上,王丕文进行了创新,目前他的榼子图案已经达到了200多种。
王丕文介绍说,除了大家经常见到的“福禄寿喜、十二生肖”图案外,自己还在原有的传统基础上,又进行了创新,做了很多花样图案。比如“龙凤呈祥”婚礼纪念工艺榼子,不管是传统还是新派的婚礼,这种极具审美和收藏价值的工艺榼子都特别受欢迎。“还有这种五件套迷你型工艺榼子、超大型面鱼榼子,已经不局限于实用,而是作为一种工艺品做装饰,被不少市民收藏。”
“葛村榼子现在销路不愁,担心的是传承。”王丕文表示,现在大家对榼子的认识越来越多了,以前逢年过节或者喜庆日子,大家做馒头时刻各种吉祥图案,现在很多人平时都喜欢用榼子做点心、做月饼。
如今,王丕文一有机会就走进高校课堂,或是常与爱好者们交流制作榼子的技艺与心得。他的愿望十分简单:“我就是想好好继承祖辈留下的这些老手艺,让这门手艺不断传承下去。”
Copyright 2016 - 2021 Qccia.com,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532-80772108 邮箱:qcciacom@126.com
法律顾问:山东琴岛律师事务所 张炳学 律师
山东文康(上合示范区)律师事务所 张宪立律师
备案号:鲁ICP备190528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