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offer”:更多大学毕业生的“首选”
对于城市吸引力的判断,人才招引无疑是最直接的衡量指标。
根据此前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发布的信息,截至7月底,高校应届毕业生留鲁率达到82.56%,其中济南、青岛、潍坊、烟台成为省内高校毕业生流入最多的4个城市,其中济南、青岛占44.2%。据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底,今年新引进来青就业的“双一流”高校毕业生3068人,占全省总量的22%,集中分布在工业互联网、海洋科技、人工智能、现代金融等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
“随着青岛发起的15个攻势的持续深入,以及新旧动能转换步伐的加快,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起势,这种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带来了人才结构的改善。”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胡义瑛表示,青岛人才招引与产业匹配度越来越高,其中工业互联网相关专业人才突破40%。
此外,上半年青岛新增就业80%以上来自民营企业,“双一流”毕业生中有59%的人才选择进入民企,“民营企业招聘多,城市的活力就足。”胡义瑛表示,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青岛这座充满活力的创业之城,对青年人的吸引力和亲和力也在不断上升。
看好产业青岛成为就业“首选项”
从位于南京的东南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毕业,老家在河北邯郸,今年8月刚入职海尔卡奥斯的郭建辉身上似乎很难找到与“青岛”的关联点。但舍弃了长三角一带多家炙手可热车企、家电企业的offer,打两年前起,郭建辉就铁了心要到青岛来工作。
“算是因缘巧合,当然也是我‘预谋已久’。”郭建辉告诉记者,因为学习机械工程专业,面对整个产业的信息化趋势,他一早就瞄准了自己的就业方向,要往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热门领域靠。“巧的是,大三那年,我参加了卡奥斯的夏令营活动。也是那时候我看到了卡奥斯在整个行业领域的企业实力、发展规划和无限前景,让我认准了‘就是它’。”因为一家企业认准一座城市,在家人看来“冒险”的选择却让郭建辉甘之如饴。目前,他在海尔卡奥斯智研院的智能制造部门轮岗,“收获很多,成长很快,选择很对”,郭建辉谈起自己入职后的工作。
而像郭建辉一样,舍弃北上广深等热门就业城市选择“青漂”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四川毕业、“北漂”一年的王凡,最终将创业地选择在了青岛。从白手起家到现在小有盈余,王凡认为创业成功不仅要看创业项目的选择,城市的选择也颇为关键。“我从外贸行业起步,而青岛在这一领域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整个产业发展体系也相对成熟,尤其是当下青岛几大‘国际客厅’的打造,让传统外贸逐渐转型升级,创造出新的发展空间。”
记者从青岛市人才服务中心了解到,截至7月底,青岛共引进“双一流”高校毕业生3068人,这些毕业生分别来自126所高校,同比增长74%。
“相较以往,青岛对省外毕业生吸引力增强,同时新引进的优秀人才与产业匹配度高。”相关负责人表示,从目前人社部门掌握的就业分布情况来看,新引进“双一流”人才集中分布在工业互联网、海洋科技、人工智能、现代金融等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其中工业互联网相关专业人才突破40%。
“政策红利是吸引人才关注的‘饵’,但能真正让人才留得下、扎得深,还是要依赖整个城市的产业规划与城市未来发展前景。”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刘传华表示,青岛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近年来的国家战略优势,适时提出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目标,在很多新兴产业方面发力,后劲十足,这也让不少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人才更加看好青岛的发展前景,也逐渐成为青岛吸引人才的根本内在动力。
留青圆梦创业之城搭建多元成长舞台
“我们班有36个人,三分之二选择留在青岛工作。”青岛理工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的哈尔滨小伙董津丞,毕业后选择继续留在青岛,“在青岛四年,越发觉得这里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城市。这里同龄人多、机会多、圆梦的几率大,而且对外来人口也很包容,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舞台,让人愿意留下来。”董津丞笑着告诉记者。
大学期间,董津丞就和同学们一起参与城市整治提升工程。前海一线那些五颜六色又充满童真童趣的配电箱、移动光纤箱,有不少是出自董津丞的画笔。“能亲手在城市面孔上留下一抹色彩,一直都是我和同学们的骄傲。”董津丞说,这也是他喜欢青岛的原因,在这里总能找到年轻人发挥创意和活力的舞台与机会。
现在,董津丞已经成功入职位于上合示范区的青岛有屋科技有限公司,示范区日新月异的建设进度和充满年轻活力、创意思维的公司职场环境,让他直言自己“全身都是干劲儿”。
不同于董津丞的城市创意书写,理科生宋伟奇在青岛同样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学术科研路。今年7月份,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的宋伟奇通过选拔,正式进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做见习科研助理。
考研失利又错过校招时机,去哪儿工作的难题让宋伟奇头疼不已。上网浏览就业信息时,一则青岛市见习岗位招聘需求的启事映入他的眼帘。“考研也是为了继续做学术科研,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研助理’的见习岗位,不仅跟我专业对口,更是满足了我的学术理想。”宋伟奇告诉记者,经过简历筛选、面试选拔,自己顺利进入研究所见习。经过岗位培训和科研导师“一带一”辅导,迅速融入研究组相关项目研究工作的宋伟奇凭借良好的表现,成功被海洋所留用并签订劳动合同。
“为拓宽就业渠道,日前青岛市发布《关于鼓励科研项目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鼓励承担青岛市科技计划科研项目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市人社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仅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共开发见习岗位60余个,吸纳应届高校毕业生和失业青年80余人进入基地开展见习。
不仅如此,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还专题部署了事业单位吸引“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来青工作,围绕“15个攻势”重点行业、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开发定向引才岗位152个,计划招聘“双一流”高校毕业生787名。
全程无忧营造人才政策生态体系
“落了户、买了房,更安了心,这样也就能心无旁骛地在青岛找工作了。”今年从哈尔滨医科大学毕业的研究生石鑫林,在确定工作单位之前,就已经通过“青岛人才”微信号成功落户,成为一名“新青岛人”,不仅如此,他还成功申请到10万元的研究生人才一次性安家费。
“第一次提交落户信息时,我填错了一项时间信息,后台审核失败后,很快就给我反馈了需要改正的信息,从提交材料、填写表格到落户申请成功受批,大概不到一个小时。”石鑫林告诉记者,流畅的落户过程让他对青岛这座城市的好感倍增。
“不仅从高校毕业生放宽至在校大学生,青岛市‘先落户后就业’的政策门槛还在全国率先将海外留学的毕业学年大学生纳入在青落户范围,已落户的大学生可享受青岛市购房政策,符合条件的可申请人才公寓,实现学历人才落户‘秒批’,提高人才来青的获得感。”市人社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截至7月底,青岛已经为5.2万名高校毕业生发放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安家费、住房补贴、小微企业就业补贴资金3.05亿元。
不仅在落户政策上实现最大限度的高效便捷,青岛市还推行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打包办”,在全省率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流程进行简化,取消毕业生就业协议书鉴证、调整改派等手续,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一站式”办理。同时,打破人才户籍地存档限制,对有在青就业意向,暂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派遣期内外地生源高校毕业生,由市、区(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提供档案免费保管服务,并纳入青岛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服务范围,提供岗位推荐、就业指导服务,以开放的姿态助力青年人才聚青发展。
“针对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取消了现场招聘会的情况,我们联合智联招聘搭建青岛市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平台,国企专场、‘雁归故里’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等多场专题网络招聘会累计吸引了7240家企业发布招聘信息,提供就业岗位7.6万个,实现了4.4万名毕业生参与在线求职,投递简历27.1万人次。”人社部门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今年前7个月,全市引进聚集各类人才12.3万人。同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搭建青年实习实训公共服务平台,开发各类企事业单位实习实训岗位,为国内外高校、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在校生和毕业生以及各类在青创业者,来青就业见习、实习实训、创业实训提供岗位对接服务,实现人岗精准匹配。
“当下的青岛正站在高速发展的风口,资源禀赋与国家战略的叠加,让这片青青之岛、创业之城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当然,整个城市的高速发展需要成千上万的人才与其一起成长。”刘传华表示,目前全市围绕人才引进、人才服务和鼓励人才创新的全流程,正打造一套创新型、集成型和配套型的人才政策生态体系。“所有政策的核心,是为人才提供绽放光彩的广阔舞台,要成全、成就人才和青岛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