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文创  青岛  建筑  /峰会/  文化产业  2022  2023  /佟涛/

千年古村吐峪沟重焕光彩

本报实习记者  王思超 文/图

有着1700年历史的吐峪沟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里的老房子在新疆极具特色,被称为“生土建筑博物馆”。9月9日,记者跟随中央宣传部会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的“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大型集中采访活动采访团走进鄯善县吐峪沟乡吐峪沟景区,探访吐峪沟乡通过发展旅游让本地村民吃上“旅游饭”的事迹。

古村落亟待修复

吐峪沟村位于鄯善县吐峪沟乡,与吐峪沟乡文旅小镇、吐峪沟大峡谷、吐峪沟千佛洞等构成了吐峪沟景区。

吐峪沟村干旱少雨,当地村民因地制宜,利用当地黄黏土、砖木建设房屋、院落,久而久之形成了现今的吐峪沟村。2005年以来,吐峪沟村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国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鄯善县城乡住房与建设局城乡建设服务中心主任纪翔说,吐峪沟村依山而建,其内房屋冬暖夏凉,宜居宜住,还借鉴了中原地区四合院房屋的建筑特色,形成了“户户相连、家家相通”的建筑结构。现存最早的房屋有700多年历史。

据讲解员介绍,吐峪沟村建筑具有鲜明特色,有一定地位的家庭在入户门的设计上,采用了“门当”和“户对”的中原文化元素,即在门的下侧横木外,设置了突出圆柱形木头,为“门当”;在门梁外有两处凸起的木头装饰,称“户对”。

8年多前,吐峪沟村内的78座房屋及大院成为危房,严重危及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古村落保护被提上日程。随后,鄯善县人民政府编制保护与发展规划和修缮导则,提出了“一屋一设计”方案,对古村落每家每户进行修缮。

古村落获新生

3年前,古村落村民全部搬迁至距村1.5公里的富民安居房。2023年,吐鲁番市和鄯善县积极申请中央项目资金,投资6800万元对村落实施传统村落保护修缮工程。

“两年多来,修缮工程沿用传统工艺,对78户房屋庭院进行维修加固,不仅让这些生土结构的民居保留了古朴韵味,还体现了多元文化交融。”纪翔说。

吐峪沟村村民阿卜杜外力·拜科目说:“我们的房屋从外观看一点都没有变,但是换上了新木头,房屋结构更加结实了。我没有花一分钱。我非常喜欢现在的房子。随着游客增多,我准备开一家干果店。”

近年来,吐峪沟村旅游越来越火,连外地的网红主播也来到这里。“我两个月来,每天直播四五个小时,主要是通过直播帮商户带货,现在月入平均5000元。”玛依拉·买买提说。

村民吃上“旅游饭”

“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口袋越来越鼓了。”本村村民排日迪古丽·阿不来说。3年前,排日迪古丽·阿不来经常组织村民出去打工,主要工作是帮人收葡萄、摘瓜果、拾棉花。得知村里的房子都修复了,她将自家临街门廊打造成了干果摊位。“现在月收入两三万元。”排日迪古丽·阿不来满意地说。

距离吐峪沟村约2公里的吐峪沟乡文旅小镇也被吐峪沟村旅游带火了。如今的旅游小镇成了非遗文创街区,汇集了20多家商户,经营陶艺、烙画、剪纸、桑皮纸、乐器等。

克然木·热扎克把烙画工作室从家中搬进了吐峪沟乡文旅小镇,游客多时一天可以收入2000多元。刚刚从新疆艺术学院毕业的夏提古丽·热合曼在文旅小镇雕刻木板画,游客也颇为喜欢。夏提古丽·热合曼说:“我有一些美术基础,想让我的艺术品被更多游客接受。”

鄯善县文博院(博物馆)副院长(副馆长)柴宾说,今年5月1日景区全面对外开放,当地居民有序回迁,增加了烟火气,留住了乡情、乡愁、乡思,游客数量快速增长。今年1月至8月,吐峪沟景区接待游客达42万人次,同比增长78%,实现旅游收入1801万元,同比增加261%,引入各类经营主体75家,古村落村民年人均收入达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