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味、烟火气、科技感……“五一”文旅消费活力澎湃
这个“五一”假期,你因为什么奔赴一座城?答案或许是一场绚丽浪漫的烟花秀、一道让人垂涎的地方美食、一项沉浸式的非遗体验,亦或是一场国风与时尚的激情碰撞。
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5年“五一”假期全国国内出游达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802.69亿元,同比增长8.0%。从人潮涌动的热门景区到静水深流的县域小城,从传统民俗的焕新演绎到国际游客的深度体验,这个“五一”假期,全国文旅消费活力澎湃,文旅市场呈现多元共生、多点开花的繁荣景象。
当科技与艺术相遇,天空便成了画布。“五一”假期,“一起去湖南浏阳看烟花”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词。“七彩祥云”“怦然心动”“星际之门”……无人机编队与多彩烟花同框共舞,将夜空渲染为流动的诗篇。这场视觉盛宴,不仅吸引了数万市民游客驻足观看,更催热周边餐饮、住宿等消费,进一步点亮城市新“夜”态。
无独有偶,在广西梧州,骑楼城以“花”为媒,打造沉浸式美学空间,网友纷纷赞叹“花海氛围感拉满”。大型花朵装置与岭南骑楼相映成趣,游客身着汉服穿梭其间,仿佛置身古典与现代交织的梦境。火热的线下“打卡”场面,也再次体现了创意设计对文旅消费的强劲拉动力。
5月3日,游客在三亚椰梦长廊欣赏美丽晚霞。受访者供图
视线转到海南三亚,碧海蓝天间,潜水、冲浪等海上项目让游客尽享“踏浪飞驰”的激情,落日余晖下的海鲜盛宴和渔家风情,成为“蓝色经济”的生动注脚。“玩了一天海上项目,再躺在沙滩上看晚霞,这才是假期的浪漫!”来自安徽的游客叶女士感叹。
“背诵经典免门票”“非遗打铁花表演”“手工扎染体验”……这个假期,传统文化以更年轻的方式走向大众。国风国潮深度赋能文旅发展,为游客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体验。
云南大理的古巷中,非遗扎染技艺体验工坊前排起长队;山西临汾隰县的小西天内,游客在千年彩塑前久久凝神驻足;在四川成都,川剧变脸引得众人喝彩,不少游客争相体验戏服穿戴……全国各地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文化共鸣,通过“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打造出一批兼具品质与流量的文旅产品。
还有许多游客选择“逆向而行”,奔赴县域乡村寻找“诗与远方”。浙江安吉的竹海中,游客漫步翠绿之间,聆听风吹竹叶的私语;广西北海的涠洲岛上,参与赶海活动,体验岛民日常生活,成为游客放松身心的惬意选择。县域旅游正以“低密度、深体验”的特质,成为假日经济的新引擎。
随着免签政策持续优化、“即买即退”等便利措施的推广,“中国游+中国购”并驾齐驱,持续升温。这个“五一”,入境游客除了“吃吃吃”,还要带着“扫货清单”快乐“买买买”,“来华扫货”“老外拖着行李箱来采购”等话题持续火爆。
5月3日,外国游客在北京天坛公园合影。(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广西龙脊梯田的“开耕节”上,外国游客同当地村民一道,卷起裤脚、踏入水田,在欢声笑语中弯腰摸鱼;在北京故宫,不少外国游客选择换上汉服,头戴精美发饰,沉浸式地穿行于红墙金瓦之间……从“打卡式观光”到“沉浸式生活”,中国正以文化厚度与创新活力,书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全球叙事。
“这个‘五一’假期,出游人次和旅游花费增长的同时,旅游消费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大家在行程中领略自然之美、文化之美,消费也更加活跃了。”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当旅程中小而确切的幸福越来越多,文化体验的获得感越来越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市场基础将会更加厚实而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