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推动用数字化技术让非遗故事鲜活传承
中新网吉林12月2日电 (记者 石洪宇)“延展新视域——满族说部数字化创意展”2日在吉林市落下帷幕,为期三天的展览吸引数千名游客观展。
该活动由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吉林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协办。主办方介绍,这是吉林省在非遗领域首次利用AI在内的数字化手段,对濒临灭绝的非遗技艺进行“抢救”保护、传承。
满族说部是满族及北方先民传袭的一种民间文学,满语称“乌勒本”。其涉及生产生活景观、民俗现象、萨满教祭祀仪式、天文地理等知识,被誉为北方诸民族的“百科全书”。2006年满族说部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吉林市博物馆,《鳇鱼贡》《萨哈连船王》等故事的图片、视频、文创作品以及互动装置引来很多游客。尤其是故事中的“英雄”形象,吸引大量孩子关注。“没想到北方有这么多传奇的故事。”来自江苏的柳彦女士带着女儿在一幅“天宫”图片前看得入神,画面上有松柏、云朵,以及大量建筑相连。
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馆员闫石介绍,这幅“天宫”以满族说部丛书中的场景作为数据,最终由AI技术生成而来。
闫石介绍,满族说部是口头形式产生的,讲唱内容全凭记忆,随着传承人年纪渐大且陆续离世,传承和保护面临很多困难。此前,在各方努力下,吉林省已完成总计54部,约2200万字的巨著。
数字化浪潮为非遗传承带来新契机。吉林艺术学院组建了由专家、教师、学生组成的技术团队,与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合作。教师高冬萌介绍,团队从满族说部文献中提取了场景、情节、人物等关键信息,历经生成、甄别、审核确认,最终让深埋在书籍字里行间的人物、场景、情节、感受和情感鲜活起来。
闫石认为,AI等数字化技术在保护非遗的民间文学中作用突出,未来还将推进相关项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