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聚焦黄河地名文化 山东三市联合发出倡议
原标题:精准聚焦黄河地名文化,山东三市联合发出倡议
“五一”期间,山东上演了一场黄河盛宴,百余场黄河大集在各市集中亮相,“黄河大集”成为山东文旅热词,网友纷纷表示:“根本逛不够!”
火爆的场景,同样引发了人们对黄河文化的冷思考:如何在黄河这一大IP中找到符合各地特色的小IP,让黄河文化呈现“百花齐放”的“两创”格局?作为中华文化底蕴重要载体的地名文化,无疑是答案之一。
作为黄河流经的最后一个省份,山东沿黄的淄博、东营、滨州三市民政部门为了进一步挖掘和弘扬黄河文化,打造具有三市地域特色的黄河地名文化品牌,共同向各级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地名文化爱好者及社会各界群众发出了一份倡议,希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地名文化,并用五种角色作为行动的“方法论”。
第一种角色:政策法规“讲解员”。
黄河作为母亲河,流经了众多地方,孕育了众多文化,在地名上也存在着擅自命名、一地多名、用字不准、大洋怪重等不规范问题。为此,三市民政部门倡议,各级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地名文化爱好者及社会各界群众应积极开展黄河地名政策法规宣传普及工作,结合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和重要时间节点,通过主题宣讲、知识普及、媒体宣传等形式,多角度宣传地名政策法规,讲清黄河地名的来历、含义、沿革等知识,不断增强各级各类人员的政策法规意识和依法使用标准地名的思想自觉。
第二种角色:信息供给“服务员”。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信息的传播,而信息传播既要有传播者,又要有传播途径。三市民政部门提出,一是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坚持不懈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法治思维和文化素养,扎实掌握黄河文化的精髓和脉络;二是要创新传播方式,创新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管理服务模式,为城乡广大人民群众出行、交往提供便捷高效的地名信息服务,让广大人民群众深入了解黄河历史和黄河地名文化,坚持用以人民为中心的目标导向,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传承弘扬保护优秀地名文化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种角色:乡村地名“管理员”。
近日,西安大唐不夜城景区的“盛唐密盒”通过“演艺+互动”的形式,让现场观众既能体验“拆盲盒”的乐趣,同时还能了解历史人物及盛唐文化,沉浸式感受大唐名人魅力。对文化“两创”而言,参与感是传播弘扬传统文化的关键。对此,三市民政部门倡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沿黄乡村地名命名管理,引导各村(居)立足自身实际,做好黄河文化元素挖掘和地名标志设置,积极培育乡村地名工作亮点和地名文化品质生长点,建立市、区县两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促进优秀地名文化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持续提升地名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的能力水平,推动黄河地名文化在广大乡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第四种角色:地名标志“巡视员”。
行百里者半九十,好的政策要发挥最大作用,贯彻始终是关键。为此,三市民政部门倡议各界群众,积极参与沿黄地区地名标志巡视检查,及时发现使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第一时间通报地名行政主管部门,督促责任单位认真做好地名标志例行保洁养护,始终做到无丢失、无锈蚀、无损坏、无遮盖、无移动,完好率保持在100%,切实把地名标志维护管理工作提高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平上来。
第五种角色:文化传承“引导员”。
方向对了,努力才有意义,路再远也会到达。文化的传承,要有正确的引导,三市民政部门为了当好文化传承“引导员”,要求自身积极参加标准地名使用情况监督检查,深度挖掘黄河地名的历史、文化和情感价值,引导全社会不断增进对地名文化的情感认同,助力打造“地名+黄河文化”品牌。带头参加“干部学条例·全员讲地名”和《地名管理条例》进机关、进基层、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系列活动,用高质量地名文化服务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黄河地名管理和黄河地名文化建设持续走深走实。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振兴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