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9元6天5晚藏陷阱 旅游业不合理低价游苗头再显
原标题:别让不合理低价游给旅游复苏“添堵”
旅游业回暖,不合理低价游苗头再显。业内人士指出,打低价牌是旅行社吸引客流的惯常手段,根治这一乱象,需要推动旅游产业链及服务升级。
“差一点就上当了!但价格确实很诱人。”2月20日,重庆沙坪坝区市民许女士说起几天前的经历,还心有余悸。
去年退休的许女士一直想去云南旅游。春节假期,看到旅游市场如此火红,她决定在节后错峰去云南。“浏览了几天,发现有款产品很吸引人,6天5晚的行程,报团费只需要499元。”但到了旅行社她才了解到,所谓的低价游只是噱头,承诺的服务不兑现,景点变成购物店,游客怨声载道。
好不容易迎来的旅游市场复苏局面,为何偏有人来“添堵”?记者注意到,近年来,虽然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多次重拳打击不合理低价游,但此类现象仍屡禁不止。如今,随着旅游业回暖,苗头再显,如何规范治理引发关注。
一个景点搭配5个购物点
许女士告诉记者,这家旅行社宣传说,499元的云南游包括大理、丽江、西双版纳等多个知名目的地,甚至还表示包含往返机票,住宿酒店在四星级以上。
原本许女士准备去报名,但到了旅行社才发现,这里仅是一个街边小门店,里面还有两名游客在与工作人员争吵。许女士了解到,这两名游客也是之前报了云南游旅行团,回来后感觉上当受骗了,要求退钱。
其中一名游客告诉许女士:“这个团处处都是坑,景点变成购物店,而且全是环境极差的小店。如果不买东西,导游就会甩脸色,甚至让司机故意拖延开车时间。”听说这个情况后,许女士赶紧打消了报团的念头。
“不购物,不给房间!”近日,一段“购物团消费不达标不给房间卡”的视频引发关注。视频中,一名老人和另一名女子发生争执,称对方强制购物。据了解,这是发生在广西桂林市某酒店前台的一幕,老人是游客,女子为当地的一名导游。老人所参加的旅游团由海南出发,团费为398元,行程7天6晚。随后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做出官方回应:经初步核查,涉事旅行社、导游涉嫌不合理低价游和强迫或变相强迫购物,已被立案调查。
家住重庆渝中区的彭先生告诉记者,去年暑假他也遇到了低价游踩坑问题。“报名前声称是‘0元游’,到了后旅行社不仅安排了购物点,还规定了消费门槛。”
“一个景点搭配了5个购物点,导游直接提出必须在每个购物点消费达到多少才能去往下一个景点。”彭先生说,一趟旅游回来,买了一堆残次品,揣了一肚子气,完全没有体验到旅游的乐趣。
低价游产品大多来自非正规旅行社
“不合理低价游一直存在,背后的成因很复杂。”重庆某旅行社市场部主管张宗军说,涉及旅游行业的矛盾、投诉和违规,其中八成都是因为低价。
“打低价牌是旅行社吸引客流的惯常手段。”张宗军分析道,旅行社常分为组团社和地接社两种。组团社负责揽客,按照“人头数”赚钱,地接社负责接待,让游客多购物赚提成是很多地接社的利润来源之一。
从事重庆市内游带团工作的一名导游指出,市场消费者的需求促成了不合理低价游产品的出现。“对于游客而言,当然是越便宜越好,经营者就是抓住了这种贪图便宜的心理,先吸引游客入团,再通过欺骗、强制游客购物等手段非法获利。”
张宗军还提及,业内时不时掀起的价格战也是成因之一。“尽管很多从业者深知,打价格战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两败俱伤,但谁又愿意将客源拱手送人呢?”
“不过,正规旅行社肯定不会推低价游产品,毕竟这是自损形象、自毁品牌的做法。”有从业者如是说。记者了解到,大多数不合理低价游产品来自于非正规旅行社,甚至还有一些未取得旅行社营业执照跨界而来的企业,它们往往隐藏在行业相关部门的监管盲区。
推动旅游产业链及服务升级
去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加强行业监管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及:对部分地区不合理低价游、未经许可经营旅行社业务、导游强迫或变相强迫购物等违法违规现象加强行业监管,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记者关注到,这只是近几年针对不合理低价游乱象出台的治理文件之一,但是重拳打击之下,这一乱象为何仍屡禁不止?
重庆市旅游协会相关负责人指出,一方面,一些旅行社和导游受利益驱使不惜铤而走险;另一方面,因为不合理低价游利益主体多、链条长、监管分散,难以全覆盖。
“我们业内把治理低价游称作‘打地鼠’,这边打击下去,那边又冒出头。”曾在多家旅行社供职过的袁鑫这样形容道。
张宗军谈道,要根治不合理低价游,必须推动旅游产业链及服务升级,把组团社作为源头,实行首接责任制,调整组团社靠报团人数和地接社靠游客消费的经营模式。两者责任共担,一旦发生违法违规行为,接受同等力度惩罚,从源头遏制乱象频现。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根治不合理低价游,首先,推动更多旅行社和旅行商品牌化,让旅游市场拥有更多诚信商家,达到良币驱逐劣币的效果。其次,建立一套有效、及时的司法救助和行政救助体系,让游客在旅游过程当中,即时即刻能够发现陷阱和隐患,及时获得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帮助,斩断不合理低价游利益链。
本报记者 黄仕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