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文创  青岛  2022  建筑  2023  /峰会/  文化产业  /佟涛/

一座古城的新潮模样

一座古城的新潮模样

图①:“平遥瓦当”系列文创产品。肖旭摄

图②:平遥古城。梁生仁摄

图③:《又见平遥》剧照。资料图片

  核心阅读

  到数字博物馆了解古城历史、试穿还原自历史文物的传统服饰、把瓦当图案的冰箱贴带回家、看一场沉浸式情境体验剧……近年来,山西平遥不断探索用多种方式阐释历史文化,让更多人走进这里,感受这座古城历久弥新的魅力。

  躺在沙发上,如同坐在一艘时光飞船里。银河系、太阳系、地球在身边掠过,星光闪烁。此时,画面突然倒转,场景飞速来到平遥古城,耳畔传出晋商商队的驼铃声……

  这是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数字博物馆的“光阴流逝”板块。这个空间里没有屏幕,而是用声光电打造出一个体验环境。在这里,平遥的历史和文化以一种新鲜的方式,浸染着观者心田。

  还原传统服饰

  历史走进生活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近年来,平遥不断探索用多种方式阐释历史文化,让更多人走进并了解这座古城。

  在古城长大的肖旭对这座城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打小喜欢收藏老物件,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4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肖旭参加了一个“国风集市”,在那里,一场传统服饰秀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觉得很震撼,没想到传统服饰受到这么多年轻人的喜爱、这么有市场。”肖旭久久不能平静,他感觉找到了自己前进的新方向。

  “我查文献资料,梳理各个时期的服饰的风格特点、历史背景、技艺样式。”功夫不负有心人,肖旭找到了自己的坐标:“平遥古城丰富的文化、文物资源里有不少反映生活的画作、雕塑,为何不借助传统服饰,将这些文物进行现代化展示?”

  下定决心后,肖旭做了一件没人做过的事——还原平遥古城中文物泥塑的传统服饰。有的泥塑衣服纹路看不清怎么办?他查阅相关学术文章,专门到北京请教相关专家;多数泥塑因年代久远,掉漆发灰,本来的颜色不清晰怎么办?学过国画的他通过不同侧面进行还原,“只要有小块地方尚有颜色,通过色度还原就能掌握当时的着色。”肖旭说。

  2020年,成功复原20件传统服饰的肖旭,请来了短视频平台的主播,让她们穿上这些服饰,在平遥古城的大街上进行了一场走秀,吸引许多人驻足。看着几百年前的服饰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肖旭感到十分欣慰。如今,他还开拓了传统服饰旅拍,很多爱好者慕名而来,将古城的传统文化“穿在身上”,并发布到新媒体平台上。“希望人们看到这些传统服饰,就能想到平遥古城。”肖旭说。

  制作瓦当文创

  文物融入时尚

  平遥古城中拾六陶艺的90后“掌柜”赵凯很喜欢收藏瓦当——这种古人在门头、瓦片上“标配”的装饰品。说起来,赵凯第一次接触瓦当,要追溯到小学二年级。有一次,他在树林里和小伙伴们玩耍,突然发现地上有一块手掌大的瓦片,另一面还雕刻着一个“狮子头”。那次“相遇”,让赵凯喜欢上了瓦当,从那时起,他开始收藏瓦当,现在他已经收集了2000多片。

  空闲时,赵凯常常端详、擦拭他收藏的这些瓦当,“福禄寿喜”文字图案、“猫头滴水”的狮虎图案……赵凯觉得,自己在和它们“对话”。

  接触陶艺制作后,赵凯想到了把瓦当上的图案搬到自己的作品上。“我的瓦当全部是从古城及周边收集而来,这些物件体现着平遥的建筑文化、审美文化。”他想,如果把这些瓦当及图案做成现代的陶艺品、生活用品,不仅是一种原汁原味的文化体验,更是把平遥文物变“活”、变时尚的好办法。

  “冰箱贴的尺寸和瓦当很接近,形状上也能很好的还原瓦当图案。”为此,他专门注册了一个商标“平窑”,专门制作“平遥瓦当”系列冰箱贴文创产品。

  在文物到文创的转化过程中,平遥有着年轻的血液。这些年轻人既对平遥文化有深刻的理解,也对时尚有自己的认知。

  设计专业出身的95后小伙李原镀,现在成了肖旭的徒弟,同样把对平遥文化的理解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从平遥县衙的砖墙上,我们提取出了波浪纹;从平遥票号的建筑上,提取出了钱币纹;从平遥古城墙上,提取出了龟背纹,我们将这些元素用在了传统服饰等文创产品上,把平遥文化传递给每一名游客。”李原镀说。

  创作情境体验剧

  传统对话现代

  一座城,一台戏。10年前,一部情境体验剧《又见平遥》,让更多人知道了平遥。截至2021年7月,《又见平遥》累计演出5993场,累计观演人数达402万人次,常年一票难求。

  “平遥人做的不是生意,是德行。”一句句掷地有声的台词,一个个震撼冲击的场景,让不少观众想再次走进剧场。“演出后,许多观众久久不愿离去。情境体验剧的现场感,加上文化内核的呈现,才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平遥县印象文化发展旅游公司董事长康青峰说。

  《又见平遥》是一部关于传承的故事,将晋商文化、票号文化、镖局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家国天下的传统价值观等汇集在一起。康青峰说:“这部剧带着观众穿越回百年前的平遥,体会晋商的诚、信、义和当地人的仁德、仗义等地域文化内核。”

  剧名为何叫“又见”?康青峰说,这两个字合起来是一个“观”字,“观”有洞察、体悟的意思,“观众和演出融为一体,跟随剧情的发展,行走在不同的场景中,既是观看者,又是亲历者。”

  这种互动性与体验性,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为平遥带来了更响亮的名气,也把《又见平遥》打造成“平遥文化”旗下最火的子IP,同时还成为周边7家民宿酒店、明清商业街的“孵化器”。“文化产业的发展又激励我们,更好地投入发掘和保护平遥文化中去。”平遥县旅游运营公司副总经理赵伟说。

  “沉浸式”体验仍在继续。晋中市副市长梁艳萍最近带队考察,推动更深程度的沉浸式旅游体验在平遥进一步落地。“下一步,我们正积极探索在古城中划出专门区域,让每个游客不仅能像《又见平遥》那样深入其中观看,更能成为实景沉浸式剧本推理游戏的扮演者,深度体验明清古城生活,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文化魅力,让旅游成为文化的‘形’和‘体’,让文化塑造起旅游的‘灵’和‘魂’,不断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梁艳萍说。

  “平遥是世界的平遥。今年,我们又进一步编制平遥古城保护提升规划、保护古城文物整体风貌,推动推光漆器、平遥牛肉、古城陈醋的立法保护与文化产业建设,持续开发非遗研学产品。”晋中市委宣传部部长王兵介绍:“在这座古城里,不仅有摄影展、电影展等时尚元素,也有文物、文化在各个角落的用心展示。游客来到这里,既是一次旅游体验,更是一次全身心的文化感悟。”(本报记者 乔栋)

  《人民日报》(2022年03月31日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