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文创  青岛  2022  建筑  2023  /峰会/  文化产业  /佟涛/

虚拟人物走进大众视野 商业化须有正确价值观

最近,江苏卫视热播的国产原创动漫形象舞台竞技节目《2060》再次引发人们对虚拟人物的关注。一段时间以来,受益于技术的发展和元宇宙概念的加持,虚拟人物展现出勃勃生机。特别是在泛娱乐场景下,一些虚拟人物正在打破特定圈层走进大众视野。

从登上2021央视春晚舞台的虚拟歌手“洛天依”到前不久入驻抖音的虚拟网红“柳夜熙”,他们有的开演唱会,有的直播带货,有的成为品牌代言人,活跃在各大商业领域——不仅吸粉,更会吸金。一项研究数据显示,当前虚拟数字人市场规模已超2000亿元。

在商业利益驱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资本纷纷尝试打造虚拟人物。不过,行业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低质量、同质化等问题。虚拟人物需内外兼修。只有为虚拟人物注入独特的文化内涵,才能赋予他们强大的生命力。

虚拟人物不只是技术的产物,更是文化的产物。文化创新不能离开其所生成的深厚民族文化土壤。在《2060》节目里,虚拟人物“孟姜”虽然带着国人熟知的故事与文化登场,但是蓝色的眼睛、灰白色的头发却受到观众质疑,被认为存在较为明显的模仿痕迹。我国虚拟人物形象起步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日美动漫风格的影响,随着深入发展,已经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表现出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在打造虚拟人物时,需要坚定文化自信,从国粹中汲取灵感与创意。从这个角度看,在抖音上一夜爆红的“柳夜熙”称得上国风之美的代言人。无论是古风汉服的造型还是立足本土文化的故事情节,都充分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虚拟人物不仅要美丽,更要独特。在一些作品中,个别虚拟人物造型雷同,缺乏特色,甚至出现“撞脸”的情况,引发网友吐槽。这些问题反映出国产动漫想象力的匮乏,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加强原创内容的重要性。成功的形象一旦产生很容易被复制,互相抄袭模仿最终将破坏整个行业的生态。因此,打造虚拟人物一定要坚守原创意识,通过独特的外形、鲜明的人设、精彩的故事,让虚拟人物走出属于自己的成名之路。

虚拟人物的商业化,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虚拟人物虽然是“虚”的,但也要与真人偶像一样承担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虚拟人物走红后,要面临来自粉丝、公众以及法律的现实约束。对于运营者而言,需要认识虚拟偶像价值背后的风险,只有尊重国家政策、公序良俗,在与粉丝的良性互动中构建深度情感连接,才能让虚拟偶像永不“崩塌”。

虚拟人物还有很多想象空间,也需要更多时间去完善。《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积极推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深耕内容制作;推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节目,打造更多品牌;推动虚拟主播、动画手语广泛应用于新闻播报、天气预报、综艺科教等节目……”在一系列政策引导下,虚拟人物将迎来发展机遇期。我们期待,虚拟人物及其相关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们也期待,虚拟人物中涌现出更多“明星”,让他们讲好中国故事,向社会传播更多正能量。(姜天骄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