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文创  青岛  2022  建筑  2023  /峰会/  文化产业  /佟涛/

跟着非遗看海南 | 黎族钻木取火技艺:燧火化腥臊 文脉传古今

火,源于自然,人们取用于生活。烹制三餐、寒冬取暖、黑夜照明……人类文明与火紧密相连。相传,远古时期,燧人氏仿鸹鸟钻木取火,从此人类告别茹毛饮血的时代。

如今,在海南保亭地区,仍有族群保留钻木取火这项远古技艺,用两根鹧鸪木,在火光中传承希望。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报道 苏靓 李昊

刀耕火种的民族

深秋,云雾朦胧,细雨斜风,保亭的山水若隐若现。

在保亭什岭镇界二村的小道上,有一个瘦弱的男人,佝偻着背,穿着玄色红锦织纹的黎族服饰,肩后挑着一个竹篓。男人走得慢,身后的竹篓跟着轻轻晃动,竹篓快滑落时,他用手轻托住。他偶尔跟身旁的后辈搭话,多数时候总是沉默。

走到林间,男人蹲下身,从背篓中一一取出物件,弯刀、木棒、甘蔗和一个黑色袋子,仔细在地上摆放整齐。轻轻整顿衣尾后,他张开双手高举过头,仰面朝天,神情肃穆庄严,嘴里念念有词仿佛在祈祷上苍完成某种仪式。

喊完祝祷词后,男人坐在地上,取出两根木棒。他双脚固定其中一根布满凹槽的木棒,用另一根光滑的木棒立于其上,反复摩擦。约莫一分多钟,就有一丝白烟袅袅升起,黑色的木屑从凹槽中掉落,男人小心翼翼捧起装着黑粉末的叶子,这才打开了竹篓的黑袋子。

黑袋子里装着晒干的椰衣。男人取出后,将现磨的黑粉末倒在椰衣上,用布满皱纹、饱经沧桑的双手合起椰衣,撅起嘴,虔诚地吹着。片刻,点点火苗从椰衣里窜出,迅速点燃。看到火光亮起,男人眼里一亮,终于笑了。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男人,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黎族钻木取火技艺传承人王照良。

钻木取火的技艺,渊源已久。《韩非子·五蠹》云:“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钻燧取火,号曰燧人氏”。记载里面提到的取火方式,就是钻木取火这项古老的技艺。

长期以来,黎族人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王照良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年与家人生活在山上的情景。从9岁开始,王照良跟随父亲守护山兰园,钻木取火是他生活不可或缺的技能。

下雨被困山上,钻木取火以取暖;野鸟野兽来袭,点火驱赶;饥饿困顿时,点上火把烤地瓜、甘蔗、烤鱼。“火,是好事!”王照良不善言辞,提起刀耕火种的生活,他试图向我们表达,熊熊燃烧的火代表黎族人对生活的热爱与亘古的希望。

“以前,我们住在深山老林,几乎与世隔绝。小时候,我们这里没有火柴,只能钻木取火。现在就算带火柴进山,也会因为受潮无法点火。”王照良告诉记者,他跟着父亲钻木取火学习生活技能,这项技艺看着简单,实则考验技巧、力气,他反复学习多年,直到12岁才能独立生火。

“我们崇拜火神,火是光明,是太阳,是生命。”相比于王照良,弟弟王照方对钻木取火生活的记忆已经模糊,但对火的热爱仍是刻骨铭心。

“老祖宗的不能丢,人永远不能忘记自己从哪里来。我们黎族人,从山里来,火里讨生活,这个技艺要传承下去。”王照方说道。

最快2分钟取火 有3种方式

由于古时技术落后,钻木取火失败率较高,成功与否要看“运气”。因此,黎族人将火视为上天的恩赐,在生火前,王照良都会高喊祝祷词:“天空啊!今天我要钻木取火了,给我火吧!”

钻木取火的工具主要就是鹧鸪麻制成的钻杆和钻板。钻板上,挖了一排圆形小孔,每个孔下有一个小槽,用于收集鹧鸪麻摩擦掉落的木屑和黑色粉末;钻杆则是手指般粗细的鹧鸪木枝。

“鹧鸪麻的木芯类似蜡烛的芯绒,着火点较低。”王照方介绍,钻木要选择晒干的鹧鸪木,最少要晒一个月以上,最好晒半年,木质不能太软也不能太硬。钻木取火主要分三种,分别是手钻法、弓钻法、绳钻法。

王照良向我们演示了钻木取火的全过程:先用双脚踏住钻火板,将钻杆插入钻板的小孔内,双手搓动钻火棒。“看起来简单,但木头摩擦要听见唰唰的声音,就代表方法对了,如果是听到吱吱的声音,大概率就要失败。”王照良一边钻木,一边解释道。

片刻,肉眼可见两根木棒之间产生了缕缕白烟,一阵焦味弥漫在空气间。随后,王照良随手摘下一片叶子,将钻板槽里的用于引燃的黑色木屑倒扣下来,倒在晒干的椰衣上,迅速捧起放在嘴边吹风助燃。

“整个过程如果顺利,最快要2分钟,如果慢的话,大概是5分钟。”王照良说,能取火的木屑,粗细在味精和面粉之间。吹风助燃也有要求,要尽量撅起嘴,比较顺利取火。

传统手钻法对手劲力气要求较高,王照良仍清晰地记得,小时候力气小根本无法转动木棒起火,即使经验老道的父亲也需要他帮忙钻木“接力”。相比于手钻法,改良后的弓钻法、绳钻法相对省力。

王照良带领两个黎族阿哥王僻、黄阿冰,向我展示了弓钻法。一个长约15cm的木制小弓,弓弦是柔软的棉绳,用弓弦缠绕着鹧鸪木,两个人同时拉动钻杆在钻板上来回摩擦,很快便冒出白烟。王照良说:“使用弓钻法,即使鹧鸪木受潮,也能在1分钟左右取火成功。”

接力传承延续希望

林间取火时,天空飘着绵绵细雨。王照良用钻木取火点燃木枝,顿时,一股暖意传来。王照良把竹篓里的红薯、甘蔗丢进火里。林间静谧,大家围着篝火,偶能听到木头燃烧的噼里啪啦声响,不一会儿,烤红薯的香气袭来,萦绕在周围。

“小时候,我们就这样,烧火烤红薯,感觉特别幸福。”王照良分享了一个童年趣事。小时候,偶有感冒咳嗽,当年村里山高路远,不便就医,黎族人就生火烤甘蔗,烤制过后的甘蔗异常清甜,能润肺止咳。说时,有黎族阿哥从火里取出烤甘蔗,放在嘴里咬了一口后说,“真甜!”

“这不仅仅是一项技艺,也是生存技能。”王僻说,现在打火机已经十分普遍,但每回忆起儿时跟家人钻木取火烤地瓜时,他都会带孩子到山里露营,学习钻木取火。“一方面是希望孩子亲近大自然,同时也希望他学会这项技艺,传承我们的衣钵。”

王照良告诉我们,2015年,清华大学组织学生来保亭采风,学习野外生存技巧,每个学生都发放了一套工具,并没收了现代化设备。“火柴在山里受潮,只能使用钻木取火才能煮饭做菜,后来每个学生都学会了钻木取火。”王照良说道。

王照良直言,他不担心钻木取火的技艺断层。“我们村30户人,每个家庭都有人会这项技艺,年轻的传承人也不少。”2019年,王照方从哥哥手里接过传承“接力棒”,如今已经是省级传承人,还在村里组建“非遗团队”,呼吁大家学习钻木取火和树皮衣制作。

“我们去过北京、福建和省内很多地方演出,还开设培训班。”王照方告诉我们,团队共有22人,都是自愿前来学习。2013年,得知海南大学的专家有意愿著书记载钻木取火技艺,非遗团队的传承人和学员都倾囊相授,介绍、演示技艺相关内容,希望改变历来口口相传的方式,以文脉让这项远古技艺延绵不息。

“这项技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文化宝藏,不能丢。”王照方说,文化技艺是一个民族传承的精神力量,是人类文明演变的重要见证,希望更多年轻人能掌握这项技能,对民族文化有认同感、获得感。

“未来,我希望能走进校园,向孩子们展示这项技艺。”提及未来的传承,王照方满心期许,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