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里的黄河故事(新语·让好声音成为最强音)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用音乐讲好中国故事,唱出最美的中国声音,让这些历久弥新的旋律在耳畔长久回荡
黄河流域,是华夏先祖繁衍生息的摇篮。翻开厚重的历史画卷,黄河流域曾出现众多的音乐体裁和经典曲目,记录着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如《诗经》的诗歌唱诵,汉乐府歌谣、相和歌,唐代大曲,宋时的诸宫调与元杂剧,明清时期的鼓词弹唱以及梆子腔等,绝大部分是在黄河流域孕育形成的。
为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守好宝贵遗产,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我们在青海省推出了“2021黄河民歌集”活动,意在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活动注重文旅结合,以黄河沿线民歌文化为核心,将文旅成果转化为创新项目。通过举办惠民演出吸引群众和游客,扩大文化影响力,提升社会效益;演出形式新颖,现场有学者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带入式地引领观众听赏沿黄民歌,在享受音乐美的同时还获得了知识,也培养了观众群。参演者有民间歌手、职业歌手,还有音乐学院声乐专业的学生等,他们把原生民歌、改编民歌、编创民歌和创作歌曲献给观众,受到欢迎。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用音乐讲好黄河故事,让我们充分看到它的可持续性,也让我们踏寻民歌发展的历史足迹,从文化变迁的视角展望未来。在此过程中,我们希望民间、高校、政府形成联动机制,在政策和资金支持下,挖掘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资源,结合学术智慧和成果,将祖先留存下来的音乐文化转化为音乐艺术生产力,转化为教材,转化为可以听赏的活态呈现。接下来,我们还准备将演唱曲目细分为原生型、改编型、编创型、创作型4类,这项工程离不开作曲家们的广泛参与。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用音乐讲好中国故事,唱出最美的中国声音,让这些历久弥新的旋律在耳畔长久回荡。
(作者为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本报记者刘成友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1年09月07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