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文创  青岛  2022  建筑  2023  /峰会/  文化产业  /佟涛/

新能源车2年后迎大决战? 车企扎堆融资"囤粮"起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融资的频次和规模持续增长。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近十年来,新能源汽车品牌投融资事件共897起,披露投融资金额3841.1亿元。从融资规律上来看,2014年之前行业处于起步阶段;2015年进入高速发展期,投融资活动和资金额大幅增长;2018年达到顶峰;2019年,进入调整期。

2020年,新能源汽车凭借逐月增长的销量利好,叠加特斯拉效应带动,全球新能源股价狂飙,导致了新能源汽车企业投融资金额创新高,融资金额同比大涨159.4%至1292.1亿元,近十年来首次突破千亿元。

2021年至今,在百度与吉利披露联合造车,恒大大规模定向增发新股,以及小米、360官宣进军汽车行业后,新能源汽车行业再次达到前所未有的热度。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又发生了13起投融资事件,其中包括比亚迪、恒大汽车、零跑汽车、合创汽车、法拉第未来等知名品牌。

“2021年持续大规模的融资还将持续。”新浪财经专栏作家林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从产业预期还是当前市场来看,新能源汽车企业都还处于融资的黄金时代。他认为,现阶段融资毫无疑问能够实现融资额最大化,众多产业新贵决定进场造车,必然会推动头部新能源汽车企业估值或市值再创新高。

众多车企

打通多元化融资渠道

6月23日,小鹏汽车正式完成港交所上市聆讯,成为今年首个美国纽约、中国香港两地双重上市中概股。港股“智能电动车第一股”的头衔,有望花落小鹏汽车。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摩根大通、美林证券为本次IPO的联席保荐人,而这些投行曾在去年8月份帮助小鹏汽车完成赴美上市事宜。据了解,小鹏汽车此次融资规模最多为20亿美元。

记者查阅招股书显示,小鹏汽车2018年、2019年、2020年营收分别为970万元,23.212亿元、58.443亿元,2021年一季度,总收入为29.51亿元;此外,自2018年到2020年,小鹏汽车的净亏损分别为13.99亿元、36.92亿元、27.32亿元,2021年第一季度净亏损则为7.87亿元,较上一季度基本持平。

实际上,除小鹏汽车外,蔚来汽车、理想汽车也已接洽投行筹备回港上市事宜。据悉,蔚来汽车已联系瑞士信贷和摩根士丹利,将在香港发售总股本的5%。同时,蔚来还被传可能到A股上市。另一方面,理想汽车被曝正与高盛和瑞银合作,预计在第三季度完成在港上市,募资10亿美元至20亿美元。

何小鹏曾说,“创业团队一定要有‘乐观的悲观主义’心态,创业的过程中慢就是快”。如今来看,家底雄厚的对手们纷纷抢跑,小鹏也不得不加速。据记者观察,在小鹏回港的多方猜测中,为了继续向前,获取资金投入,成为业内公认的小鹏选择香港上市的核心原因。

新能源汽车牌桌上如今玩家众多,花样也百出。岚图就在用更丰富的玩法来招揽资本市场的青睐。近日,岚图汽车由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岚图汽车核心员工持股平台共同出资成立,其中核心员工持股占比高达10%以上。作为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运营。按照持股占比,岚图汽车核心员工持股占比超过2亿元。

事实上,核心员工持股占比10%以上,这在国企当中非常罕见,作为东风举全集团之力打造的高端电动品牌,岚图显然想走一条创新之路。

“这种级别的人才激励,毫无疑问会受到两个市场的强烈关注:一是高级人才市场中的顶级人才——在看到不一样的东风和岚图后,将会对岚图的发展和未来前景产生强烈兴趣;二是将引发资本市场的强烈关注。”林示认为,岚图这一举措已经表明了其在可预见的未来登陆资本市场将成为大概率事件,考虑到其已经证实引入了战略投资者,这一进程预计会缩短。

一边是岚图明示般的显露登陆资本市场的决心,另一边却是吉利汽车主动选择了终止科创板IPO。6月25日,“因公司经营决策和战略调整,经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吉利汽车决定撤回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的申请。”

吉利方面不忘补充,撤销申请也不会对集团造成影响,待有关条件成熟后,本公司将积极推进人民币股份发行之上市工作。与此同时,将为极氪汽车“探索不同的外部融资方案”。一进一退之间,表明吉利将从资本市场转战到私募市场,为极氪开拓新的融资渠道。

吉利控股集团CEO李东辉表示,极氪未来将寻求海外上市,目前的股权设计也为引入战略投资者保持了灵活性。据悉,极氪公司的注册地在英属开曼群岛。

2023年新能源车

或掀“大决战”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中国品牌市场份额逐年提高,关键零部件供给能力明显增强,我国赶上了换道超车的绝佳机遇期。除客观硬件条件之外,无论是特斯拉效应带来的全球新能源汽车企业融资向好,还是跨界大佬造车带来的资本流入,本质上是外界对于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阶段的重新认识。

目前,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约占轻型乘用车市场份额的3%左右。过去无数的事实证明,当一个“新物种”产品的市场渗透率达到3%时,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然而,一个扎心的事实是,就算为数不多的优秀国产新能源车企好不容易熬过量产关,紧接着也要面临新的残酷考验,即销量、营收、利润等硬性指标被严格检视。新一轮市场份额之争接踵而来。结果便是马太效应加剧,无论是融资还是市场份额,都向极少数头部玩家聚集,上演着“剩者为王”的戏码。

“智能电动汽车行业真正的竞争还没有开始,为此我们还需要筹集足够的资金为将来竞争打下基础。经验证明,以现在市场的资本能力,包容度以及人才支持,只有设置出符合实际的高标准目标,才有机会参与更高标准的竞争。”李斌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2023年将是第一场大决战。”有知名造车新势力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现在公司做的就是深挖洞广积粮。”上述负责人表示,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站在了新发展阶段的时间节点上。随着投资者受到高增长率吸引,资本会循环流入行业头部企业。弱者愈弱,强者恒强,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迎来深度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