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文创  青岛  2022  建筑  2023  /峰会/  文化产业  /佟涛/

全国非遗精品汇聚上海

  新华社上海6月12日电(记者孙丽萍)一块重达1.5吨的天然龙蛋石,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爱光和四位弟子手下幻化为陶渊明的桃源仙境。数千朵“石雕”桃花在山间盛放、落英缤纷。

  “这件耗时五年完成的青田石雕,刻画的是千百年来国人心目中桃花源式的理想生活。”在12日举行的“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上,来自浙江的非遗“匠人”张通为观众解读非遗艺术品。

  6月12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在主会场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及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金桥碧云美术馆、抱朴美术馆等五大展馆揭幕。此次邀请展将持续举办至7月11日。

  据悉,此次展览汇聚全国1200余位优秀非遗传承人创作的1500余件(套)精品。其中,既有展示建党百年来不同历史时期的传统工艺精品,也有展示当代传统工艺传承人创作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代表时代艺术高度的作品。

  从B站UP主“才疏学浅的才浅”创作的复刻三星堆黄金面具,到媲美国际顶级奢侈品大牌的国家级非遗——骨木镶嵌箱包;从几可乱真的大型“贝雕”九龙壁到唐三彩造型的“丝绸之路”……令人目不暇接的全国非遗精品,不仅折射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呈现出它日益鲜活的生命力。

  耗时8年完成的海派非遗巨作——朵云轩木版水印任伯年《群仙祝寿图》,以流光溢彩、富丽堂皇的画卷,描绘了46位仙人为西王母贺寿的宏大场景:骑牛的老子、天上的星君、人间的八仙,纷纷腾云驾雾赴宴……而琴筝和鸣、书画相酬的文人生活也蕴含其中。

  “这不仅是天上画卷,也是人间生活,它表达了人们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非遗传承人郑名川说,这幅非遗巨作涉及水印工序多达万余次,每一根线条中都蕴藏“匠心”。

  徽州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甘而可,耗时20余年“复兴”了从三国时期就已存在、却濒临失传的“犀皮漆”漆器工艺。经过数不胜数的“失败”、甚至浑身长满“漆疮”,他将绿松石、丹砂、珊瑚、黄金等“奇珍异宝”加入天然生漆,终于让漆瓶的表面焕发出如无尽涟漪般荡漾的金色斑纹……甘而可创作的漆器如今已被一些国际知名博物馆收藏。

  “非遗,不仅要恢复记忆,而且要传承创新,飞入寻常百姓家。”甘而可说,年轻一代如今用这种特殊的非遗艺术创作手镯、茶杯、储物盒、背包,俨然成为“时尚新宠”。

  同日在上海举办的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王晓峰说,我国传统工艺正呈现出发展振兴的新气象,未来将“着眼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推动传统工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不断开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