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心向党 自立自强——党领导下的科学家”主题展在国博开幕
5月24日,人们在观看百名科学家的入党志愿书。
连日来,国人悲痛于两位科学巨匠的离去,也深深感动于他们矢志不渝的科学探索精神和造福人民的理想信念。是什么让他们年过九旬仍躬身于稻田、不舍手术刀?记者走进24日开幕的“众心向党 自立自强——党领导下的科学家”主题展寻找答案。
主题展以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伟大指引为主线,以科学家精神内涵为框架,260余张文图表格,190件套科学家书信手稿和文献档案实物,11个多媒体影像,带我们穿越时间长河,走近180余位科学家投身科学救国、科技报国的历史瞬间。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兴、百废待举,党中央向海外留学生发出了“祖国需要你们”的号召。
“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我们!”展墙上,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在1950年牵头起草发表的《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一封公开信》,71年后读来,仍觉澎湃激昂。
回家!回家!“两弹元勋”邓稼先、钱学森、郭永怀、程开甲,气象学家叶笃正,“地学大师”涂光炽,微生物生化学家沈善炯、空气动力学家罗时钧,“中国核物理研究开拓者”赵忠尧……一批杰出科学家毅然回国,投身新中国各领域的开辟和建设中。此次首次展出的一张20世纪50年代归国留学生签字明信片,见证了这一共和国史上规模盛大的归国潮。
从第一颗原子弹在茫茫戈壁成功爆炸、《东方红》在太空中第一次奏响,到高铁、大飞机刷新“中国速度”,上九天、下五洋逐梦科技前沿……行走在展区内,移步换景便是时代的跨越。从科技救国、科教兴国到科技强国,始终不变的,是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以国家重大需要为己任的拳拳赤子心。
经过袁隆平院士的照片时,人们慢下脚步,驻足凝视。照片中,他站在海南的水稻基地,弯腰查看超级杂交稻“超优千号”。为让中国人牢牢端稳饭碗,这位老人和稻田打了一辈子交道。
“太行愚公”李保国,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每年进山“务农”超过200天,用尽一生把科技和富裕带给农民。李保国因病离世后,他的爱人、河北农业大学研究员郭素萍继续着他未竟的事业。“作为从事林业的研究人员,我要沿着李保国的足迹,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奋发作为、无私奉献,努力写好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郭素萍在主题展开幕式上说。
还有致力研究脊髓灰质炎防控、守护几代国人健康成长的“糖丸爷爷”顾方舟,为铸“天眼”燃尽一生的“时代楷模”南仁东,穿梭藏地采集4000万颗种子的科学家钟扬……他们心无旁骛,潜心科研,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也写在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里。
主题展中,有一块电子屏展示着一片宁静的星空,每一颗星都以一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陈景润星”“王选星”“袁隆平星”“吴孟超星”……因为有他们,祖国的科技星空,正是群星闪耀时。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怀进鹏说,“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抗疫精神……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有着各自的人格特质,却有着共同的精神内核,那就是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这些伟大精神汇聚成科技界众心向党的精神洪流,必将激励着亿万科技工作者在新征程上砥砺前行、再续辉煌。
行至展区尽头,只见一面红墙上悬挂着100位科学家的入党申请书,纸张深浅不一,新旧不同;细细看来,每一篇笔迹都工整优美、话语质朴真切——
“我回国近三年来受到党的教育,使我体会到党的伟大,党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目标的伟大,我愿为这一目标奋斗并忠诚于党的事业。”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这样写道。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清除了旧中国的污泥浊水,工农业发展了,许多过去靠进口的东西,现在自己能够生产了,这一切使共产党在自己的心目中威信大增,并深深感到党说话是算数的,是真心为人民的利益奋斗的。”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爆炸力学专家郑哲敏院士这样写道。
参观完展览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海星朔激动地对记者说:“信仰看似离我们很远,其实它就在这些演算纸、试剂瓶中,在老一辈科学家们日复一日的治学中。信仰的力量,让他们能够不顾一切地奉献一生。我们青年一代,不止感动,更要行动,投入到科技报国的浪潮中去!”
5月24日,人们在参观展出的月球土壤。
5月24日,人们在主题展上参观。
5月24日,人们在主题展上参观。
5月24日,西迁老科学家代表潘季在开幕式上致辞。
5月24日,归国科学家代表杨振宁在开幕式上视频寄语。
5月24日,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高校的青年学子代表在开幕式上联合向青年科技工作者发出倡议。
这是展出的首批国家中医医疗队全体队员签名的防护服(5月24日摄)。
这是展出的“天问一号”探测器模型(5月24日摄)。
这是展出的屠呦呦手稿(5月24日摄)。
5月24日,人们在主题展上参观。
5月24日,人们在主题展上参观。
5月24日,西迁老科学家代表潘季在开幕式上致辞。
5月24日,归国科学家代表杨振宁在开幕式上视频寄语。
5月24日,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高校的青年学子代表在开幕式上联合向青年科技工作者发出倡议。
这是展出的首批国家中医医疗队全体队员签名的防护服(5月24日摄)。
这是展出的“天问一号”探测器模型(5月24日摄)。
这是展出的屠呦呦手稿(5月24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