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文创  青岛  2022  建筑  2023  /峰会/  文化产业  /佟涛/

艺术作品中,关于守望的爱情故事

艺术作品中,关于守望的爱情故事

山歌剧《老镜子》。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江西行政学院)官网截图

艺术作品中,关于守望的爱情故事

国画作品《望夫妹》。受访者供图

革命故事不只波澜壮阔,还有平凡爱情。素有“将军县”之称的江西兴国有个著名的文艺IP《老镜子》,讲述的是红军遗孀池煜华用尽一生守望英雄丈夫的故事。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也是在兴国县,时任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副主席的冯远根据在当地听到的一位“陈姓”红军遗孀的故事,创作了国画作品《望夫妹》,这同样是个守望爱情的故事。为一句承诺,等候一生。这样的爱,虽然平凡,但闻之令人心恸。

两个爱情故事,一样的守望等待

“如果有人说我死了,千万不要相信。记住,等着我!”

从青春年少到耄耋老人,为了这句话,池煜华用一生来等待。1929年,兴国19岁的池煜华与丈夫李才莲结婚,新婚第3天,丈夫离家参加革命,之后他们便开始聚少离多。岁月还没有奏响欢快的序曲,便被扼住了咽喉。1935年,李才莲在瑞金铜钵山区一场突围战中壮烈牺牲。

即便收到了烈士证,池煜华也不相信李才莲已经永远离开,惦记着丈夫牺牲前说过的话,她选择等待。无论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还是岁月的煎熬,她始终坚信革命一定胜利,丈夫会回来。2005年4月24日,94岁高龄的池煜华老人逝世,随着她逝去的,还有一场长达70多年的思念和坚守。

作为全国著名的“将军县”,从兴国走出56位开国将军。苏区时期,全县23万人口中参军参战的达9.3万人,烈士有5万多人。每一位倒下的烈士,都来自一个家庭,家中或许就有一位在默默等待的“池煜华”。

“二伢子说好要回来的……”

2010年5月,时任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副主席的冯远偕中国美术家协会30余位画家分赴革命老区采风。在兴国县,有一位红军遗孀的故事触动了他,这位老人姓陈,当时,才刚离世,享年九十有七。因为丈夫的离开,陈姓老人同样经历了一场历时弥久的守望,这份充满执着的等待里饱含了一份深深的爱。

据说老人去世前,每每于日暮时分在家倚门张望,等候着丈夫归家。弥留之际,她还喃喃地念叨:“二伢子说好要回来的……”但愿逝去不是终结,有情人终能下一程再会。

《老镜子》和《望夫妹》,红色经典传承红色精神

传承红色经典,忆往昔峥嵘。作为革命老区兴国县一个感人的文艺IP,池煜华《老镜子》的故事一直在传唱,这面镜子是丈夫当年送给她的信物,被珍藏在身边。这些年来,“镜子”被创作成广播剧、纪录片、还有山歌剧,总是感人至深。广播剧《老镜子》在几十家地方台播出,备受好评;纪录片《老镜子》获得多项纪录片大奖,成为第2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长篇电视纪录片5部优秀获奖作品之一;山歌剧《老镜子》获得多项专业奖项,其中曲折的剧情和沧桑的守望,总是让现场观众感动地热泪盈眶。

等待的爱情是苦涩的,却有着不可摧折的坚韧,这是兴国县革命儿女的精神体现。不同于相知相守,《老镜子》赋予了爱情更深广的含义,从青春韶华到垂垂老矣,镜子也不复清晰明亮,但那个“她”一直停在原地等候英雄归来。

“我未曾与这位九旬老人谋面,但她却触发了我的创作冲动。”感动于红军遗孀陈姓老人的故事,2011年,冯远创作了《望夫妹》。在创作构思中,《望夫妹》的主题人物是一位耄耋老人,她身材干枯瘦小,背略有些弯曲,冯远说:“这是年少时常年劳动负荷,那些艰苦岁月在老人身上留下的斑驳痕迹。”

画面中,老人满含着希望与失望、交织着希冀与呆滞的目光直视前方。她置身于粉墙黛瓦和一年一度更换新年画、新对联的“门”前。老人倚门而望,唯独放不下当年新婚未足月便参加红军的丈夫。一别80春秋,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甲子,她当年的二伢子仍未回还。

“《望夫妹》‘望’的是什么?” 冯远说,“不仅仅是还没有归家的英雄丈夫,还有革命时代的献身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冯远强调,《老镜子》和《望夫妹》体现了一种价值观、人生观和爱情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当年革命成功是多少妻子、父母、儿女献出了丈夫、子女、父兄换来的。如今,池煜华与陈姓老人都已逝去,但她们的爱情故事应被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