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文创  青岛  2022  建筑  2023  /峰会/  文化产业  /佟涛/

为村落历史遗存注入艺术活水(文化只眼)

乡村,是人类历史最久远的栖息地。

城市出现后,随着城市文明超越乡村,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乡村,移居城市。特别在中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乡村一度成为贫困的代名词。

到本世纪,有惠于改革开放政策效应,不少乡村的面貌有了根本改观,受城市环境污染困扰的人们,开始到乡村寻找“桃花源”式的周末度假之地。

时序跨越到今天,中国乡村整体脱贫了,乡村振兴路在何方?答案可以有多条,其中有一条答案让人眼睛一亮:提升乡村景观艺术性,让乡村遗存再现活力。

最近看到《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关设计激发乡村活力的报道,介绍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后,湖北美术学院师生团队扎根湖北省鄂州市一处叫鲁村细屋熊湾的地方,深入调研当地的人文历史背景,以艺术为媒,探讨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当地模式,以艺术注入村落艺术设计和改造。如今,走进细屋熊湾湾口,便能看见用红砖搭建的乡村艺术建筑。围绕村湾的中心池塘,山势自然起伏回环,民房依山而建,十分和谐,仿佛一幅水墨山水画。

几年下来,细屋熊湾的整体风貌大有改观。在整洁的面貌之下,建筑错落有致,却不突兀,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依然是掩映在树林底下的村庄。

当地干部称“他们不搞大拆大建,利用村落历史遗存做足文章,让乡村保留了质朴和乡味的同时,村落的风貌和审美又得到提升。”

环境美了,自然就能吸引游客,推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现在每逢节假日,村湾里的民宿都预订一空。隶属村集体的文化旅游公司蒸蒸日上,带动了周边闲置人员就近务工。湖北美术学院师生的设计,为激发乡村活力提供了一个村湾的样本。

湖北美院师生团队对接一个村落的艺术实践样本,至少给我们带来两点启示:一是当今艺术下乡大有用武之地,艺术下沉到村落地头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二是乡村振兴需要艺术,村落文化遗存需要艺术再现。

近些年,我去过一些经济文化相对比较发达的省市,发现那里的乡村以艺术再现文化遗存也往往做得比较好。不少村落挖掘村落历史,建有村史展览馆,让村民和来此旅游者感知村落耕读文明的履痕,很有味道。其实,在我国东西南北中的各个村落里,都散落着中华文明的村落文化碎片,只是你是否留意挖掘并收集而已。比如,我儿时和年少久居的位于中南地区一座小镇,原是明代的一座重要驿站,叫停前驿。此地因驿而兴,一座古石桥跨清江河而建。古驿是古代朝廷为官员通往各府州县和差役传送文书及军事情报的站点。此驿往东北至皖枫香驿,通安徽省府合肥;往西可直驰原广济县双城驿,或至黄州通湖北省府,或至九江通赣南,自明代以来被誉为鄂赣皖“三地小通衢”要道,有许多文化遗存待挖掘。该镇一个叫铁铺的地方,文化遗存丰富。诸多有识之士提出,可围绕铁铺村落文化遗存,以艺术雕塑或村史馆形式,做点艺术复活文章,就很有见解。让旅游者再次欣赏到铁匠铺那昔日的炉火,听到铁砧上锤打造农具刀具的铿锵,也试一把抡铁锤的感觉。

我们即将进入下一个五年计划,乡村振兴仍然是题中之义。在中国实现整体脱贫目标之后,在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一些乡村仍然脏乱差面貌的同时,借助艺术设计笔触,在保持乡村质朴和乡味的前提下,做足村落历史遗存文章是可取的。全国乡村整体美了,乡村旅游火了,就不仅仅是目前多囿于大城市的周边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