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文创  青岛  2022  建筑  2023  /峰会/  文化产业  /佟涛/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丨数字赋能,“慧”农服务更惠农

“如今,会玩手机,就会种菜。”说这话的是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锡腊村菜农耿汝昌。53岁的他已经三十多年没和土地打过交道,是个种菜的“门外汉”,2017年开始投资建了三个高温大棚。

才干了三年多,就敢自称会种菜?10月14日,记者采访耿汝昌,细聊下来,发现他没说大话。前两年他确实不会种,也没挣到钱。去年底,他加入了山东思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的合作社,对大棚进行了智慧化改造,慢慢学到了“慧”种菜的方法。

“只要打开手机上的‘齐稷通’APP,就能看到大棚各种数据,比如二氧化碳浓度、空气温湿度等。以前最麻烦的放风环节,现在只用设置好温度范围,自动放风机就可完成。”耿汝昌说。

标准化生产、全过程服务、信息化支撑,是思远农业开展社会化服务的核心特征。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推介第二批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的通知》,思远农业以标准化生产服务实现设施农业多重效益的做法入选。总经理白京波介绍,经过多年摸索,公司开发了“齐稷通”APP,蔬菜种植的关键数据通过传感器传到大数据中心监控中心端,实现智能传感和智能控制设备的实时监测、数据获取,指导农业生产。“每一项监测都有建议范围,数据超出了,就会向种植户发出相应操作提示。”

“蔬菜最怕病虫害。以前自己不懂,生了病虫害就赶紧拿着叶子挨个药店去问,然后把药打上,还不一定对症。”耿汝昌说,现在,手机拍照上传到思远农业的“农保姆”APP上,客服很快就会回复、指导,附近的技术人员也很快能到位。

10月13日,耿汝昌的西葫首次开摘,只摘了半边就摘了46桶900多斤。本村与他同一天栽苗、同一天开摘的好友,棚里还多栽了800棵苗,但朋友寻遍全棚也才摘了8桶。

“这些年我们发现建棚最‘猛’的多是不会种棚的人,公司社会化标准服务恰好满足了需求,让像耿汝昌这样的‘门外汉’能种菜、‘慧’种菜。”白京波说,现在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品种变化很大,老经验与现代种植有些脱节,即使是种菜的“老把式”也需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技术的发展与市场的要求。数据显示,通过实施数字农业,入社社员每亩农药、化肥、用工等减少15%-30%,产量增加20%-50%,亩均增收1万元。

数字农业是新生事物,普通农户接受需要一定时间,而且智能化改造、新式大棚的投资也让人不敢轻易尝试。

在商河县玉皇庙镇玉港现代农业产业园,建一个标准化大棚需要31万元,三年回本。为吸引种植户参与,当地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建设标准化大棚,目前已建成48个。种植户可以租种或参与管理,享受园区统一的种植技术、品牌运营、市场销售的服务。玉皇庙镇史家庄村村民史文洪从一家企业手中租种了两个新式标准化大棚,每年租金1万多元,现在第一茬辣椒已经种上。

新生事物发展离不开典型示范的引领带动。“部分标准化棚建造时,政府补贴2万元进行了智慧化改造,发挥这些棚的示范带动作用。等到群众真正意识到数字农业优势时,智慧化改造再向其他拓展。”玉皇庙镇副镇长肖博说。

作为智慧农业发展的先行者,寿光如今已实现了由“产品输出”到“技术输出”再到“模式整体输出”的飞跃。由寿光恒蔬无疆农业发展集团创建的利津县智联农创工场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其采用“国资平台+运营商+创服机构+产业工人”市场化运营模式,产生了良好的规模、品牌和示范效益。

除了智能化生产环节,我省在智慧化的销售领域也迅速发展。截至今年7月,全国农产品电商销售50强县我省占了10席,全国第一;全省淘宝村598个,比去年增长33%,占全国11%。

瞄准数字农业投资较大的问题,我省提出设立数字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数字农业示范建设项目、数字农业发展奖补机制;科学统筹使用其他政策项目资金,将数字农业建设内容列为重要组成部分,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同时,积极对接存在合作意向的社会资本力量,引导支持社会资源参与智慧农业建设。下一步,我省将重点推进数字农业标准化建设、构建数字农业发展智库,促进科技创新研发、推进数字农业教育培训,弥补人才短板等,让“慧”农服务更惠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