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采集文物表层纹理 山东博物馆用上了升降机
7月15日上午,山东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正式启动。本次工作的开展填补了国内服饰类文物采集的空白,为建设全省文物数字化采集标准提供样本。项目启动后,山东博物馆将应用数字化技术对馆藏文物进行采集,其中,明代孔府旧藏服饰是本次项目的难点和重点。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服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而明代是中国古代服饰集大成的一个时期。山东博物馆拥有近50件明代服饰,不论数量还是珍稀程度在国内皆为罕有。其中,馆藏的明衍圣公朝服是明末时期最后一件衍圣公朝服,历史价值尤为珍贵,曾亮相央视《国家宝藏》的舞台。
对于拥有丰富明代服饰馆藏的山东博物馆来说,如何保护好这些文物是一道不小的难题。
在文物数字化保护采集工作现场,山东博物馆馆员周坤正站在5米多高的升降机上,对一件仿制的服饰进行信息采集。“由于明代服饰非常脆弱,我们在拍摄台上放置了一层柔软的真丝布,将四盏书画灯横过来打光,这样灯光能够均匀地覆盖在长3米、宽1.8米的拍摄台上,保证采集效果。” 周坤向记者介绍道。
“馆藏的这些服饰属于有机质的文物,它们非常脆弱。比如真丝类的衣物,可能会褪色。” 山东博物馆书画部主任于芹介绍,过去囿于展览场地的限制,仅通过肉眼,观众很难看到服饰的全貌。但现在,通过对文物进行三维数据和纹理采集,完成服饰建模和纹饰提取工作,从而将服饰的剪裁、纹饰等诸多细节记录下来,呈现给观众。
据了解,山东博物馆正筹划推出 “大明华章——明代服饰文化展”,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将丰富展览的素材,为广大观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