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诗词的足印,走进“江南春”
江南二月,草长莺飞,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江南的春天尤其受到诗人们的青睐。在中国文学史上,描摹南京、苏州、无锡、扬州等江南城市春光的诗词层出不穷,永久定格了那些风情无限、满目芳菲的“江南之春”。
唐诗中的江南春,写的是哪里
说起描写江南之春的诗词,人们首先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一些研究者认为,这首诗中,杜牧借南朝萧梁灭亡的历史教训,对自己所处时代做出反思。但给普通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反而是诗中的江南春光。
《江南春》写于南京,早春时节,黄莺在江南的天幕上欢快歌唱,绿树与红花交相映衬。依山的城郭,临水的村庄,酒家的酒旗在风中招展,烟雨朦胧中,南朝的楼台若隐若现。杜牧犹如高超的画家,晕染出这一幅春到江南的水墨画卷。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写过三首《忆江南》,最富盛名的显然是这第一首。白居易担任过杭州刺史和苏州刺史,回到北方后,他依然惦念着苏杭的盎然春意。春天的早晨,太阳从水面上升起,把江边的鲜花映照得无比火红,江水绿得胜过了制青绿染料的蓝草,这样的江南美景,怎能忘却呢?
《忆江南》受到历代诗人的推崇,文学史上以《江南好》《忆江南》《梦江南》《望江南》为题的诗词多达数百首。据考证,这一词牌名最初为《谢秋娘》,是唐代宰相李德裕为爱妾谢秋娘所作,因为白居易用这词牌写了三首《忆江南》,索性被人们改为《忆江南》,并衍生出其他一系列和“江南”相关的名字。
南唐后主李煜在《望江南·闲梦远》中写道:“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江南春浓,满城柳絮纷飞,人们纷纷相约赏花,“落花流水春去也”,梦中的江南让被幽禁的李后主无比惦念。
江南的春日之晨,被白居易用“日出江花红胜火”细细临摹;江南那些“春风沉醉的晚上”,则在扬州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生动再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溶溶月色下,张若虚勾勒出的“春江月夜”,依然令千百年后的人们心驰神往。
那么,《春江花月夜》反映的又是哪里的景色呢?众多研究者有扬州南郊曲江、扬州瓜洲、扬子江都等多种观点,但都认为描写的肯定是江南城市扬州的迷人春夜。
春风又绿,为江南披上绿色衣裳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来到春天的江南,处处都是美景。在江苏,每一座江南城市的春天胜景,都能在诗词中一一觅得。
北宋熙宁七年(1075)早春,第二次拜相的王安石进京,在瓜洲渡口,他难掩激动心情,写下《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南京、扬州、镇江三座江南城市披上了春天的绿色衣裳。
“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这是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桃叶辞》中的诗句。春天来了,南京秦淮河两岸,桃树夹岸盛开,即便没有风吹来,也摇曳着婀娜的身姿。“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南朝萧齐的诗人谢朓站在长江边的三山上眺望,残余的晚霞铺展开来,如同绚烂的绮罗,澄清的江水则平静得如同白练。
南京紫金山四时风景皆美,尤其是春天。常常骑着毛驴进山游玩的王安石不忘在山中写诗,一首《钟山即事》流传千古:“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我们的思绪被带到北宋的春天,山涧绕着竹林静静流淌,繁花绿草在春风中轻摇。夕阳西下,山中听不到一声鸟鸣,春日的紫金山无比静寂幽旷。
“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诗句为扬州春天做了最为绝妙的注解。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绿杨城郭的春天始终吸引着文人骚客纷至沓来。
“广陵寒食天,无雾复无烟。暖日凝花柳,春风散管弦。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莫唤游人住,游人困不眠。”唐代诗人姚合写了三首《扬州春词》,这是其中一首。唐代的扬州,满城烟柳,春花浪漫,私家园林遍布,人们乘坐画舫,尽情畅游,笙歌不绝。
“扬州八怪”之一的画家金农写扬州胜迹平山堂:“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叶渡,柳絮飞来片片红。”读到的人眼前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春日的黄昏,夕阳西下,桃花渡好似一片红色的云海,将空中飞舞的柳絮也映照得通红。
清道光二年,诗人郭麐应友人何绍基之邀,游览瘦西湖,写下《柳梢青》:“如画春城,乍寒暂暖,似雨还晴。梅萼将飞,桃枝欲放,柳色才青。良时令序难并,算者度,韶华有情。昨夜初三,今朝寒食,来日清明。”寒食节这一天的扬州春景跃然纸上:春和景明,柳色已青,桃花含苞,使人心旷神怡。
河豚欲上,江南春也很“美味”
苏南城市的春光也格外旖旎动人。清代诗人郑廷旸的《无锡道中喜晴即事》写的是无锡惠山一带醉人景色,画面感极强:“柳色春堤碧似烟,春流两桨泛吴船。正愁雨细风斜后,恰到浮岚暖翠边。拥鼻漫吟蚕尾句,涤瓯徐试惠山泉。少陵书籍如拈卖,此处堪求负郭田。”另一位清代诗人曹仁虎的《梁溪道中》所写无锡春景也令人陶醉:“芙蓉湖上送行舟,短柳依依满渡头。绿水长堤游客路,青旗小市酒家楼。雨中树影参差出,烟际山光浅淡浮。回首故园寒食近,天涯日暮引离愁。”字里行间营造出的画面,犹如恬淡静谧的江南水墨画。
春到太湖,风月无边,在太湖边,明代诗人华云这样描绘胜迹鼋头渚:“路入桃源九曲环,早春放棹碧云间。瑶台倒映参差树,玉镜平开远近山。”
苏州有“人间天堂”的美誉,历代写苏州春色的诗词不胜枚举。天平山以红枫著称,但春色也毫不逊色。元代画家、无锡人倪瓒在《登天平》中盛赞:“天平烂漫游三日, 林下狂吟石上眠。浩荡春风芳草绿,梅花雪满白云泉。”明代诗人杨基《天平山中》写的是四月的山中景色:“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江南春雨蒙蒙,打湿了楝花。南风的吹拂下,树上的枇杷已经成熟。春天的天平山实在太美了,诗人一路慢行,竟忘了路的远近,伴着黄莺的声声啼叫,不知不觉走到家门口。
宋代诗人范成大57岁时回到故乡苏州石湖隐居,创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其中写春天的有12首之多,“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寒食花枝插满头,蒨裙青袂几扁舟。”从这些诗句可以窥见北宋苏州农家恬淡闲适的春天生活图景。范成大的好友、诗人姜夔常来拜访范成大,“谁家玉笛吹春怨,看见鹅黄上柳条”,姜夔从石湖访友归来写下的诗句,记录的则是江南春早的讯息。
北宋元丰八年(1085),文豪苏轼在江阴逗留期间,为画僧惠崇的作品《春江晓景》作题画诗(一说作于汴梁):“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春江晓景》这幅画已不可见,但画的定是江南人熟悉的春景。身为美食家的苏轼在书写江南春光时,也不忘了“吃”。他想到了江南的“春天美食”——肉质鲜美的河豚正是江苏沿江多座城市的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