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博物馆 提升能见度
图片从上至下依次为: 山西青铜博物馆开展的铜牌童乐教育活动。 资料图片 西藏牦牛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展示文创产品。 本报记者 徐驭尧摄 成都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内的步景堂。 本报记者 王永战摄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数据显示,...
博物馆,换个姿势走进千家万户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展现出从业者对博物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普惠化的关注。在国内,从国云展平台上线,到为国宝代言活动,再到文创节兴起,围绕博物馆多元包容发展的主题,一...
搬上“云端”的博物馆:打破“次元壁”有多难?
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此时,博物馆大多会举办各种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今年,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博物馆的线上展览、直播等活动显得尤其出圈。互动小程序、与主播互动人们...
国际博物馆日:文明现场需要更多元展示
影响全球的疫情让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与往常不同。维也纳延续多年的博物馆之夜不得不暂停一次。在中国,一些人会走进博物馆观看让自己心动的展览,而更多人还是会选择在云端与博物馆约会。 疫情发生以来,博物馆一直都在向我们开放,云...
作家叶永烈去世《十万个为什么》影响几代人
著名作家叶永烈于5月15日上午在上海长海医院去世,享年80岁。叶永烈曾创作中国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并参与创作影响几代人的科普作品《十万个为什么》,还写作了大量的纪实作品,因此他被称为漫游在科幻与纪实之间的作家。一生...
青岛政协委员刘玉霞:“小群体、大受众”带动文旅产业发展
疫情之后,文旅产业能否迎来新转机?这是文旅产业从业者关注的话题。青岛市政协委员,致公党青岛市委常委、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主任,青岛岛交响乐团首席、副团长,中国海洋大学艺术系主任刘玉霞认为,小群体、大受众应该是符合当下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