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文创  青岛  2022  建筑  2023  /峰会/  文化产业  /佟涛/

“十四五”我国这样绘制文化蓝图

11月9日,国家电影局发布《“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未来五年中国电影发展进行谋篇布局。

国家电影局:2035年建成电影强国

《规划》提出,将努力实现每年重点推出10部左右叫好又叫座的电影精品力作,每年票房过亿元国产影片达到50部左右。此外,《规划》还提出2035年我国将建成电影强国、培养造就一批世界知名的电影艺术家。

造就一批世界知名电影艺术家

《规划》指出,“十二五”至“十三五”时期,我国电影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十四五”时期,中国电影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中国电影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体制优势显著,创作潜力巨大,产业基础坚实,人才资源丰富,市场动能充沛,继续发展具备多方面有利条件。

《规划》表示,展望2035年,我国将建成电影强国,中国电影实现高质量发展,电影创作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美学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以国产影片为主导的电影市场规模全球领先,电影产业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培养造就一批世界知名的电影艺术家,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格局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每年推出50部票房过亿影片

为了达到“电影强国”这个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电影创作生产将更加繁荣。在电影产量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实现质量显著提升。重点影片创作任务如期完成,多类型多题材多样化创作格局不断完善,每年重点推出10部左右叫好又叫座的电影精品力作,每年票房过亿元国产影片达到50部左右,广大观众对国产电影的满意度持续保持高位。

在重点电影创作选题规划方面,将实施涵盖中国历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现实题材、人物传记等方面的重点电影创作选题规划,建立任务台账,适时动态调整充实,形成滚动式、可持续的创作格局。《规划》还强调,未来将扶持科幻电影、优秀动画电影创作生产。

《规划》指出,电影作为重要的“国家名片”,将深化对外交流合作。“十四五”期间,合拍电影更加繁荣,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力度明显增强,销售渠道和网络更加畅通,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2025年银幕总数超过10万块

“十四五”期间,我国电影市场和产业体系也将更加健全,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持续深化,市场规模稳居世界前列。《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国产影片年度票房占比保持在55%以上。到2025年,银幕总数超过10万块,结构分布更加合理。电影产业链条延伸拓展,电影消费模式创新升级,电影综合收入稳步提高。

《规划》还提出要开发多层次多元化电影市场,将推进“人民院线”和“艺术院线”的建设。其中“人民院线”由全国各地城市影院 (每家确定一个厅)组建而成,覆盖所有县级以上城市,为国产主旋律影片拓展放映空间,重点对具有较强思想性和较高艺术水准的主旋律影片给予排片支持。

电影特效制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规划》还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电影科技能力将显著增强。国家电影高新技术研究实验室加快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性电影科研成果更加丰富,电影工业化基础更加牢固,特效制作水平进一步提高,电影标准化体系进一步健全。

相关

文化和旅游部:打造一批世界一流博物馆

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4月印发《“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规划》认为:“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并提出到2025年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构建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方面:实施国家重大题材创作引导工程、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等;每年录制50部左右戏曲“像音像”作品,编辑出版中国戏曲剧种全集;

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方面:研究启动第二次全国非遗资源普查,开展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遗专项调查。开展《永乐大典》、敦煌文献以及黄河、长江、大运河流域等相关古籍的保护修复和整理出版。筹建国家纸质文献修复中心、《永乐大典》研究中心等。

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培育一批世界一流博物馆,建设一批国家级特色博物馆和行业博物馆。开展戏曲进乡村,每年为脱贫县乡镇配送6场地方戏演出。

国家广电总局:编制“十四五”重点电视剧选题规划

围绕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目标,国家广电总局10月份公布《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发展规划》。其中提到:

实施新时代精品工程,包括电视剧高质量发展工程、网络视听节目内容提升工程、“记录新时代”纪录片创作传播工程、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工程、国产动画高质量发展工程、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和公益广告创作生产能力提升工程。比如电视剧高质量发展工程方面,《规划》提出将编制“十四五”重点电视剧选题规划,通过全流程管理机制提高作品质量,做好国家重大宣传期和重要宣传节点的创作播出工作。

本组文/本报记者 肖扬 统筹/刘江华

解读

尹鸿:核心问题是高质量而不是数量

11月9日,国家电影局发布《“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未来五年中国电影发展进行了谋篇布局。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尹鸿教授作为参与《规划》起草和讨论的专家之一,11月10日,在接受北青报记者专访时他表示,《规划》中的量化指标不是重点,高质量才是核心问题。

从去年初开始起草并征求意见

尹鸿介绍,为了制定《规划》,国家电影局组织相关电影专业机构,从去年年初就开始起草内容,并在行业里广泛征求意见,最终于近日推出了《规划》。

疫情之下全球电影市场受到重挫,但中国电影市场却是一枝独秀。尹鸿认为,中国可以说是率先走出了后疫情时代,而且中国电影赶上了好机会,“引进片的缺失,使得国产片份额占有扩展,国产片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升。”

在尹鸿看来,对数量的要求绝非《规划》的核心内容,“核心是中国电影如何高质量发展,就像《规划》中提到的开发多层次、多元化电影市场,将推进人民院线和艺术院线的建设等。这些都是这两年已经在做的事情,《规划》则在强调未来如何把这些做得更好,如何完善运行,这才是最重要的。”

一大特点是对电影科技的重视

尹鸿透露,《规划》起草集中了行业的基本共识。《规划》的一大特点是对电影科技的重视,根据《规划》,国家电影高新技术研究实验室依托国家级电影科研力量组建, 通过国家认证, 重点研究云计算、 大数据、5G、 VR、 人工智能、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可信计算、 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和智能科学技术在电影全产业链信息化建设、 云化和智能化升级中的整体解决方案。

尹鸿表示,新技术已经给电影在生产方式、美学、发行等方面都造成了很大变化,因此中国电影重视科技创新,这也是适应未来发展趋势,“相信大家都期望看到这五年时间能聚集多少科技力量,把国际电影高新技术研究实验室做到什么标准。”

《规划》回应电影人关注的热点

《规划》很重视工业体系完善、市场体系建立的公平性,鼓励艺术创新,提高国际影响力,突出技术革新等。对此,尹鸿认为,这些正是中国从电影大国变为电影强国的“刚需”,而事实上,这些问题都已在近年被频频提及,此次《规划》并没有做出大的调整。

也因此,尹鸿认为《规划》不会影响电影人的创作方向,未来会进一步提升电影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例如,进一步完善电影审查委员会、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电影组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电影备案、立项和审查业务管理效能。

尹鸿指出,《规划》中提及贯彻落实电影产业促进法,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法规规章,建立健全电影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交易、保护制度规则等。这些也是电影人高度关注的热点,大家非常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