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 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6月25日上午,青岛市“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在青岛国际新闻中心召开,市农业农村局介绍了青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的做法与成效。
青岛市是沿海城市、经济发达市,也是农业大市、农村大市,耕地面积770多万亩,农村人口406万。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推动全市农业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重要指示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创了“三农”工作新局面,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区域加快融合,农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持续提升。我市先后获得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市等荣誉称号。
新闻发布会现场。
粮袋子、菜篮子保障有力
农产品综合保障水平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青岛始终将确保全市人民吃得好、吃得安全作为主责主业,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步提升农业产能,农产品供给呈现出品种丰富、数量充裕、品质优良新态势。
综合产能稳步提高。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比较优势,全市规划粮食生产功能区300多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370万亩,全市粮食总产先后迈上200万吨、250万吨、300万吨三个台阶,近年来稳定保持在300万吨以上。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畜牧业,全市规模化养殖企业达到2800多家,肉蛋奶总产稳定在100万吨以上,极大的改善了市民的膳食结构。
科技支撑不断增强。农业水利化、机械化、设施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科技贡献率达到70%,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我市获评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9%,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规划建设青岛国际种都,核心区引进培育现代种业企业14家,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9%。每年推广绿色防控技术400多万亩,全市水肥一体化面积达到83.6万亩,农药化肥施用总量实现零增长。
质量安全保障有力。初步构建起从田头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全市地产农产品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全力发展两个“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805个,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
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顺应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趋势,青岛以延伸产业链、重塑价值链、打通利益链为主线,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乡村产业呈现多种业态互促共进、多元主体竞相发展的新态势。
特色农业发展壮大。实施农业“四百”工程、现代农业十大重点工程,在全市规划打造100万亩特色农业优势区,优质蔬菜、果品总产量达到600万吨、100万吨,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达到83亿元,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培育国家、省“一村一品”示范镇村63个,市级以上产业强镇22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成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和农民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
加工农业转型升级。以加工农业为核心,推动产业上下游配套、生产要素加快聚集,全市培育出蓝莓、茶叶等15条十亿级特色产业链,果品、肉鸡等8条百亿级产业链,农副食品加工、畜牧业等2条千亿级产业链。坚持把做强主体放在产业发展的优先位置,全市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33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817家,农产品加工业年产值1943亿元。
休闲农业品质提升。拓展农业生活生态和文化传承功能,大力发展美丽农业、美丽经济,培育出了蓝莓小镇、蘑菇小镇、玫瑰小镇等20余个特色小镇,每年举办农业节会80余个,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000多家,年收入120多亿元。
对外开放成效显著。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先后引进美国雀巢、荷兰瑞克斯旺等农业大项目,带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农业“国际客厅”,推动与上合组织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RCEP国家深度合作,农产品出口常年稳定在50亿美元以上,持续位居全国城市第一。
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青岛统筹农村生产、生态、生活,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发展呈现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新态势。
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按照发展中心村、整治一般村、保护特色村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全市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2万公里,村内道路基本实现“户户通”。农村集中供水覆盖率达100%,镇(街道)建成区实现天然气管网全覆盖。
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完成农村改厕91万座,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95%;村庄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61%、高出全省31个百分点;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连续四年实施美丽乡村“十百千”创建工程,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76个、市级示范村400个,美丽乡村示范片28个,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公共服务全面发展。出台《关于推进农村新型社区服务中心规范运转强化为农服务的意见》,围绕便民、富民、安民目标,加快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公共服务下沉、公共要素集聚和农村社会治安网格化管理。按照“八有、十进”标准,累计新建和改扩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057个,农村社区化服务覆盖率达90%以上。
收入水平显著提升
农民生活实现全面小康
以保障和增进农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青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农民生活实现全面小康。
惠农政策持续加强。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陆续出台农民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有力调动和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2020年全市统筹整合涉农资金总规模超70亿元,其中市级资金34亿元。出台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意见,搭建乡村振兴“金融宝”信息平台,发布25家银行71个贷款产品,推介120个现代高效农业产业项目。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提质,目前保险险种达12个,2020年赔付总额超2亿元。农民收入较快增长。2020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656元,位居全省首位。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从最高时的2.44:1降低到2.36:1。农民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工资性、财产性等非农收入占总收入一半以上。
农民生活稳步提升。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15138元,改革开放初期的三大件,已被小汽车、电脑、手机等消费品所代替,农村住户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40辆,电脑42台,手机227部。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59.3%,降到29.6%。
农村改革全面深化
乡村发展活力持续释放
坚持以还权赋能为核心,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青岛持续推进农村改革向深水区迈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呈现出集成扩面、红利释放、提质增效的态势。
围绕“活权”,深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确实权、颁铁证,探索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有效实现方式,全市99%的村庄完成承包地确权颁证,499万亩承包土地建立“数字”身份证。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到2020年底,全市累计流转土地318万亩,土地规模化经营率达到70%以上。
围绕“三变”,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把全域村庄和全部资产纳入改革范围,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99%以上涉农村(居)完成改革任务,485万农民成为集体经济股东,量化资产461亿元,分红14.4亿元。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实现涉农区市全覆盖,集体产权交易额达到59亿元。
围绕“富民”,持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探索股份制、租赁制、合作制、混合制等新路径,全市集体经济收入过10万元的村庄达到80%,其中收入100万元以上村庄702个。建立党支部与农民的经济利益联结纽带,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达到4000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