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青岛”,加速城市数字化转型
全市共有总投资约930亿元的158个城市智慧在建(拟建)项目,2021年将打造城市云脑场景应用集群,实现至少20个场景“一屏”接入城市云脑
■位于市南软件园,由松立集团自主研发的城市级静态交通管理平台,助力城市智慧交通建设。任晓萌 摄
■城阳区小寨子社区打造的智慧社区。
■海信相继为省内近50家医院提供远程医疗诊断系统。孙欣 摄
■海信智慧交通体验中心。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任晓萌
数字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正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加速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全面到来。
从去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开始,每个人对于“智慧城市”的感知从未如此强烈——手机端订阅就可实时了解全市疫情信息,物资采购只需网上预约就可配送到家,进入公共场所“扫码”留痕,电子健康码、电子身份证码和电子社保码3类码上服务“一码通城”,在线远程学习办公,足不出户办理政务服务业务……
经此一“疫”,人们越发充分认识到,“城市数字化转型”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一个城市的正常运转必须依赖一个像“城市大脑”的统一控制中心和指挥决策中心,实现公共数据集中汇聚,建立健全跨部门数据共享流通机制,既高效调动资源,又优化政府治理。
而在青岛,这种关于城市的智慧构想早已在谋兵布阵。在加快建设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同时,青岛正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把整座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强化数字技术系统集成、整体应用,协同推进经济、生活、治理等各领域的整体转型,促进城市发展、治理、运行效能整体提升。去年12月,赛迪顾问发布的“2020中国数字城市百强榜”中,青岛位列全国第七。着眼“慧优政、慧民生、慧兴业、慧强基”四个目标,“智慧青岛”正在重塑城市治理模式和居民生活方式。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实现百姓“办事轻松”
一部手机、一台政务自助办理机,市民王强只用3分钟就自助完成了“印刷品企业设立”业务申请,“就连营业执照都是用手机微信小程序生成的电子营业执照,办个业务没想到动两下手指头就完成了,这么省劲儿!”提交申请后,王强只需要在家耐心等待证件“送货到门”。
最近要办理“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换证”的柳杨则更轻松。在办公室拿出手机,实名登录“爱山东·青e办”App,在“智能办”模块里,仅递交了一份材料,就完成了业务申办。“因为是实名登录,办理过程中需要填写的申请人基本信息不用重复填报,自动给予匹配,点几下就完成了整个流程,更符合我们‘懒人’的办事诉求。”柳杨笑着说。
说起政务服务,“磨破嘴、跑断腿、证明多、事难办”向来备受诟病。但随着城市智慧政务的上线,这种局面似乎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
在青岛打造的掌上办事服务平台——“爱山东·青e办”手机App,50多个部门、10个区市的7000多项服务被集中整合在一个平台。35个部门业务系统统一身份认证,网上政务服务“一次登录、全网通行”。完成统一电子证照系统升级,归集166类2300余万条电子证照数据。“我们对‘青e办’的定位,是想打造一个浓缩了政府服务各条线索的‘智慧大脑’,将复杂的体系化繁为简,容纳在一个手机软件中,不管是政务服务还是便民办事,都可以通过简易操作在这一个平台上得以实现。”青岛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电子政务处副处长孙磊志向记者解释道。
显然,这个“智慧大脑”不是孤立的,“以大系统大平台建设为导向,推动各部门、各区市专用网络和信息系统整合融合,加强各类城市运行系统的互联互通,横向打破部门间数据壁垒,实现数据流动;纵向协同部门与群众需求直接面对面,精简办事流程。”孙磊志说道,“简单地说,数据多跑路,群众才能少跑腿。”
在这种“智慧大脑”的打造下,全市打通国土、城管、水务、供电、广电等5个单位9项关键数据,部门间数据相互认证使用,群众在办理二手房转移登记时,就可直接办理包括用水、用电、公用事业收费便民卡、供暖、供气、有线电视、有线宽带共7项业务的同步过户;共享行政审批、民政、人社、公安、税务、医保、不动产登记等10个政务部门的33类数据,47个公积金服务事项实现了网上办理,其中31个服务事项实现“秒批”,秒批率达66%。通过数据高效共享,已支撑了人才落户“秒批”等300余项“智能办”业务。
从青岛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公布的一组数据看,2020年全市各级行政审批服务系统共办理审批和政务服务事项超过2500万件,其中网上办件量超过1500万件。从必须“出门办”到随时“线上办”,这1500万件背后省却的不仅仅是办事群众的时间、人工和金钱成本,更多的是一种政务服务意识的改变。
“去年8月3日上午11点50分,我接到平度市行政审批局工作人员的电话,说我创办的一个幼儿园的证照到期,问我是否续期,核实材料后可免费帮我把办好的证照快递过来……”在今年1月举行的青岛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青岛同和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杨林山对自己的这一段亲身经历点赞有加。
杨林山的经历,得益于青岛市在全国率先试点推行的“无感审批”——在政务信息数据共享互认互用的基础上,通过大数据、人脸认证、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现对企业群众办事需求的精准预判、即时感知、定向推送和智能处置。
“简单点说,捕捉到你在数据共享的政务服务平台上的当前信息,就可以提前研判和预测你下一步想要或是需要办理的政务服务。”青岛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而这种让政务服务“被动等待”变为“主动找人”,更是得益于政务服务“智慧大脑”。
全领域延展,让“智慧元素”来到每个居民身边
“步行上下班,我最常走的是山东路。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在高峰和非高峰时段,这条路上的信号灯调整时间并不是一个定数。”青岛市大数据局市场配置促进和产业规划处负责人赵睿介绍“智慧城市”时给记者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高峰时段,车流量大的时候,人行横道的红灯一般要超过3分钟,而非高峰时段,车流量小的时候,红灯时间大概只有1分钟。”
尽管“时间差”只有一二分钟,但这却是从“车看灯”到“灯看车”的一种转变,是城市智慧交通的一个缩影。
据统计,“智慧交通”使得青岛市区整体路网平均速度提高了约9.71%,通行时间缩短约25%,高峰持续时间减少11.08%。同时交通信息服务准确率达到90%,交通违法查究率提升了近40倍。
对于70岁不爱出门的余德祥来说,“智慧城市”大概就是自己在家让儿女拿着手机给自己来了一张“自拍”,就完成了之前需要在指定时间段、到指定办事窗口集中排队才能完成的社会保险待遇资格认证。这种整合公安、民政、交通、银行、医疗、电信等8个领域20多个部门信息资源而实现的“静默认证”,认证率已经达到93.9%,全市200多万待遇领取人员基本实现了“零打扰”认证。
居住在李沧区上流佳苑社区的朱女士对“智慧城市”的感受,更多地来自于自己的社区生活。“我们社区安装了近300套监控设备,100套人脸门禁识别系统,6套车辆道闸系统,还有37套智慧垃圾箱系统,不仅实现了人脸识别秒级进入、外来人员轨迹留痕,还可以对高空抛物随时监控、困难群体‘一键呼救’……”这些“智慧场景”在社区的落地,也让朱女士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智慧社区”的便利宜居。
而在城阳区城阳街道小寨子社区,兼具智能门禁、人脸识别、车辆识别、视频监控等功能于一体的立体化智慧社区感知安防体系,大大提升了社区管控水平,整个社区已经连续2000余天零案发;市北区则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搭建起名为“党群e家”的开放服务智慧平台,在这个智慧平台上不仅可以反映问题、回应诉求,而且更方便监督处置,成为基层社会治理参与的重要平台,同时该平台也正实现与城市综合治理指挥中心数据的互联互通。
以市民获得感为导向,将应用场景渗透进城市每一个“细胞”
实现城市重点公共区域高清视频监控覆盖率100%的“智慧公安”建设;依托全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网络的“智慧环保”;居家就能享受三甲医院优质医疗服务的“智慧医疗”;汇聚300多万条优质特色教育教学资源的“智慧教育”;可访问资源总量380TB的云上青图“智慧阅读”……智慧化的应用场景似乎已经渗透进城市的每一个“细胞”。
“智慧城市从来都是一个宏观的系统集成概念,它依托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但绝不仅仅是技术的堆叠,从细分来看,它涉及民生、政务、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但归根到底,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以市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为导向。”赵睿告诉记者。
为了下好“一盘棋”,实现更好的整体效能,去年8月,青岛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按照“1+5+N”整体框架(即1个城市云脑统筹,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基础设施和制度保障等5个支撑,智慧医疗、智慧人社、智慧教育、智慧文化旅游体育、智慧应急、智慧公安、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街区等N个场景)建设“智慧青岛”,并提出三年建设目标,力争到2022年实现城市云脑“一体贯通”,公共服务“一网通办”,社会治理“一网通管”,基层社区“全线联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全面融合”,城市物联感知体系“全域感知”。
在记者的采访中,孙磊志也谈到,在智慧化城市建设方面,青岛早在十余年前就已经着手布局电子政务,各区市、各市直部门都有一定的平台和技术基础,如何制定统一的数据格式、对接标准,将这些数据信息从“并联”向“串联”转变,确保实现跨部门、跨专业数据信息无缝对接。同时,在这些政务数据中,有1200万条涉企政务数据,如何真正盘活这些数据的价值,让“政务数据中台”打通政务数据走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开发更多智慧城市应用场景,也是“智慧青岛”建设中关键的一环。
2020年12月,青岛市公安局智慧公安项目成交公告发布,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以35596.789万元中标。去年11月30日,城阳市政投资集团与海信网络科技、腾讯云计算、南威软件、海康威视、东华软件、海纳云等6家公司签约,正式启动城阳区绿色新型智慧社区(街区)建设工程。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全市共有总投资约930亿元的158个城市智慧在建(拟建)项目,其中社会投资占到94%,这些项目吸引了180多家企业参与,包含了华为、阿里、腾讯等30余家软件百强、互联网百强以及行业领军头部企业。
政府部门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社会资本的“活水源泉”和龙头企业的技术支撑,让庞大的“智慧城市”成为一个强强联手、共建共荣共享的生态。
据悉,青岛市大数据局已经制订了详细的数字青岛2021年行动方案,目前正在征求意见阶段。其中包括,建设统一数据业务中台,打造城市云脑场景应用集群,推动公安、城管、应急、交通、生态环境、经济运行等重点领域应用上线,至少20个场景“一屏”接入城市云脑;智慧校园覆盖率达到99%;建成35家以上互联网医院;推进医疗健康监测设备、智能安防设备、可穿戴设备、养老服务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在养老中的广泛应用;建成2至3家全面数字化景区;培育5家国内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建设10个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形成10个以上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场景,推动100户重点企业和100项应用场景赋能,初步形成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体系……
关于“智慧城市”的青岛设想,还在源源不断地生发出新的“智慧逻辑”。这种未来美好城市生活的奇思妙想,在数字化的推动下也愈发让人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