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文创  青岛  2022  建筑  2023  /峰会/  文化产业  /佟涛/

结构优化,青岛产业竞争力强势提升

服务业占GDP比重由2016年的54.2%增长到2019年的60.9%,其中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51.7%;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库的7大产业集群2019年营业收入达7461.24亿元

结构优化,青岛产业竞争力强势提升

一点冰箱屏幕,就有根据全家人身体状况推荐的菜谱;把食材放进烤箱里一键启动,就能获得堪比“五星”大厨的“北京烤鸭”;洗衣液快用完了,洗衣机自动通过物联网支付下单补货送上门;逛街累了懒得试衣服,站在智慧穿衣镜前,就有能获得符合用户体态和气质的穿衣搭配推荐……这是当下青岛企业不断创新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带给全球用户的智慧生活场景。

“十三五”规划提出,优化要素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五年来,青岛产业发展有质量、有效益,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正是得益于这座站在开放最前沿的城市,抓住了高水平开放和新一代产业革命的机遇,提高优质要素的配置效率,不断推动产业向高端化、高质量发展。

五年来,青岛扩大开放倒逼服务业改革,产业“主引擎”的动力不断增强;“新经济”茁壮成长,现代服务业短板逐渐补齐;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雁阵形引领城市能级跃升;强化顶格战法、专班推进,“青岛打法”塑造持续优化的产业生态。

服务业“主引擎”不断升级

现代服务业的不断壮大,是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十三五”期间,青岛服务业量质齐升,成为引领这座城市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和经济增长重要的稳定器。

2019年,青岛服务业实现双“突破”——服务业增加值由2016年的551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7148.57亿元,突破7000亿元;服务业占GDP比重由2016年的54.2%增长到2019年的60.9%,突破60%。

比数量的放大更激动人心的是质量的提升。

结构优化,青岛产业竞争力强势提升

长城战略咨询发布中国独角兽榜单,青岛六家上榜。

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网络经济、枢纽经济等现代服务业领域,青岛成为一座“独角兽”竞相崛起的城市。今年7月28日,长城战略咨询在天津发布最新一期中国独角兽企业榜单,青岛共有6家独角兽企业入选,仅次于北京,青岛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独角兽企业北方“第二城”。

日日顺物流在传统物流基础上,搭建起专业化、标准化、智能化大件物流服务业平台,提供全渠道、全流程、一体化场景物流服务;

伟东云教育作为全球互联网教育平台运营商,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战略合作伙伴,业务覆盖全球16个国家及地区;

海信聚好看开展智能终端云平台及智能应用相关领域的研发与服务运营,截至今年8月,聚好看服务的全球家庭已经突破5840万,日活家庭达到2490万;

特锐德特来电建设中国最大的汽车充电云平台,打造智能充电网,建立充电网的技术体系,截至今年7月,特来电充电桩数量达16.3万根,排名居全国运营商首位;

结构优化,青岛产业竞争力强势提升

海尔卡奥斯。

海尔卡奥斯位居国家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首位,孕育出建陶、房车、农业等15个行业生态,成为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领跑下一代产业革命和城市产业竞争的重要依托;

能链集团专注汽车服务,链接全国400多个城市的2万余座加油站和40余万根充电桩……

就在这种爆发式增长中,青岛服务业的结构迅速被改写。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占比由2015年的27.8%下降至2019年的25.26%,以软件信息、商务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为主的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2019年占服务业比重提高到20.94%。以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服务创新为引领,服务业发展能级不断提升,2019年,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697.4亿元,增长7.1%,占服务业比重51.7%;高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97.9亿元,增长17.5%;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351.7亿元,增长7.1%。

而驱动这一切的动力机制,则是这座城市始终用扩大服务业开放倒逼改革,不断释放发展潜力。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青岛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意见》等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文件26件,优化了服务业发展政策环境;青岛针对服务业印发《青岛市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重点推进五大领域改革,实施33项任务。

“先行先试”为青岛现代服务业发展探索形成一系列创新性经验。“十三五”以来,青岛先后获评全国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国家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全国首批物流枢纽城市、全国首批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等国家级试点,在财富产品交易中心建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过境免签发展邮轮经济、汽车平行进口试点、国家多式联运工程试点等领域取得较大改革突破,总结出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新产业构筑新增长极

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永无止境,而“十三五”期间,青岛面向未来的优势产业集群的加速构筑,极大地拓展着这座城市想象的边界。

五年来,通过建链、延链、补链、强链,让青岛优势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对优势资源的“虹吸”作用显著,带动青岛产业结构向高端化不断跃升。

2019年,青岛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海洋交通运输、医药康养、影视文化、现代海洋旅游、财富管理金融等7个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产业集群,集群年营业收入7461.24亿元。其中,智能家电和影视文化产业集群突破千亿;8个龙头企业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产业集群领军企业,营业额达4286.5亿元。

结构优化,青岛产业竞争力强势提升

海信家电。

智能家电产业集群正在抓住物联网带来的时代机遇,提速高端化转型。今年以来,青岛家电行业企业主动作为对冲疫情影响,1-8月份,集群家电制造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6%,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1个百分点;集群主要家电产品产量均实现逆势增长,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保持领先。在海尔、海信等“链主”企业带动下,青岛正在发力补齐“缺芯”短板,泰睿思先进封装等项目建成投产,富士康高端封测等一批重点项目落户,芯恩集成电路制造、中科钢研碳化硅材料、歌尔智能传感器等项目加快建设。

文化与互联网、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成为当前青岛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动力。截至目前,青岛共有影视企业1000余家,城市影院79家。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区已建成40个世界顶级摄影棚并全部投入运营,累计接拍30余部电影电视作品,其间所拍摄影片票房累计已超过100亿元。

在青岛,越来越多的变革正在产业链条和集群中发生,为一个个精彩的未来埋下重要的伏笔。

结构优化,青岛产业竞争力强势提升

“复兴号”动车。

轨道交通产业集群跑出“中国速度”,技术能力世界领先。首辆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成功下线,“复兴号”从青岛驶出,全国近60%的动车组和25%的地铁车辆在青岛生产——在我国第一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支撑下,青岛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形成了实力雄厚的研发体系。

财富管理产业集群汇聚资本创新成果,光大理财、意才基金销售、青银理财、兴华公募基金四张具备创新意义的金融牌照相继落户青岛,全市金融机构达到275家,法人金融机构达到34家。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龙头骨干企业展现出强劲动力,杰华生物抗病毒一类新药“乐复能”列入抗新冠肺炎病毒诊疗方案,易邦生物国内首创的鸡新城疫疫苗、海尔生物的生物安全柜、蔚蓝生物的酶制剂等优势产品营收均保持高速增长。

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在青岛迅速成长,吸引了4163家工业互联网国家级研究机构、创投孵化机构、配套企业等落户扎根;瞄准打造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青岛已经形成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电机—电池—整车生产—汽车后市场的完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汽车零部件及配件等配套企业近千家;全市规模以上电力装备企业700多家,形成了以电力设备生产为中心,向上聚焦设备关键材料的制造,向下发展电力的生产及最终应用的全产业生态,实力全国领先。

新“打法”优发展环境

产业结构的优化,此消彼长的现象背后,是这座城市对产业发展内在规律的深刻认识,是以“专班推进、顶格战法”为代表的一系列切中肯綮的工作举措。

对照山东省“十强”产业,青岛梳理了13个产业专班,统筹推动政策、项目、基金、智库、协会等高效运作,从政策体系、营商环境再到产业生态、城市氛围的营造上全方位协同发力,构建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加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环境的“4+1”发展生态。

这一“打法”融合了青岛推出的多项创新机制:市级领导牵头、专班推进、智库支持、协会搭台、银行助力,“一月一调度”……数箭齐发,聚焦产业集群发展。

一套卓尔有效的“青岛打法”让优势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汇聚各类优势资源,在青岛产业结构调整中唱主角。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廓清定位,青岛发挥国家战略叠加优势,抢抓建设济青烟国际招商产业园机遇,拿出37.3平方公里产业净地,重点打造数字科技与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三大产业集聚区,面向全球加快引进一批世界500强等产业链高端企业或技术落户;依托国际客厅等开放平台,加快培育开放型产业链,在更大范围内聚集要素、配置资源,服务胶东经济圈乃至山东全省、黄河流域更大的市场空间。

五年来,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的集聚和崛起,正在挺起青岛的产业“脊梁”。

今天的青春之岛、创业城市,依然奔跑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改革路上,努力打造“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草木”葱郁的“热带雨林”,让这座城市在“十四五”产业生态更优、产业质量更高、产业国际竞争力更强。(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