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网 - 主管单位: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自媒体联盟 >

俞正声来青岛

作者:戴新阁   来源:青岛故事   时间:2018-07-05
  几天前,在微信上看到以前的一位同事与俞正声合影,以为同事出去旅游遇见俞书记时拍照,后来我在“老朋友”微信群里看到一些退休的老领导与俞正声的合影,方知俞正声来青岛了。


 
  没有宣传没有报道更没有张扬,悄悄地来轻轻的走,像一位家人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那盈盈的亲情,祥和的微笑、亲切的话语,无不流露出与青岛的一片涓涓之情。


 
  俞正声在青岛主政时,深得人们好评,他为人正派,求真务实、虚怀若谷、平易近人……给青岛的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这次市民看到他,在微信留言说:“俞书记:青岛父老乡亲想念您!”不错,这是岛城许多人的共同心声。
 
  1989年9月俞正声来青岛任职,担任副书记、副市长,市长、市委书记,1997年8月离开青岛。在青主政的8年里,以及离开青岛以后,褒扬之声不绝于耳,人们敬佩他,因为他心中有大格局,当官能为人民群众着想,求真务实,真抓实干,青岛人从心底里喜欢这样朴实能干、开拓创新的领导。


 
  青岛人爱青岛,感觉青岛什么都好,尽管城市不大,当时引以为豪的中山路也不过相当于上海的一条街道,但青岛有海有山,有“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尽管历史不长,但却有许多著名的现代文人都曾聚集于此,对青岛赞美有加。这种自我满足、自我欣赏的无意识状态,一度阻碍了青岛的全面发展。
 
  1992年4月6日,时任青岛市委书记的俞正声,在全市建设工作会议上,对干部的状态提出了批评,他说:青岛得了“红瓦绿树综合症”。青岛最大的问题就是思想不解放。青岛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却发挥不出来,为什么?因为青岛人陷入自我欣赏、自我满足的盲目状态,不能自拔。俞书记把这种坐井观天,目光短浅,把以前的美誉当成包袱的“集体无意识”,定义为“红瓦绿树综合症”。


 
  第二天,《青岛日报》的头版头条发文刊登,一时间,“红瓦绿树综合症”,成了青岛人的一句流行词。“碧海蓝天,红瓦绿树”,青岛人引以自豪的故乡情结,突然间被指责为“一种病态”,对青岛人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冲击。
 
  随后,俞正声还向全市宣布:青岛建设要向东部发展,“八五”期间城建要打翻身仗。拿出市区最好的地段向国内外拍卖和转让,市机关办公楼搬往东部……,这一决定反响更大,一时间岛城议论纷纷。
 
  那时,青岛的现状是什么样子呢?回顾历史,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反思。
 
  1891年青岛建置时,人口只有1.5万余人,但到了90年代初,市区人口已突破百万,而城市的版图却没有根本性的扩大和延伸。百多万的人口挤在狭长的老城区,市区中心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超过了两万人,青岛人均住宅面积是全省倒数第一。


 
  老青岛陈旧的道路也早已不能承载汽车数量的增长,当时进出青岛的两条路老路——四流南路、小白干路已不堪重负,狭窄的道路每到交通高峰时间,拥挤不堪。而且,市区内的工业企业还要新建扩建,一方面狭小的城市格局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的发展又破坏了老城区的人文环境和历史景观……
 
  我们是该觉醒了,东部开发势在必行!
 
  当时,东部开发建设分近期和远期,近期主要是:西起山东路,东至燕儿岛路,北到闽江路,南到海岸路,全部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远期向东、向北扩展到小白干路(现重庆路)、错埠岭和浮山以南,石老人旅游开发区以西,总占地面积约30平方公里。
 
  东部开发需要资金,市委、市政府决定:“出让老的机关建筑,支持中山路商业区的发展,运用得到的补偿资金,实现机关东迁,进一步推动东部开发”。


 
  那时,东部还很荒凉,到处是一片片的菜地,在老青岛人的眼里,那里似乎还是郊区。
 
  人们算了一笔账,1992年以前,东部每亩地价约20万元左右,东部开发后,整片土地平均出让价格达到了每亩165万元(现在无考量)。当时,市级四大机关的办公楼建筑用地共计43亩,使用面积为1万平方米,总计土地出让金为1.67亿元。用这笔钱在东部征了134亩地,新市委、市政府办公楼一期工程竣工,建筑面积达到7.2万平方米。此外,出让金中还有2000万元用于了全市的“解困”房建设。
 
  这是一笔务实的帐,“多做实事,多解决问题,不求波澜壮阔,但求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这是俞正声书记的从政信条。
 
  1992年4月21日,位于辛家庄一个公司大楼门前挂出“青岛市东部地区开发指挥部”的牌子。同年8月7日,东部开发建设的第一个标志性建筑——市级机关办公大楼工程正式动工。
 
  1994年10月,不到两年的时间,市政府大楼在荒凉的东部拔地而起,高效率的建设速度令青岛人震奋,也令人感觉到青岛发展的提速。


 
  市机关大楼的东移,迎来了青岛市历史性的东部大发展,东部开发将青岛的城市规划,带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经过十几年的开发,等于青岛又建造了一座新的城区,原来荒凉的市区东部如今已成为青岛无可置疑的商贸、金融、旅游等发展中心。


 
  东迁之后,1994年4月国务院批复山东省政府,同意青岛市调整市区行政区划,市委通过区划调整,又进一步激活全局。市区划调整后,由原市区面积98平方公里,扩大到所辖7区的1315.07 平方公里、总人口达到222万。由此,青岛开始形成了大城市的基本格局,有了中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的新构想。青岛人也从中看到了俞正声的超前眼光和魄力。


 
  俞正声主政青岛时,在一些干部眼中,他很严厉,有一副冷峻面孔,遇事总要盘根问底,如果被问到有些情况不清楚时就会挨批评。他讲话常常不用稿子,调研不喜欢听汇报,而是自己直接提问。他在市民眼中,却没什么架子,座车不设特殊号牌,外出要求警车在后尾随,不扰民,走在路上和环卫女工、游客随意攀谈……


 
  他当市长时,正值全国纺织业不景气之时,为掌握一线真实情况,他半夜到青岛印染厂,和夜班工人谈心听建议。
 
  上世纪90年代始,笔者在四方区(现市北)教育体育部门工作。1995年,青岛市实施教师广厦工程,解决教师的住房困难,他与市有关部门亲自选址,最后确定了洛东小区、洪山坡、四方实验小区、台湾路四块地址。那时,教师住房十分困难,有的三代同堂住两间小房,有的结婚多年三口之家还住团结户,广厦工程对教师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
 
  在建设过程中他不断过问、督促落实。四方实验小区在一片草坪上盖起了三栋18层住宅,人称教师大厦。大厦落成时,他亲自出席落成典礼,并将“金钥匙”交到了老师的手里。教师广厦工程及时地解决了许多教师的住房困难,受到教师们的普遍好评。


 
  俞正声离开青岛已经20多年了,但青岛人印象至深,一直没有忘记他,见到他倍感亲切。他是一位有胸怀、有作为的领导,他使青岛走出“小家碧玉”的格局,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如今的青岛,充满自信,已开始向国际现代化大都市,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
 
  (有关图片、内容参考网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