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网 - 主管单位: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自媒体联盟 >

话说杭州路

作者:戴新阁   来源:青岛故事   时间:2017-11-15
  清朝年间,青岛海泊河的入海处(现海泊河公园),旁边有一村子,地形像一把扫帚,人们称其为扫帚村,因为是在海边,所以也叫扫帚滩。后来因多年填海,现在的海泊河公园离海已经很远了。


 
  扫帚村通往上四方(后来的四方村)有一条较宽的土路,上世纪1901年,修建胶济铁路时,由青岛修至胶州并通车,铁路经过四方一带,就是沿着扫帚滩至四方的这条道前行,这是杭州路的雏形。杭州路最早叫“大马路“,后来叫武林路,到了民国的时候,当局为了媚上,改名为奉化路(蒋介石老家是奉化),解放后才改为杭州路。


 
  杭州路是市区离铁路线较近的一条路,从内蒙古路到四方火车站桥洞子,行走在路上,人们会时常看到旁边铁路上缓缓驶过的火车,现在已被隔离带挡住了。


 
  1897年(光绪23年)11月13日,德国借口"巨野教案"出兵胶州湾,以武力占领了胶澳商埠(即青岛)。1899年6月1日,德国政府发布命令,特许德国亚细亚银行,建筑由青岛经潍县(现潍坊市)至济南的铁路并营业,同年,胶济铁路由青岛向西修筑。1901年4月8日,胶济铁路修至胶州通车,至1904年6月1日,胶济铁路全线竣工通车。


 
  那时,青岛铁路在山东占有重要位置,因而,早期的胶济铁路局设在青岛,当时,机车车辆进口运入,为了维修车辆,需要生产一些零配件,铁路局在四方杭州路16号,建了一座铁路工厂,这就是后来的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


 
  四方机厂历史悠久,饱经沧桑,解放后焕发出青春活力。新中国成立不久,四方机厂生产出了我国第一台火车头,很快成为从维修到生产机车车辆的工厂,半个多世纪以来,先后生产了上百种型号的机车车辆,从1952年8月1日,新中国第一台国产蒸汽机车"八一号"试制成功,到本世纪2015年,世界首列氢能源100%低地板现代有轨电车下线,四方机厂发明创造了40多项中国乃至世界第一的有关新产品或新技术,它曾是青岛的第一大厂,全国名闻遐迩。


 
  2007年11月,四方机厂更名为: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机车车辆的重要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2015年,南车青岛四方高速动车组市场占有率达50%,高档铁路客车市场占有率超过70%。现“南车”又更名为中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整体搬迁到了城阳区。


 
  以前,杭州路上有一个四方花园,位于四方火车站东侧,南面临四方机厂,北临兴隆路。公园建于上世纪20年代中期,由济南铁路局兴建,又称铁路公园。公园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东面敞开,与杭州路一河之隔,在杭州路上可以一览公园景色,园内有长百米,宽20米的人工荷塘,塘边垂柳成行,园内还有蓝樱、玉兰、桂花、迎春、月季等植物。


 
  荷塘西岸有三尊石质"北魏大佛",赤足立于石质莲花座上,其中两尊大的约有两层楼高,人称“丈八佛",是南北朝时期的石窟造像,己有1400多年的历史。大佛原供奉在山东临淄龙泉寺内,日本人将其掠至淄河店火车站准备运往日本,由于发生了"济南惨案",抗日浪潮风起云涌,日本人不敢轻举妄动,只掳走了两尊佛像头。1933—1934年间,青岛四方机车厂厂长栾宝德,派人用车把遗置在站台上的佛、碑运到了青岛,置于四方公园内,并为两尊菩萨配上了水泥头像,供游人瞻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四方机厂将公园纳入了厂区范围,一堵高墙与外界隔开,四方公园便从居民的视线中消失了。
 
  1977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将院内石窟造像,公布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1979年7月,移于青岛市博物馆中。


 
  杭州路与铁路有源缘,杭州路3号乙是青岛铁路第一中学,成立于1925年,原名叫“胶济铁路中学”,主要解决铁路职工子弟上学,开始设在湖南路3号原青岛铁一小校址,当时仅有几十个学生,一个班级。后迁到广西路26号, 1931年迁移到四方区杭州路,铁一中自建立就颇具规模,占地100多亩。该校1939年曾叫“青岛铁路学院”,1945年改名为“青岛扶轮中学”。建国后1950年1月1日被正式命名为“青岛铁路职工子弟中学”。1994年又改名为“青岛铁路职工子弟第一中学”,属济南铁路局管理,2003年移交青岛市教育局管理,现更名为“青岛市第66中学”。


 
  历史上,铁一中教师名家云集,学生也是精英荟萃,出了不少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著名作家王统照1926至1927年曾在该校任教。在他的启蒙下,铁中学生先后发起成立了青岛市革命文学社团“绿萍社”和“涛社”,前者是青岛市现代革命文学社团的萌芽。革命先驱者蔡元培曾于1934年4月28日来铁中讲演,1935年秋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也曾在铁中大礼堂演讲,题目是”南洋漫游记“。孙霖是铁中、扶轮中学时期的美术教师,先后培养了国画大师李苦禅、著名画家李骏、张朋、郭士奇等优秀人才。


 
  青铁一中(66中)是青岛市办学历史长、占地面积最大的学校之一。学校现在是: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全国先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等。学校体育特色一直很突出,上世纪九十年代始,我在四方区教体委工作,当时在铁中建立了一个田径优秀队员两集中班,时任的李裕生校长及后任张永汶校长都给予了大力支持。铁一中划归市教育局改为66中学后,张玉慧,薛凤楼先后担任过该校校长。
 
  杭州路3号有四机宾馆,以前叫四机招待所,隶属四方机厂,上世纪九十年代,教体局曾举办过三届全国钓鱼邀请赛,参赛队都住在这里,因与四机有关人员比较熟悉,住宿价格也比较优惠,而且四机还有一大批钓鱼爱好者,既有中层干部也有厂级领导,四方机厂有能工巧匠,还有文体人才,在钓鱼方面也不乏高手。当时与我联系较多的是四方机厂的常见溪(四方区钓协秘书长,我当时兼任区钓协主席),他擅长钓海鱼,曾被评为全国十大钓手之一,在他那不大的屋子里挂满了自己钓的鱼制作的鱼拓作品。


 
  有一届钓鱼比赛,四机来了许多中层干部,他给我介绍一个车间的主任时笑呵呵地说:“这是傅主任,但是正的噢,这是郑主任,但是副的哦"。我听了暗笑,印象至深。那天,副厂长张军也来了,三十多岁,年轻有为,待人谦和,说到钓鱼技能滔滔不绝,我问老常:怎么没见他参加比赛?老常笑着说:“爱好钓鱼的理论家,实钓不行,晕船”,呵呵,张军厂长对我也这么说。


 
  杭州路41号(四方工人俱乐部位置),可谓历史悠久,以前是青岛第一寻常高等小学四方分教场,设立于1918年,1923年9月,改为四方日本寻常小学。1941年又改为四方日本国民学校,专门接收住在青岛四方一带的日本人子女入学。寻常小学选址,与胶济铁路和四方机厂较多的日本管理人员有直接关系,这儿离胶济铁路四方站不远,在四方机厂斜对面,学校的南侧是铁路和四方机厂的老职员宿舍——南公司,学校的北面近邻就是日本人居住地,二层小楼的四趟房。


 
  而且,当时内外棉株式会社(后国棉二厂)已经建厂,大康和兴隆棉纺厂也在筹建。    日本人不断的增多,在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时,四方日本寻常小学的规模也不断扩大了。
 
  日本投降后,冀鲁针厂的老板尹致中联络了一些民族资本家集资,开办青岛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开始,选址在四方杭州路41号,四方寻常小学旧址,1950年迁址于黄台路日本女子高等学校。


 
  1951年,杭州路41号南面成立了四方纺织工人俱乐部,设有一座七百多座的影剧院,乒乓球活动室,阅览室,美术室等;北面建立了四方职工夜校,1952年,东侧的一部分和操场,建立了平安路第二小学,六十年代初,平安二小以优异的办学成绩,成为青岛市仅有的两所山东省重点小学之一。


 
  改革开放后,四方工人俱乐部影剧院先后改做四方区图书馆,区委党校,四方区招考办,现在又重新粉刷要搬进新单位了(平安路派出所?)。影剧院前厅和活动室的部分,拆建为一座多功能建筑,设了卡拉OK室,歌舞厅,旅馆,并对外出租,如今又改换门头了。职工夜校的房舍已经全部拆除,至今的老房子仅剩下老影剧院的部分,被临街的原俱乐部大楼挡住,进去看看似乎还能隐隐约约地找到一点过去留下的痕迹。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海云庵修复,杭州路上的海云街也热闹起来,那时叫“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区政府牵头,海云庵糖球会红红火火,规模空前,越办越大,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型民俗庙会,200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民俗节会"之一。
 
  这期间,海云庵周边饭店也应运而生,各种特色小吃遍布四周。杭州路中游河道也被覆盖起来了,引进投资,在上面建起了14000多平方米的二层临建用房,增加了十几家饭店、商店,其中比较红火的是东端的“卡拉堡”酒店,开始生意兴隆,记得朋友结婚都在那里办宴席,但没有几年生意就渐渐萧条了。后来杭州路上又有了紫丁香饭店,勇利大酒店等,一度红火了一阵子,现在有的已悄然消失了,但,作为海云庵商业圈,杭州路两旁还有众多的商店、饭店。


 
  紫丁香大饭店有客房,至今仍照常经营,市区文学圈的一些活动有时也在这里举办,如市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会成立、研究会年会等都在此举行,而且得到酒店的关照。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杭州路河道被覆盖后,每逢汛期杭州路东侧居民备受水淹之苦。2010年,原四方区开始实施杭州路河中游综合治理,拆除了河道上的建筑,还原了河道的自然特性,并对河道进行了生态景观改造,全面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解决了排污、水淹问题。2011年初,杭州路河‘重见天日’,如今的杭州路河在杭州路一侧,整齐的木栈道修葺一新,还有观景平台深入河道内,显得颇为美观了。


 
  在杭州路与瑞昌路的拐角处有一所小学,是杭州路小学,学校始建于1958年,占地面积6770平方米,学校虽然不大,但也颇具特色,学校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校园内绿树成荫、清洁幽静。杭州路小学是一所消防特色学校,是全国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及全国少年军警校示范学校。


 
  杭州路76号是青岛市最大的灯具市场,市场经营面积5万平方米,从民用灯、宾馆灯、办公灯到工程灯,再到专业照明及配套电器光源,这里的货品一应俱全。以前我一位同事闫世宏及朋友张雪生现在这个市场工作,据他们介绍,市场的创始人是浙江商人吴可夫,市场里八成的经营者都是浙江商人,市场灯具销售量占全市灯具销售的85%以上。目前,市场已发展成为灯具、窗帘、布艺整体设计、安装、维修、售后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市场了。


 
  以前,杭州路是由市中心通往沧口的重要交通干道,车辆来往频繁,往东通向四方北岭,路陡,坡长,是青岛市有名的大陡坡路之一,在过去交通运输靠人拉大车的年代,大车工人把这里叫做“鬼门关”,坡下集聚了许多“拉沿”的孩子。后来路北面又开辟了一条宽敞的金华路,人们就不用再爬北岭的大坡了。


 
  杭州路80号是青岛第十七中学,该校建于1954年,1960年被确定为山东省重点中学,1961年被授予全国高教群英会先进集体,1996年成为省规范化学校,是我市最早一所集省重点中学和山东省规范化学校于一身的学校,也是最早对外开放学校之一,曾接待过英国前首相希思在内的数以千计的外国朋友。十七中学教学优良,而且还出了不少市教育系统的领导干部。


 
  十七中学有几个知名的特色班,"致明班":由美籍华人李信麟教育基金资助的贫困优秀子女,该班以"致力求知做人,明志报国为民"为班训,曾连续五届向北大、清华、中国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输送了近200名优秀学生,升学率达到100%;美术特长班:由多名专业美术老师任教,自1999年来,每年都有学生考入中央美院、清华美院、中国美术学院等重点大学,为美术高校输送300多人;"福彩致明班":2007年市民政局福利彩票中心,延续了美籍华人万致明女士资助、成功办学十三年的"致明班"而办,该班以学生全面发展的高成功率,成为誉满岛城的教育品牌。


 
  杭州路最东端82号,曾是四方一个消防中队驻地,也是公安特警一大队办公的地方,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参加过几次教育团委与消防中队搞的活动,应特警李铁军队长邀请,让拳击教练(李海)为特警队员培训过拳击,让武术教练刘宝民(市螳螂拳研究会会长)传授过排打功(硬气功)。如今,这里已经成了一处居民楼院,找不到以前的痕迹了。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杭州路这条延续了一百多年的老路,见证了岛城一段殖民的历史,历经了岁月的沧桑和变迁。铁路是大地的动脉,从这里开始,驶往大江南北的动车、高铁快车,已甩掉了昔日的贫困、殖民的屈辱,车轮伴随着历史的脚步,驶进了一个新的时代,一条路演绎着过去和未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