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文创  青岛  建筑  /峰会/  文化产业  2023  2022  /佟涛/

山东省首届戏曲票友展演“链动”莱西戏曲文化游乐季

山东省首届戏曲票友展演“链动”莱西戏曲文化游乐季,推出名家送戏进基层、戏曲月等活动,实现专业示范与民间热情相互交融,延续传统戏曲生命力——

千年戏韵:在烟火与热爱中焕新

秋日莱西,大沽河波光映云影,风里裹着跨越齐鲁的悠悠戏韵。

10月10日,莱西市委党校会议中心礼堂后台,候场画面同样吸睛:来自菏泽的选手张美竹全神贯注地准备着,半小时后她要唱豫剧《铡刀下的红梅》;来自德州的宋振凤攥着满是折痕的京剧《孝感天》唱词,指尖摩挲着边角反复默念;莱西12岁少年孙俪倩对着玻璃利用反光练《喝面叶》,踮脚调整戏中梅翠娥的亮相身段,裤脚蹭皱也浑然不觉……

山东省首届戏曲票友展演“链动”莱西戏曲文化游乐季

10月10日,一位票友对镜上妆,为山东省首届戏曲票友展演做上台准备。

这是“戏聚齐鲁艺展风采”山东省首届戏曲票友展演中的一些场景,展演涵盖京剧、吕剧、豫剧、五音戏、柳腔、茂腔、柳琴戏、山东梆子、四平调等各戏曲门类,是全省票友的“圆梦舞台”,也拉开了莱西戏曲文化游乐季的序幕。

作为中国古戏曲古音乐发源地之一,莱西戏脉源远流长:莱西木偶戏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莱夷古乐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岱墅汉墓的西汉木偶、肖家庄战国墓的石磬更实证“戏曲起于汉、乐脉承战国”。此次省级戏曲票友展演“牵”出莱西戏曲文化游乐季,让千年文脉走出博物馆、古籍,在烟火与热爱中焕新。

舞台“声声入戏”

——戏曲在热爱中“燃”起来

随着胡琴声响,山东省首届戏曲票友展演首场启幕。聚光灯下,1号选手身穿蓝衫表演吕剧《苦菜花》,一句“飞针走线情意长,一针一线绣希望”唱出了婉转悠扬,唱到“盼她挺胸踏风浪”时,台下响起鼓励的掌声,有人轻声跟唱,暖意裹着戏韵浸满剧场。

本届票友展演中,有近百位票友是从全省16市遴选而来,年龄跨度达58岁:70岁的票友张守仁唱起《智取威虎山》选段,声腔仍是铿锵;12岁的孙俪倩利用课余时间坚持学戏,虽然年龄不大,但唱戏多年,已是“小戏骨”。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份——农民、教师、司机、工人、企业主、学生……带着柴米油盐的烟火气,因戏曲聚在同一个舞台上,让“高堂雅乐”成为“生活热爱”。

票友李雪花带来自己打磨多年的山东梆子《老羊山》选段。“退休后,我天天对着镜子练,为了来莱西唱,还请专业老师指导半个月。”演出时,台上的李雪花眼含热泪,嗓音高亢苍劲,将樊梨花的忠勇与委屈尽数揉进唱腔,一曲终了掌声如潮。“这唱腔,一下勾起小时候跟娘看戏的回忆。”一位戏迷感慨道。

“莱西的戏曲氛围特别浓厚,能和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唱戏,感觉特别痛快。”票友张美竹笑着说,这次菏泽一共来了17位票友,“我们觉得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像回到了另一个家”。

11日晚,闭幕演出在莱西木偶戏与莱夷古乐联袂演绎的《春江花月夜》中开场,随后,京剧、豫剧、吕剧等不同剧种接连登场。荣获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的三年级小学生王婧媛带来的五音戏《王小赶脚》选段,以天真烂漫的表演展现了戏曲艺术薪火相传的蓬勃生机。整场演出名家与票友同台、专业与业余互动,多层次、多角度展现了齐鲁戏曲艺术的深厚底蕴与时代活力。

山东省首届戏曲票友展演“链动”莱西戏曲文化游乐季

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得主王婧媛带来五音戏《王小赶脚》选段。

打破“剧场围墙”——戏曲月“处处有戏、时时可赏”

若说票友展演是“高光”,贯穿10月的“莱西戏曲月”,则让戏曲“飞入寻常百姓家”。莱西以“戏曲进社区、乡村、商圈”为抓手,营造“处处有戏、时时可赏”的氛围。

首届“莱西戏曲月”已于国庆节当天在水集街道启幕。本届戏曲月充分整合国家级、省级优质资源,集中推出戏曲展演、票友展演、戏曲进社区等多项活动,通过多层次、多维度、多场次的戏曲文化供给,推动戏曲艺术在基层的普及、传承与创新。

乡村演出彰显地方魅力。10月1日到2日,水集一村的广场上,戏台裹着金黄落叶,演出精彩纷呈:京剧《乾隆下江南》选段典雅韵味十足,吕剧《姊妹易嫁》《李二嫂改嫁》选段贴近生活,现代京剧《红色娘子军》选段气势恢宏。整场演出既弘扬了家国情怀,又展现了地方戏曲的独特魅力,现场掌声不断。

商圈演出撞出时尚火花。10月7日,万达广场大厅里,演员王文杰、李翠英等主演的吕剧小戏《照相》引得购物的年轻人驻足。“原来戏里讲的就是咱身边人,那份真情实感扑面而来,比看电视更沉浸。”市民王女士感叹道。

戏曲名家演绎经典唱段。10月11日上午,天津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戏曲名家吕淑娥、杜玉珍、贾敏借着山东省首届戏曲票友展演的机会,为城乡居民送去专业的戏曲演出。三人联袂献艺,赢得阵阵喝彩,让现场观众深切感受到戏曲艺术的精致与温度,也让戏曲的种子在莱西的城乡大地悄然生根。

延续千年文脉——探索戏曲文化传承长久新路径

山东省首届戏曲票友展演已经落幕,票友们仍意犹未尽。有票友绕路去莱西市群众文化服务中心博物馆欣赏西汉木偶;有票友加了“戏友群”,约好下次再来同台;还有票友报名了吕剧青少年班,想系统学戏。“办盛会不是图热闹,而是让更多人爱戏曲、传戏曲。”莱西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逄贵松说。

当然,莱西举办此次票友展演,源于深植的文脉。在莱西市群众文化服务中心博物馆里,高193厘米的西汉木偶是木偶戏雏形、梨园“戏神”原型,电子屏演示其“走马”,与《王小赶脚》“赶驴”动作如出一辙;2001年出土的战国石磬,敲之仍清脆,五声音阶合《诗经》雅乐。“这是戏曲‘唱’的根基。”该馆讲解员介绍。

在水集街道,“韶存庄”的名字蕴含着文脉“密码”,承载着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传说。而在大沽河畔古遗址群,陶制乐器、木偶残件印证着这里曾是夷人文化中心,戏脉绵延不绝。今日的莱西,戏台不止于厅堂,更延伸至乡野、校园与人心深处。

山东省首届戏曲票友展演“链动”莱西戏曲文化游乐季

戏曲演员们打破“剧场围墙”,来到商场内演出。

为让戏曲文化传承长久,莱西拿出“实招”: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走进香港路小学、月湖小学、洙河小学等中小学校,激发学生对戏曲的浓厚兴趣;开展“戏曲进乡村”活动,在全市111个新村组织了115场次吕剧演出;莱西市吕剧团入驻抖音平台,通过直播的形式将传统吕剧与现代传播手段相结合,寻求新的发展路径;大汉偶歌木偶剧团与莱夷古乐社创新演绎《月湖漫步》,将传统木偶戏与现代舞台艺术巧妙融合,吸引年轻人关注。

而此次票友展演系列活动的“点睛之笔”是戏曲名家送戏进基层,不仅让高水平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更在专业院团与地方戏曲团体之间搭建起交流平台。艺术家与票友同台献艺,专业示范与民间热情相互交融,生动展现了戏曲艺术的深厚根基与蓬勃生机,实现了文艺惠民的广泛覆盖与深度浸润。

暮秋莱西,戏韵未散。从木偶的手杆到票友的唱腔,从博物馆溯源到街巷惠民,这场盛会是一次文脉的唤醒与延续。“票友展演和戏曲文化游乐季的热闹证明传统戏曲从未过时:热爱给了它温度,创新赋予它活力,传承给予它未来。”莱西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兆华表示,莱西正以戏曲为媒,写就文脉延续与文化发展的新篇。(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硕)